书城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研究
11453200000008

第8章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原理(3)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产生的体制原因

第一,在投资体制方面,目前以行政性分权为主要特性的多元投资主体格局,无法形成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加之资金市场及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善,尚不能形成有效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和市场投资自动调节的机制,造成投资规模极易膨胀,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导致银行资产损失。另外,金融市场不发达,运行不规范,金融结构不合理,也限制了银行防范和转化风险的能力。

第二,在融资体制方面,我国的融资格局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渠道的间接融资始终占支配地位,虽然近年来直接融资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但是间接融资在存量和增量上始终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既承担了对居民的高额硬负债,又持有对企业的高额软债权,埋下了银行风险的祸根。同时,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非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非国有经济得到的融资支持却很少,其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只好高息集资、内部集资,影响正常的金融运行秩序。而有的国有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却可能受到政府的保护,利用非正常手段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导致资金配置低效或无效,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

第三,在政治体制方面,由于政府官员的升迁主要看政绩,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有些政府官员利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信贷,不顾国家利益和宏观调控的要求,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争上项目,盲目引进,大搞重复建设,有时又以“支持企业”、“稳定大局”等名义出面对银行信贷进行干预,要求银行发放“安定团结贷款”,有的甚至帮助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致使银行债权悬空。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很难完全避免。

第四,在银行监管体制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经历了3次重大变迁。从过去的中国人民银行到现在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责更加明确,监管手段更加多样化,监管效率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金融结构发生变化,银行监管机构组织体系及其职能分工、各种监管手段的综合运用、监管力度与监管工作效率提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发展对金融监管的要求。如果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不采取有效控制手段,社会上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或变相从事金融业务、非法集资揽存现象泛滥,引起金融秩序混乱,势必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正常业务经营,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增加银行的金融风险。

第五,在财政与银行体制方面,我国存在信贷资金财政化倾向,财政入不敷出时,或者发行国债,挤占信贷资金来源,或者要求银行增加贷款,许多本该由财政出钱的事情,动用银行信贷资金来办。信贷资金财政化,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财政职能,许多贷款无法收回,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化运用变成了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分配,增加了银行业务风险。此外,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企业所得大部分以税、费、购买债券等形式上缴给国家,企业用于自身发展的资金很少,而企业所出现的政策性亏损,财政又不能及时给予弥补,进而影响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形成银行业务风险隐患。

第六,在宏观经济体制方面,宏观经济体制不完善和经济运行不稳定对银行业务经营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由于体制改革变化和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价格下跌,利率急剧下降或上升,汇率急剧下跌或上升,过于严厉的紧缩或扩张,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供求失衡加剧,可能导致企业大量拖欠债务,增加银行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大大削弱,甚至出现支付危机。

第七,在企业经营机制方面,企业信贷约束与优胜劣汰机制还不健全,追求增长速度,不重视增长质量,大上工程项目,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生产供给大于需求,失去偿还银行贷款能力,银行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巨额的实际损失。企业经营与投资行为不合理,经营管理混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开发投入不足,以及产销不畅、亏损严重、效率低下,由此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还贷能力和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一些国有企业借改造转制之机,废债、逃债、“悬空”银行贷款,使银行面临严重的信贷风险。

此外,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因素也会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影响和风险。在我国入世以来,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我国银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缺乏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经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对我国金融运行会产生影响,其他国家汇率波动也可能给我国带来汇率风险。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世界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的巨幅波动对我们具有警示作用。

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一)高负债经营使风险加大

商业银行资金构成和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负债经营,其自有资本所占的比重在全部资产中的构成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其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商业银行资本金占总资产的比率很低,主要起财务杠杆作用。虽然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很多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有所增加,但一般都不超过10%,这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营运资金来自负债业务,主要通过增加负债来增加资产,以取得盈利,这样的高比例负债经营使风险加大。如果银行“借短放长”数量过多,在出现呆账而又无力获得新的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动用自有资金偿还负债,使银行遭受损失,资本金数额减少,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杠杆经营的特点就在于经营状况良好时成倍放大收益,在经营不善时又会成倍放大损失。此外,银行的负债存在不稳定因素,为应付客户的提存必须保有充足的备付金或准备金,如果备付金不足,不能满足客户的提存要求,就会给银行带来吸存困难,甚至出现挤兑风潮,引发流动性危机。

(二)资产业务经营风险性高

从银行资产业务角度看,客户贷款需求具有一定刚性。虽然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来源安排贷款的发放,但如果拒绝对客户发放贷款,很可能导致客户不满而流失,而若放出贷款又可能在约定时期很难收回,使银行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就资产规模而言,如果商业银行盈利性资产规模过大,超出了自身资金来源的可用限度和承受能力,其营运中财务风险就会增大;就资产结构而言,如果盈利性资产的期限较长,而资金来源的期限较短,二者难以匹配,就会形成短期资金被长期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性就会加大。同时,客户信用状况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也有直接影响。如果客户的信用状况不佳,到期不能归还贷款,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益和资金周转,甚至影响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客户的信用状况大多是在贷前或投资前的评价中做出的,贷款和投资活动进行以后,客户的信用状况可能会恶化。一旦客户信用状况发生恶化,往往会形成违约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当然,有的风险情况是可以事先预料的,在放贷时可以采用保护性措施(如要求客户提供贷款担保或抵押品等),但有的情况不能事先预料。

(三)国有银行产权制度不完善

我国国有银行在经历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后,经营业务范围扩大,各项内控制度有所加强,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银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国有银行产权的所有者是全体公民,国家代为履行所有者职责,财产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责、利界定不清,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未完全分开,国家与银行实际经营者之间又没有明确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国家不可能完全承担起作为一个所有者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能。于是就造成国有银行产权事实上的无人真正负责,而银行的法人地位难以真正落实,银行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经济主体,有些地方的银行仍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经营自主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四)呆账准备金制度存在问题

呆账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弥补贷款损失的准备金。呆账准备金的提存量是否充足,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了呆账准备金制度,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促进商业银行体系稳健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偏低,不能完全满足核销呆账的需要;二是呆账核销手续过于复杂,无论核销多少,都必须经财政部派驻当地机构的层层上报审批,审批后统一由总行批准核销;三是呆账准备金不能调剂使用,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不能互相调剂弥补;四是企业因灾害和意外事故形成的呆账难以确定,破产企业的财产难以评估和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呆账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五)存款保险制度有待建立

存款保险制度是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投保人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如流动性支持、兼并重组和清算赔偿,以化解金融风险或防止风险蔓延。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后美国就建立了全国性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护存款公众的合法利益,增强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减轻政府和中央银行在银行倒闭中所承担的风险,通过对濒临破产倒闭的银行提供援助,促使其他银行以兼并的方式进行挽救,减少社会震荡,通过预先安全屏障,防范银行风险,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务经营同样存在风险,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应建立在风险无法控制时的事后补偿机制,以减少有关当事人的风险损失。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存款保险机构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经营风险的事后补偿机制不完善。

(六)对借款人信用评估不完善

对借款人信用评估不完善,不能准确评估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产生。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致力于业务扩展,出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乐观考虑,通常会放松信用评估的标准和尺度,掌握不够严格,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的作用,增加了银行信用评估的难度,由此产生逆向信用选择问题。如果银行对风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准确评估信用风险,则可能拒绝向谨慎的客户提供贷款,而把资金贷给敢于投机冒险的借款人。因为谨慎的客户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偿还能力设定一个谨慎的利率上限,而冒险的投机者则会宣称自己准备付出更高的利率,银行一旦选择他们,承担的违约风险极大,从而增加银行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激烈竞争。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都是以中央银行为监管机构,以商业银行为骨干,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宏观上加强管理,微观上强化竞争,通过竞争提高经济效率,这种国内竞争又随着投资与贸易的国际化扩展到全世界,形成金融国际化的趋势。由于激烈的竞争,资金需求者可以在众多商业银行中从容选择,而商业银行却竞相提供优惠条件以争取客户,导致成本上升,收益减少,风险增加。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应该具有风险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具有较高的金融理论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注重内部监管制度建设和监管水平提高,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从根本上保证银行经营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

第四节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程序

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各种风险发生之前,商业银行对业务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种类、生成原因进行分析与判断,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往往多种多样,且相互交织,需要认真地加以识别,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估计、评价和处理。商业银行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财务报表分析法。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留存收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等。通过财务报表可以获得各种风险指标,如流动性风险比率、利率风险比率、信用风险比率、资本风险比率等。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要分析风险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而且要对银行整个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除进行静态分析,如比率分析、比例分析外,还要进行动态分析,如时期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此外,还要对往来银行或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能准确地确定商业银行目前及未来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

第二,风险树搜寻法。这种识别方法是以图解的形式将商业银行风险逐层予以分解,使之可以顺藤摸瓜,最终找到自己所承受的风险的具体形态。由于风险分解后的图形呈树枝状,故称风险树。采用这种识别方法,商业银行可以清晰、准确地判明自己所承受风险的具体形态及其性质,迅速地搞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为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