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康熙大帝
11450200000007

第7章 干涉皇权者,必消灭(4)

因为鳌拜兄没有多尔衮的伟大抱负,他觉得,自己生病皇上能来亲自看自己,这事就极有面子了。而康熙皇帝,秉着关爱元老勋旧之意,带着侍卫和托来到鳌拜府亲自探病。

康熙来到鳌拜的病榻前,说些您老辛苦之类的客气话,可和托见鳌拜只是听,不说话,而且脸色极其紧张,他觉得不对头,立即掀开鳌拜的卧席,只见,席下藏着的,是锋利腰刀。

然而,见到腰刀,康熙帝很平静地说:带腰刀是满洲旧俗,鳌拜时刻不忘,是好同志!

康熙帝虽然面上很平静,但是他的心在颤抖,鳌拜,你难道真想剁了朕?

念你鳌拜是三朝老臣,功勋卓著,你所做的一切,朕都可以忍。但是,你想剁了朕,朕真是忍无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终于下定了决心,鳌拜,你要怪就怪你自己吧。

老实说,鳌拜此举真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皇帝来探病,你床下放腰刀干嘛,就算你放了,该剁人就赶快剁,此时不剁,更待何时?你都已经露出了杀机,任谁都绝不会放过你。

其实鳌拜也委屈,在他手下的怂恿下,他本来是想剁了康熙的。但是,当康熙进来,走到他病榻之前,他犹豫了,这是先皇的骨肉,先皇对自己恩重如山,我为何要做千古罪人?

康熙这时想不了这么多,他想保命。于是,他回宫后,找索尼三儿子索额图进宫下棋。

索额图立刻进宫,等着下棋。康熙帝小声说,你可要救救我啊,康熙把所有的事都告诉了索额图,索额图很诧异,皇帝您周围都是鳌拜的人,你乱动他们会剁了你。

索额图很无奈,康熙在沉默后,对索额图说了句无厘头的话:你去找几个年轻人,陪我摔跤吧!大难临头,居然还有心思练习摔跤,康熙心理素质之好让索额图抓狂。

过了几天,鳌拜觉得皇帝很怪,最近一段时间,书也不读了,朝也懒得上,躲在宫中找人摔跤玩。但是,鳌拜兄心中是很高兴的,这没出息的,看来我鳌拜擅权真是天意啊。

又过几天,鳌拜更觉得怪。鳌拜的叔伯兄弟亲信们,都接到了皇帝的差事,有迹象表明皇帝要重用这些人,让这些人到外地办差去了。小孩就是小孩,这回可真把鳌拜乐坏了。

再过了若干天,鳌拜因事要入奏,康熙召集陪同他一起摔跤的诸位兄弟。问了一句无厘头的话:你们是怕鳌拜,还是怕朕?诸位兄弟一致答道:当然是怕皇上您啦!

这个答案,在康熙心中,是完全知道的。因为他挑选的都是小青年,这些小青年少不更事,压根不知道鳌拜巴图鲁之厉害,再加上康熙对他们极好,他们哥们儿义气,豁出去了。

所以说,少年教育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唐太宗在看着诸多考生进入考场的时候,他很得意地说,这些人都进了我的口袋了!因为年轻人好忽悠,一旦想成定见,就敢豁出去。

问话之后,康熙宣布鳌拜罪状,下达旨意:你们活捉鳌拜,事成之后,重重有赏。

众人没有犹豫,都是兄弟,没有赏,我们也会玩命冲上去。等到鳌拜进来,他们才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搞掂,鳌拜虽然是老头,但是武功极高,对付他不太容易。

然而,打架这玩意儿,人多揍人少,多半会赢。除非被揍之人能使出降龙十八掌,可惜是人都不能使出这玩意,经过一番搏斗,鳌拜兄终于寡不敌众,被几个小青年活捉了。

这是清史上很无厘头的一幕,驰骋沙场的老将被毛孩子活捉,鳌拜绝对觉得很没面子。

活捉之后,自然是定罪,在康亲王杰书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很快结案。

鳌拜所犯大罪三十款,够杀三十回头都不止,判鳌拜斩立决,至于其兄弟叔伯,统统斩立决,妻子女儿,俱发配为奴!鳌拜兄终于释然了,罪证确凿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

人在最为绝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死,而是怎么活下去,世人皆如此,鳌拜也不例外,他恳求再见康熙一面,在康熙面前,露出满身刀疤,证明对于清朝,自己有汗马功劳。

康熙帝明白鳌拜的意思,不过是求饶一命,康熙帝很慷慨地允诺,就饶了你吧。自此,鳌拜终身圈禁,他的政治生涯,就此完结。而他的全家,男的全部被剁,女的全部为奴。

如果三位好同志地下有知,苏克萨哈地下有知,他们一定会笑,鳌拜,你也有今天!

最为冤枉的是遏必隆,这位整天打哈哈的大臣,居然因为鳌拜之事受到牵连,逮捕下狱。经过杰书同志审理,给出处理意见:遏必隆,革职,绞死。其家人全部为奴。

康熙帝同样宽大处理,给出最终处理意见:遏必隆,免死,削去太师爵位,回家闲住。

好了,四大辅政大臣,一个老死,一个被剁,一个回家闲住,一个永远圈禁。这八年的清宫斗争史,在康熙八年(1668)被画上了完整的句号,然而怎么评价这些人,是个问题。

索尼是个什么人?我在以前说过,一个由鲁莽走向成熟,一个由激昂走向沉默的人,一个把良心与原则永远背着的人。他死后,《清史稿》中这样评价他:忠于事主,始终一节。

苏克萨哈是个什么人?他是一个错步上前的人,他是一个不知怎么作为而有所作为的人,他是一个用心办事,而最后却身首异处的人。这个世界,做什么与得到什么往往不相等。

苏克萨哈死后,《清史稿》给了他这样的评价:见忌同列,遂致覆宗。

遏必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他是一个在历史大势中无所作为,而力求自保的人。他没有经天纬地的才干,也没有展翅高飞的大志,他只想保住他自己。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世界就是这样残酷,灾祸是躲不过的,你必须去奋争。

说到最后,鳌拜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

鳌拜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从跟着皇太极那一天起,就忠心辅佐皇室,在最为危难的时刻,他仍然禀守着自己立下的誓言,不管多尔衮如何威胁与打压,他昂起头,矢志不渝。

鳌拜是一个有能力的粗人。他驰骋疆场,策马扬鞭,从山海关开始,马不停蹄,追赶李自成上千里,最后李自成上山当了和尚;然后他挥鞭西指,在四川,射杀了张献忠。

李自成与张献忠,明末历史上最为凶悍的枭雄,被鳌拜完全击败,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同样的,鳌拜也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我仔细分辨过鳌拜这七年来的史料,发现他总是被背后的人推着向前走,而他自己,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所以说他是个悲剧人物。

曾几何时,他背后的策划者,让他举起屠刀剁了康熙。但是,在最后一刻,他始终没有下得去手,他想到了大清三代以来对自己的大德厚恩,想到了先皇顺治对自己的栽培提拔!

其实,鳌拜想要的东西很简单,就是那么一点点权力。

权力,是一个可怕又可爱的东西。他能让你永远受着万人景仰,它也能使你滑向罪恶的深渊,但是,它始终带有一种魔力,让拥有它的人为其着魔,然后被它慢慢吞噬。

鳌拜,就是这样一个被权力吞噬的人。

好人,攫取权力可以办好事;坏人,攫取权力可以办坏事;而大多数人,既不是一个大彻大悟的好人,也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人,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仅此而已。

普通人,攫取权力,就是为自己办点儿私事,鳌拜,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康熙与鳌拜,没有深仇大恨,一切都是权力的碰撞。康熙胜了,仅仅因为他是皇上;鳌拜败了,不仅仅因为他是臣子,因为鳌拜做错了太多的事,最错的事是失去了天下民心。

人民,也只有人民,是权力的赋予者,也是权力的终结者。

对于康熙来说,干涉皇权者,必消灭之!

一切都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四大辅政的昔日风流,皆被雨打风吹去。

年仅十四岁的康熙,这时才真正感觉到了作为一个皇帝的尊严。他的面前看起来已然是四海升平,自康熙三年(1664)夔东十三家被消灭后,这个王朝得到了短暂的平静。

打下天下,很难,自从康熙的祖父开始,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建立了这个王朝。然而,治理天下,往往更不容易,康熙渐渐感到,有一种比汉人更难征服的东西,不停向他逼近。

康熙想到了他老师熊赐履给他讲的那些东西,从《大学》开始,到王阳明心学为止,这是一个多么璀璨的文化,任何东西,在这种璀璨文化面前,都要仰首而视,暗自叹服。

征服汉族人很难,征服汉族文化,难上加难!

康熙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位年仅二十四岁就病逝的皇帝,他俨然已经不再是满族人的皇帝,他是中华民族的皇帝,他留给自己的这个王朝,也早已是中华民族的王朝。

然而,在太皇太后眼中,一切不是这样的。清朝就是满族的清朝,满族人用了六十年,流了很多血才打下来,谁要不记得自己是满族人的后代,谁就是大逆不道的不肖子孙。

十六岁的康熙呢?他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踟蹰地张望着。也许熊老师说的是对的,必须用汉族的文化与制度,才能统治这个国度;然而,皇祖母的煌煌训谕,怎能不听?

七年来,四大辅政大臣一直秉承皇太后的谕旨,以先皇遗书的形式,把先皇骂个狗血喷头。先皇遗书一般有两个用途:一个是总结先皇功过,因为中国人向来谦虚,所以习惯把自己骂一顿,但写先皇遗书时,先皇已经咽气;二个是为未来的执政者定下执政的指导性方针。

其中先皇遗书中把自己骂得最凶的,是先皇说自己是不孝子孙,不能承续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改弦更张,用汉人,学汉俗,其中最不可原谅的,是自己沿用了明朝的政治制度。

当然,这遗书肯定不是先皇顺治写的,但是,对于下一个执政者,这是警告。如果你胆敢忘记祖制,你也是不肖子孙,大逆不道,所以,四大辅政执政时,政治上又回到了关外。

康熙六年(1667),熊赐履给他的学生上了一封万言书。

关于这份奏章,内容太长,洋洋洒洒一万多言,很多套话。但是,这封万言书里面却有一句影响了整个康熙朝的话:非六经之语,孟子之书不得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得讲。

所谓六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四书五经;所谓濂洛关闽,这是四个地名,而这四个地方,在宋朝却有几个厉害的主在讲学,分别是:濂溪的周敦颐;洛阳的程颐、程颢;关中的张载;福建的朱熹。后世为了好记,给他们这群人一个响亮而又好记的名字——程朱理学!

六经与程朱理学,这是中国哲学史要讲的东西,凡是被叫做哲学的东西,一定是能把你头搞大的东西。按照英国人罗素的说法,所谓哲学,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的人捣鼓出来的东西。

然而,中国哲学不是,中国只有思想,没有哲学。

中国的所谓哲学,大部分都是政治学与伦理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用。比如说吧,为何要学孔子的书,皇帝学它为治国,大臣学它为为政,读书人学它为考试。

倘若它没用,那就要被扔进粪坑里,永远烂掉。

所以,从熊赐履同学的这封奏疏开始,康熙朝走进了一个程朱理学统治的时代。康熙要让所有读书人明白,你们和朕有着同一个目标与愿望,按天理办事,为天下办事。

正如张载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了,天下士绅读书人,与皇帝成了一家人,大家和衷共济,去完成开太平的愿望。

康熙要治国,士绅要治家。治国需要大智慧,康熙环视一下宇内,觉得三个重要问题,亟不可待地要解决,于是他在乾清宫的柱子上写下遒劲的三个词:三藩、漕运,治河!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十六岁的康熙,他要的是这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