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阅读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在演出前,突然产生了“怯场”现象。据他自己后来回忆,由于强烈的恐慌,当时他的肌肉开始痉挛,喉咙也像被什么东西给卡住了一样,几乎很难发出声音。
卡鲁索惊恐万分,因为几分钟后,他就得登台演出。他的脊梁骨开始“嗖嗖”地冒冷气,浑身冷汗不止,他说:“如果我无法从容地演唱,人们就会嘲笑我,那我不是丢人了吗?”于是,熟知该如何运用潜意识的他,在后台不住地对心中那个捣乱的“我”说:你快走开,别干扰我,你快让平时那个正常的“我”回来!你休想阻止我一展歌喉。他所谓的正常状态下的“我”,我们可以叫它做“大我”,而阻碍他正常发挥,让他恐慌的“我”,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小我”。而所谓的“大我”就是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无穷力量与智慧。他不停地大声说:“走开,快走开!‘大我’需要出场了。”
卡鲁索的潜意识作出了回应,他的体内产生了蓬勃的力量。当幕布开启时,他充满自信地走上台,嗓音刚劲有力,雄浑而满怀激情,让所有在场的观众都被他的声音所吸引。
心理感悟
显然,卡鲁索了解两种思维模式:“小我”与“大我”,也就是意识思维即理性思维与影响着意识思维的非理性思维。当你的意识思维(小我)充满恐惧、忧虑与慌乱时,你的潜意识思维(大我)就会产生消极性情感,使你被惊恐、不祥、绝望的情绪所笼罩。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你也不要惊慌,而要平心静气,尽量保持镇定,并对自己体内的“小我”说,“你赶快闭嘴”、“我能控制你”、“你必须服从我,听我指挥”、“我不允许你干扰我的事情”。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了用“刺激法”挖掘潜能、激活潜意识的技巧。即:
1.听觉刺激法:当你在恐慌、害怕、缺乏自信的时候,就大喊几声,这可以使你立即恢复信心和力量。声音的力量可以影响你的信念,为你带来积极的效果。
2.视觉刺激法:在房间里挂起一块“梦想板”,把自己的目标画成图画,剪下并贴在梦想板上,天天观看。这可以时时刺激你的潜意识,帮助你达成梦想。
3.意象刺激法:利用潜意识“不分真假”的原理,在大脑中引入你所希望的成功场景,从而达到替换你的潜意识中负面思想的目的。通过反复的自我暗示,改变自我意象,可以树立必胜的信念,并使自我产生积极的行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名言警句
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
——歌德
每个人都可以让世界变得不同,应该尝试。
——约翰·F.肯尼迪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
人生岔路口——工作还是继续读书
故事阅读
2009年2月20日上午11时,博爱县孝敬镇坞庄小学院内,一群课间休息的小学生拉着一位老师讲故事,他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该校教务处主任杜满堂。
事情还得从去年春天说起,杜满堂在博爱一中上高二的儿子杜国城辍学了,背着行囊要去南方打工。杜满堂怎么也想不通,平时懂事而好学的儿子为何突然会有这种想法,无论杜满堂如何劝说,可儿子就是铁了心要去。
后来,杜满堂才知道,儿子是受一些辍学去南方打工同学的影响。
事实上,在儿子变化前,杜满堂就在关注一个现实:农村中学生的大量流失。
“中学,特别是初中是学生流失的重点阶段,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在外打工,学生都跟着爷爷奶奶在家成了留守儿童,生活上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致使孩子厌学、逃学或辍学。”杜满堂说,他前几年曾在一个中学执教,带过一个有76名学生的班级,到了初三仅剩下42名学生,其余学生都外出打工了。
“出外打工到底有多大的诱惑力?我一定要体验一下。”老父亲抱着这个想法踏上了打工的道路,干活之余,杜满堂拿起小本子,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
“和我一起打工的走了一批又一批,老板从没给他们完整的工资。我总结一句话,出外打工,没知识不但要干重活,而且工资也拿不全。”杜满堂说。
绎心理感悟绎
工作还是继续读书?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正如杜满堂总结的话一样:“出外打工,没知识不但要干重活,而且工资也拿不全。”如果没有知识,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不公平。
站在这样一个岔路口,更应该深刻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贫困无动于衷,可怕的是不知道用知识去改变贫困的命运!
面对着农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辍学现象,他们在这个抉择的过程中放弃了读书而去外面打工,没有用知识很好地武装自己,赤裸裸地暴晒在烈日之下,这未尝不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首先,要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现实是残酷的,但却是适者生存的。中学生大多数还是未成年人,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周遭环境影响,应该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汲取一切有利于自己理想的知识。
其次,多听父母师长的建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辈的经验总是值得去借鉴的。要知道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名言警句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
——第欧根尼
勤奋刻苦,助推人生
故事阅读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1925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他不到一年后就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
1929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1931年他来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成为讲师。1936年,经清华大学推荐,他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
心理感悟
华罗庚一生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他仍然手不释卷,勤勤恳恳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勤奋!
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于是每天含着石子,面对大海朗诵,无论春夏秋冬,都一直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而且是精神上的勤奋。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唯有勤奋才能出智慧,唯有勤奋才能弥补人自身的不足。
名言警句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脚踏实地,人生更精彩
故事阅读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奉命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可谓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早早地起床。相传他为了保证自己不睡过头,早醒早起,专门用木头给自己做了一个“警枕”,可不是警用枕头,是警醒自己的枕头。这“警枕”,圆溜溜的,枕在头后硌得慌不说,稍稍一动,它就打转,原本枕在上面的头就掉下来了,这一掉,人也醒了,不用睡了,起床继续看书写字。
编撰《资治通鉴》前后花费19年,几乎耗尽了司马光毕生的精力。看看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所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真让人感动和佩服。
司马光在洛阳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个叫邵雍,就是那个住在安乐窝里谈理论道的邵康节邵夫子。他是北宋的理学大师,史载其“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艰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邵雍跟司马光一样刻苦,难怪他俩关系好。
却说这一天,司马光又来找邵雍聊天,聊至兴处,司马光问邵雍“某何如人?”“我咋样?”邵老夫子回答得美:“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可别认为他是在拍马屁,纵观司马光的一生,还真符合这个评价。
心理感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大事业的成功都是从一点点小的事情做起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失败就在于他们心中总是抱有很大的幻想、很大的目标,而对于眼前的工作却看得很简单,不努力去做,结果导致了失败。越王勾践在遭到失败后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明白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作风,于是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尚且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何况我们今人?我们要记住古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希望集团刘永好说:“我们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计划,脚踏实地做好就是进步。”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事先想好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为自己设定一定的计划去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是最重要的。任何妄图一步登天的想法都是侥幸心理,不可能帮助你实现目标。
名言警句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爱默生
知恩者,应当图报
故事阅读
21岁的李红知恩图报,在假期里,主动来到车队当义工,以回报501路车队对她的资助。
李红出生4天后,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她是养母从一个垃圾箱中捡回来的。不过,养父母对她视如己出,想方设法为她提供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后来,养父母单位效益不好双双下岗,养母疾病缠身,家徒四壁,他们只凭着几百元的低保费用维持生活。
2006年,李红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某大学经济学院,但是面对高达近万元的学费,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李红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在一家超市做起收银员。
501路车队的工作人员得知李红的境遇,在队长赵明德的带动下,车队司乘人员一次性为李红捐款7800元,同时承诺,车队将会一直帮助她顺利读完大学。两年来,501路车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帮助,每逢节假日,车队都会给她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车队已先后为她捐款近1.5万元。
“听说春节前后,车队的清洁工人都提前回家了,车队又正缺人手。”李红得知消息后,趁着假期,来到车队当起义工,帮助司乘人员在公交车内做清洁工作。
“清洁工不在,清理车内卫生都得我们自己来。李红特能干,给我们也减轻很多工作压力。”501路司机王师傅说。
心理感悟
常言说:“知恩不报非君子!”古人给报恩定的标准极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以此同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爱人者人恒爱之”也是先哲的古训。故此,受别人施恩者应自觉寻找机会去回报。
佛经中有这样的话:“倘有人知恩图报,此人值得尊敬!”在这里所说的图报,并非指特定对象,而是教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鼎力帮助过自己的人,皆应存有感激之心。当我们身处逆境,陷于泥泞中能及时赶来搀扶,帮助我们脱离苦海的人,这种人才是值得我们终生铭记的大恩人。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