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1452500000015

第15章 四画(6)

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闻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虽欲取之,用何良策?”

释义

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驰。意指道路危险,崎岖狭窄,只能车马独行。方轨,两车并行。联辔,双马并行。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同轨毕至。”唐·孔颖达注疏:“王者驭天下,必令车同轨,书同文。”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卷60下:“群车方奔乎险路,安能与之齐轨?思危难而自豫,故在贱而不耻。”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卷10:“故急辔数策者,非千里之御也。”明·沈采《千金记》第30出:“这井陉之口,上容一人一马,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兵既远来,粮食在后。”

长别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原著

《三国演义》第53回:“军师何故长别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量一老卒,何足道哉!”《三国演义》第111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吾意已决,必先取陇西。”

释义

又作“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看重他人的英勇志气,轻视自己的实际能力。意指缺乏自信心,自愧不如,自轻自贱,不敢正确面对现实。

例句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1折:“养爷,你怎么灭自己志气,长别人雄风?”明·沈采《千金记》第10出:“这厮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叫军校拿去砍了。”明·张四维《双烈记》第24出:“呀,这弓只好弹棉花。那韩将军不是戏的,不如投降,也免得费手。[丑]这厮长他人所气,灭自己威风。”明·张凤翼《灌园记》第3出:“你又不是言官,谁要你多说。我知道你不过是沽名钓誉,却不道长他的志气,灭我的威风。”明·周楫《西湖二集》卷4:“几曾见中进士的都是饱学秀才,只要命好,有甚定规?休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明·云中道人《平鬼传》第14回:“元帅并无对阵,胜负未分,为何将免战牌挂出?岂不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回:“父亲长他锐气,灭自己威风。孩儿此去,不生擒黑虎,誓不回来见父亲之面!”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我不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哥哥这般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且看兄弟去如何?若还输了,誓不回山。”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大王,怎么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父王说那里话,长他人志气,灭孩儿的威风。那孙行者共有兄弟三人,领唐僧在我半山之中,被我使个变化,将他师父摄来。”明·罗懋登《西洋记》第71回:“你只讲长他人志气,全不顾灭自己的威风。我今夜有个破釜沉船之计,若还再不得赢,我也誓不回山!”明·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30回:“父王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此贼又到,吾必擒之。”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13回:“这个全真不过是些小法术,惑世欺民,料不是真神仙,陛下以师礼相待,岂不长他志气,灭己威风?”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1折:“先生差矣!奖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怎生便死在他手里。”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2折:“你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量那建成元吉,到的那里也。”明·无名氏《紫泥宣》第2折:“可不道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俺又不曾见他什么武艺,便去投降,可也被他看的俺小可了。”明·无名氏《午时牌》第2折:“你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他怎生是我的不对。”明·无名氏《岳飞精忠》第1折:“秦学士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料番将兀术,岂成大事?论俺朝中四将,四路行兵,擒番将如同儿戏,何足道哉!”明·无名氏《东平府》第2折:“恼的我眼圆睁,神眉皱。长别人志气,灭自己风流。”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31回:“长兄何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明日我六人出阵,如战不胜,回亦未迟。”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36回:“主帅奉诏讨贼,安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某虽不才,愿借精兵三千,必斩李世民之首,致于麾下。”清·袁于令《隋史遗文》第44回:“兄长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今还须定计,杀败此人,各处自然胆落。”清·刘璋《斩鬼传》第3回:“我的意思,一者与绵缠徒弟报仇,二者灭了他以绝后患,你怎么才是这样话?岂不是长人的威风,灭自己的锐气。”清·张南庄《何典》第10回:“你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过两个养发强盗,又不是三头六臂七手八脚的天神天将,就这等怕如折捩!”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9回:“父亲,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孩儿明日交战,务要活擒匡胤,以显英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08回:“只见孙新大叫道:‘哥哥为何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清·陈忱《水浒后传》第9回:“兄弟,你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等四人在太湖中横冲直撞,怕了那个?又有李大哥三人来,如虎添翼,有何顾忌!”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阿妹为何只长他人志气,却灭自己威风?我倒是个初生犊儿不怕虎!将来到彼,我就同你前去,难道我们两个还敌不住他一个么?”清·华琴珊《续镜花缘》第25回:“娘娘说那里话来!若挂了免战牌时,真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了。”清·无名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第32回:“元帅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一闻山西兵到即惊骇不已,称什么久战沙场宿将?”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5回:“总兵,那里灭自己之威风,奖他人之志气!一番胜败,兵家之常。”清·无名氏《双凤奇缘》第23回:“将军怎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威风?待本帅明日差一将前去探阵,诈败下来,两路埋伏冲出,截他的去路。”清·无名氏《狐狸缘》第10回:“仙姑何必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那吕洞宾虽说道高术广,大概也系单丝不线,孤树不林。”清·无名氏《施公案》第295回:“今大王盛称他本领高强,不但无心帮助后辈,全无那江湖上的义气,是直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清·无名氏《生花梦》第12回:“公子平日,何等英锐!今怎一旦移心,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25回:“连日退兵,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莫怪谗人鼓舌,还求改令方好!”

以卵击石,安得不败

原著

《三国演义》第43回:“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释义

拿鸡蛋碰石头,只会自取灭亡。喻指以弱敌强,不自量力,终究要失败。

出典

战国·墨翟《墨子·贵义》卷12:“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战国·荀况《荀子·议兵》:“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例句

汉·班固《汉书·刑法志》卷23:“故以桀攻桀,犹有巧拙;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晋·温峤《移告四方征镇》:“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卷7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唐·王叡《将略论》:“今之将帅,多不自量其才器,又不知彼之短长,率尔合战,卒然求胜,由聚卵以击山,驱羊而斗虎,欲期弭兵静乱,不亦难哉!”金·无名氏《大金吊伐录》卷2:“岂意城外军兵,辄敢不遵号令,妄举甲兵,夜犯军寨,以卵投石,自取败亡。”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9回:“无如彼党日见猖獗,一经妄动,不啻飞蛾投火,以卵就石。”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13回:“大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虽古孙吴何以过焉?缩大人不思与大王讲解和好,乃欲驱犬羊之众与虎豹斗,所谓螳臂自雄、以卵击石也,安得不败?”

以逸待劳,必当取胜

原著

《三国演义》第71回:“待夏侯渊兵至,吾举白旗为号,将军却按兵勿动;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三国演义》第73回:“岂不闻水来土掩,将至兵迎?我军以逸待劳,自可取胜。”

释义

又作“以逸待劳,自可取胜”。两军相争时采取防守策略,暂避敌锋,养精蓄锐,待其疲惫,战而胜之。

出典

春秋·孙武《孙子·军争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例句

汉·赵充国《上书谢罪因陈兵利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唐·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以逸待劳,取之必也。既有克捷,当更防之。困兽犹斗,穷寇勿遏。”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魏元忠传》卷122:“吾今乘胜进,又以逸击劳,破之必矣!”元·脱脱等《宋史·陈规传》卷377:“规谓毋多出军,第更队易器,以逸制劳,蔑不胜矣。”

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原著

《三国演义》第22回:“今乃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释义

即“螳臂挡车,不自量力”的意思。螳螂举起形如双斧的前臂,妄想阻挡大车行进的道路。喻指势单力孤,不自量力,企图抗拒强大的力量,其实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隆车,高车。隧,道路。

出典

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战国·庄周《庄子·天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例句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8:“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宋·吴潜《满江红·和吴季永侍郎》词:“不是等闲螳臂怒,也休刚道鸡声恶。”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螳臂当辙,怒蛙致凭轼。”明·汪廷讷《天书记》第3出:“你如蛙坐井观天,我岂螳螂怒臂当车。”明·吾邱瑞《运甓记》第20出:“可怪杜弢这厮荒林鬼磷,野薮孽狐,逞螳臂以当车,不知自量;奋蛙足而跳树,轻贾狂凶。”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0回:“螳臂当车,万无一济。这条大蟒身材长大,力量过人,假饶你千百个将军近他不得,何况独自一人,如何近得他也。”明·吴还初《天妃娘妈传》第7回:“尽吾国之广,不容其一足,合吾国之众,不大其一指。今欲与之敌,是所谓:螳螂怒臂当车辙,而不知其不胜任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12回:“正是泰山压顶,不须展转之劳;螳臂当车,岂有完全之理!”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21回:“东学党闻中日两国,派兵压境,自思螳臂当车,成什么事,惊得四散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