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11449500000005

第5章 理论引领与特色区域推进(4)

学校无法选择学生,而只能适应学生、成就学生。要让学生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首先要让学生的人格强大起来。七中的“未来教育”首先从建设“特色班级”开始。所谓“特色班级”建设,就是针对班级突出问题,通过创建来引导、矫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开始,“特色班级”只是个别班搞实验。“但效果非常好,后来就申报为区里的重点课题,在全校推广,每个班的建设活动作为子课题进行策划、组织。”

“每个起始年级,班主任要把‘特色班级’创建的目的、操作模式向学生讲清楚。然后组织学生对本班级的特色进行选择定位。但不是一开学就要把特色定下来,而一般要经过大半学期学生情况的反映、实践摸索后才确定。”

“比如一个文科班,针对学生知识面窄的问题,提出创建书香班级,倡导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把班级建设成为处处有书香。有的班方言特别突出,学生之间交流有困难,还说粗俗话,就进行普通话特色班级建设,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让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同时提升素质。有的行为习惯有一些问题,就围绕做文明人进行特色创建。”

经过一段时间后,每个班要通过主题班会展示创建成果。学校还要对每个班级进行考核。“期中或期末的时候,每个班以课题或个案,撰写论文或制作课件进行小结。”整个过程学生全部参与、全程参与,班主任直接指导,科任老师也要参与。这样,“学校每个人都动起来了,每个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校风校貌焕然一新”。

除了人格、精神的强大,还必须有体格的强健。瘦弱的肩膀扛不起未来的重担。足球是七中的骄傲。“还在1921年,七中学生足球队就打败了来访的英国水兵足球队。”邓宏决定以足球为抓手,带动田径、游泳、射箭、跆拳道、乒乓球等项目全面开花。

“我们每个年级都建立了成建制的足球班,每班20人,这样就有6支足球队。班主任也是足球教练。”

不像有的学校为体育而体育,七中首先是注重体育精神的锻炼、孩子未来的发展。“足球班课程开设与其他班完全一样,我们的理念是‘先成人、再成才,先文化、后专业’。”因此,足球班的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75%的升学率,其中有的去了清华、人大,许多考上了西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更多的孩子带进了足球世界、体育世界。“在足球班的带动下,全校各年级参与足球训练的孩子多起来了。我们每年举办的东方杯足球赛,就是全校孩子盛大的节日。”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就这样传播开来。

心灵坚强起来,人格健全起来,体格强健起来,七中的孩子在未来将比别人走得更远。

学生的未来,就是七中的生命。

四、让学校走进文化新境界

人和街小学(以下简称人和)是渝中区的龙头学校,树人小学(以下简称树人)在重庆市教育界有口皆碑。

它们,如何特色发展?一个共同途径,就是文化涅槃。

(一)人和:回归传统,回归文化

2005年,肖方明就任人和校长。那时不叫人和,叫“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这是当地的一所名校,自1943年建校以来,一直非常注重教学科研。“1974年至1983年,进行学科教学改革;1984年至1993年,进行学校整体改革。1994年至2003年,开展了和谐活泼的教学研究。”

学校的整体工作都是优良的。肖方明似乎可以安枕无忧。但30多岁的他非常清楚,人和一旦沉湎过去,背对未来,很快就会落伍。他必须把学校再推向一个新境界。

2006年,随着市里特色学校创建的启动,他找到了改革的方向:通过学校文化的再造,实现人和的发展转型。

他选择的切入点非常小:校名改革。在一次教职工大会上,肖方明发给大家一份问卷,要求填写心目中理想的校名:是选择当时的校名“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或是曾用名“人和街小学”,还是其他。结果,98%的老师选择了“人和街小学”。

为什么要改校名?“叫‘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更没有影响力。”而特色发展的内涵不首先就是要有个性吗?这就是人和特色发展的开始。

“通过对校史资料的分析,我发现,‘人和’既是学校的校名,又是学校每个阶段取得成功所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肖方明说。问卷之后,校名成了老师们时常讨论的话题。顺势利导,肖方明开展了一次“寻根人和”的大型活动:请当年的名师到学校做“人和情”讲座,让学生们组成记者团采访退休老校长、老教师。师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和情结”,并开始讨论起“人和”内涵。

人和文化的创造顺理成章。但肖方明没有局限在学校的历史,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人和需要回归传统,而且要回归到民族的传统。“中国传统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天时地利人和。道家讲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道法自然。人和的文化建构,必须汲取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肖方明说,“还有地域文化。我们所在的渝中区,处于长江、嘉陵江的交汇处,渝中区还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长江文明,地区和谐文化因素,也应该进入到学校文化之中。”

有了这样的视野,人和新的学校文化便具有一股刚强之气。他们亮出了“人和教育”的旗帜。其核心理念,是“人和为魂、和谐育人”,具体内涵则为:第一,和衷共济,即团结互助,同甘共苦,齐心合力培育和谐发展的社会新人;第二,海纳百川,即努力汲取古今中外教育精华,拥抱先进教育理念,培养能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第三,和而不同,即共性与个性相容,鼓励张扬个性,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古典精神与时代思想融合,地域文化与学校历史交汇,造就了人和教育的大气。

人和精神是古典的。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这一天,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人和拜师会”。会上,徒弟要给师傅看座、敬茶、鞠躬。这样,庄严的师道精神,就一代代在人和流传。

人和精神是博爱的。每年“三八”妇女节,学校都要开展“我爱妈妈”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上给妈妈写一段话,二年级则在美术课上画“美丽的妈妈”,三年级在数学课上学帮妈妈理财,四年级在陶艺课上做妈妈的泥塑,五年级在体育课上陪妈妈做运动……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爱妈妈,而是培养他们爱的情怀,爱的品质——人和的学生应该有一颗大爱之心。

人和精神是道德的。不得不提一下“人和银行”。一天,三年级12班的几名学生突然来到校长办公室,提出他们想在班上筹建开办一所“人和银行”,存入同学的每一个“人和”好行为。肖方明听了很高兴,立刻表示支持,还应邀参加了他们的开行仪式。不久他收到“银行”的一张存折,孩子们还不忘提醒他:校长,要记得在存折上存入“款项”哟!这是一所永不会被金融危机击垮的“银行”。它是人和的一把精神标尺,时时刻刻提醒人和的每一位师生:告别坏行为,成为道德人。

人和精神是包容的。3年前,当时一年级学生张敬之,小提琴拉得很好。一次在西南大学演出,年仅7岁的她,以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她的母亲趁机向肖方明提出,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练琴,希望学校允许她下午可以不去上课。肖方明思考片刻,答应了。事后有人不理解,说这是“走后门”。肖方明一笑置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比如画画,我们喜欢五彩斑斓的图画,而不是单一重复的色调,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求学生都是一样的呢?对于张敬之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3年后,张敬之同学在意大利小提琴比赛中一举夺得少儿组第一名,成为该项赛事年纪最小的总冠军。

人和精神是博大的。肖方明主张,人和要以世界为课本,让每个师生都有全球视野。近年来,人和先后与日本尾道市长江小学、美国西雅图市科依小学、奥地利维也纳哈梅费斯特学校、英国威尔市沃文小学等建立起友好关系,还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胡佛小学建立起了定期师生交流活动。吸纳西方先进文明,也传播中国教育的优秀经验。

回归传统,回归文化,教育因而大气。人和,就在这样的文化再造中成功转型,迈向新的天地。

(二)树人:让理想高远一点,再高远一点

每年六年级毕业典礼,树人校长杨志渭都要精心做一番演讲。他讲得最多的,是告诉孩子,作为树人人,他们与别人应该有什么不同。

他说:“同学们,你们即将踏出校门,作为树人的孩子,你们将来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你们今后的梦想仅仅是开奔驰、开宝马,开大公司吗,那么你们的父辈已经做到了,你们能停留在这个层面吗?”“我们树人的孩子应该与别人有所不同。不同在哪里?我们的梦想不能是豪车、金钱,而应该是为更多的人服务,应该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材,应该成为有大用处的人!”

这就是树人精神,让理想高远一点,再高远一点。

这样高卓的教育精神,是在特色发展之路上慢慢形成的。

1938年建校的树人,是重庆市小学界的三大名校之一。“上世纪80年代,我们是重庆市第一所对外开放的学校。2001年,成为重庆市示范小学。2003年,重庆市层面的奖牌,我们都拿遍了。我们就很困惑,今后怎么发展呢?”杨志渭说。这就是一些学校的典型问题:依赖型发展,一切发展都靠外在力量的推动,缺乏内在自我提升、自主发展的动力。

树人试图转型。“2001年,我们开始潜下心来搞内涵发展,提出‘发展为本,精心育人’,其中发展指的是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的主动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2004年,又提出‘精心树人,全面优质’。”

但真正让树人实现突破的,是特色学校建设。

2006年,因为要建特色学校,他们开始唤醒、重塑树人文化。“我们开始梳理学校的历史,发现10年校庆的时候,于右任先生就给我们学校写了4个字——‘乐育天下’,这样的精神给学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杨志渭说,“另外一个,就是精心育人这一核心价值观,一直被我们的老师所认可、践行。”

于是,树人提出了自己的校训:“百年树人,立己达人”。“‘树人’,就是要‘为百年树人,树百年之人’,我们就是希望出一些兴国之才。”杨志渭说,“这个似乎说得有点大。但我们认为从学校历史看,至少要把理念、理想树得高一点,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走向中学、大学的时候,还能留下一点树人的东西。”

正是这一高远的教育理想,催醒了树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他们开始唤醒孩子的光荣梦想。

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就是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几年来,多少孩子站在国旗下,向同龄人、向师长宣告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将怀揣着梦前行。每天的升旗仪式,树人都要邀请一位一周以来进步大的孩子担任护旗手。这样,每学期每班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获得担任护旗手的光荣。而每年的毕业典礼,校长的深情讲话,则是对孩子的一次精神洗礼,让他们胸怀天下、拥抱梦想。

小学是要给孩子宽广的未来。“我们坚信,只有宽广的课程才能给孩子‘适切的教育’。”杨志渭说。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树人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步伐,形成了具有树人特色的课程体系。下表(见下页)所示是他们的校本课程:

有了这些做人生底色,还怕学生不能走向远方吗?

树人为学生远行所作的准备,还远不止这些。

他们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要求全校学生2000多人人人研究课题,100多个教师各个辅导。学生研究领域相当广泛,涉及国际理解、社区参与、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生活经营、科技制作以及学科拓展等。活动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去调查,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他们的创造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自主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

他们还进行学科教学“革命”,探索“学生主体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自我发现和自我校正的权利,充分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树人的每个孩子,都可以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而教师主要从意愿和技巧两方面为他提供个性化指导。”正是由于这一“革命”,品德与生活成了学生最热爱的课程之一。

只有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伟大,光明的未来才会属于他们。“为百年树人,树百年之人”,觉醒的树人,一面仰望天空,一面脚踏实地,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走去。

五、文化的自觉,精神的持守

1936年,全面抗战日益临近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溯江而上,到重庆寻觅办学之地,为国育才。“大江东去我西来,北地愁云何日开。盼到蜀中寻乐土,为酬素志育英才。”这就有了重庆南开中学(以下简称南开)。70多年来,南开秉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