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11448000000003

第3章 媒体实务(3)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编辑的作用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重要意义,正确地体现策划意图,真实地表达新闻的意义,同时运用各种电视手段完美地表现新闻的内涵,是新闻后期编辑的责任和义务,在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浅析北京市大兴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女子别动队》

苏金喆

在卫星频道激烈竞争和中央电视台垄断了大量资源的情况下,地面频道在夹缝中的生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很多地方台选择了民生视点加方言表述的民生新闻作为突破点。但民生新闻经过了4年多的发展也逐渐进入了瓶颈期。齐鲁电视台2005年10月底开播的《拉呱》节目却在异军突起,收视率达到55%。

大兴电视台开办的民生新闻栏目《女子别动队》,吸取《拉呱》、《南京零距离》等一批新生民生新闻力量的经验,根据大兴区区情,定位于普通百姓,打造“我们离您最近”的理念,以走进百姓、倾听百姓心声、为民办事的姿态,打造了一档别具一格的民生新闻栏目。本文试图结合民生新闻的相关特点,对《女子别动队》的成功因素进行解析。

一、准确的主持形象定位

2009年,笔者曾经去山东齐鲁频道《拉呱》节目实习了一个月。《拉呱》是依照山东人的口味产生发展的一档民生栏目,其中的曲艺形式也同样是山东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拉呱》节目实实在在地打造了明星主持“小么哥”。小么哥原本是当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相声演员,但主持《拉呱》节目后迅速蹿红,原因就是在节目中他很好地把编辑提供的串联词变成了具有他自己风格的语言,在节目中明确表达爱憎,态度十分鲜明,而他的这种风格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档新闻的档次,使之上下连贯,闪光点不断。很多观众看《拉呱》是为了看小么哥,发短信参与节目也是为了让小么哥知道自己在关注他。

《女子别动队》也非常注意选择合适的主持人。节目开播后,根据百姓喜好和评价,选择了“大侃”作为主持人。大侃原本只是电视台一个不出名的小人物,如今在金花的包围下,形成“刚柔并济”的搭配,呈现出一个大兴人民喜闻乐见、交口称道的主持人形象,其诙谐幽默又不落俗套的主持词让大兴观众更为喜欢。大侃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跟王靓的搭词中突出了栏目的定位,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同时,《女子别动队》又开通了QQ群、新浪微博等联系方式。这样一来,大侃更是备受关注,每天在聊天群里就能看到观众对主持人的评价,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和群众参与度。

虽然网上也出现了对栏目表示不赞同的观点以及对主持人的犀利评价,但这样的评价并没有让栏目停滞不前,反而大家的干劲是越挫越勇。一波波褒贬不一的评价更说明节目的受众程度以及关注度。正如湖南卫视曾备受争议一样,栏目不断进步才会吸引更多的眼球、更多的舆论,这恰恰成为一个栏目进步的关键。

二、亲切的节目语言形式

为了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女子别动队》非常注意节目的语言风格。节目中,主持人往往以平视的态度,用幽默、服务型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主持人尽力淡化严肃、生硬的叙事语气,注重情感的传达,常用“张大爷”、“李大妈”、“赵大姐”、“陈大哥”等称谓语来称呼被采访对象,而“我们”、“您”这样的字眼更是时常出现,即使是时政新闻和一些严肃新闻,也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去解读和点评,让观众倍感亲切。用这种如同和家里人或是街坊邻居唠家常一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言语来叙事,真正在大众传播中显现出了平民化的人际交流的特色。

同时,与大多数媒体将新闻触角停留在大事件、名人活动以及娱乐新闻上相比,民生新闻更多的是把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和批评意见作为反映的重点。邻里纠纷、社会公德、环境保护、弱势救助、民间文化、社会治安、人间亲情等贴近百姓的“软新闻”往往是“曲艺式新闻”的主要选题,一定程度上为百姓提供一个平民话语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百姓声音的“传话筒”。

三、受众本位、快乐至上的节目理念

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严重不对称性正在不断加剧,对注意力的利用使得争夺注意力资源变得疯狂,也使得注意力的稀缺性更加突出。如何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受众注意力?《女子别动队》特别强调受众本位和快乐至上的节目理念。

强调受众本位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倡导尊重人、关心人,强调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提供条件。随着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媒体之间竞争加剧,人文精神迅速推动媒体进入“受众本位”的时代,从教化型转向服务型,从功能的单一转向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体现“受众本位”的节目理念,《女子别动队》把收视群体锁定在草根阶层,关注他们的悲喜冷暖。主持人诙谐幽默的表演引出了一条条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只需要最平实的情感,这样一档节目就走进了观众的心里,扎根到观众的心里。

与“受众本位”并重的是“快乐至上”。当然,“快乐至上”并非大兴电视台的首创,湖南卫视打造的栏目口号也是“快乐至上”,但湖南卫视强调的是娱乐文艺。《女子别动队》强调民生新闻的定位点在于“快乐至上”,我认为这是对民生新闻理念的一大推进。初次接触民生新闻栏目时,可以说我没有太多的好感,我觉得这样的新闻形式是哗众取宠。可当真正进入到民生新闻领域之后,我才发现这里是一个“快乐至上”的新闻天地。枯燥乏味、一板一眼的新闻在这里变得有声有色,受众在获得资讯的同时,获得了情绪上的愉悦。可以说,“快乐至上”是“受众本位”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多样化的传受互动

一档栏目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互动。2009年,《女子别动队》也引入网络互动,用身边最常用的工具和大家交换心得体会。栏目最先采用的方式是网络QQ群。对这一互动方式,观众反应非常热烈,不到几天的时间QQ群就爆满到了200人,不得不再次申请超级群才能容纳更多的观众。这样的观众回流量,让记者在轮班与观众沟通中获益良多:首先获得了更多的新闻线索;其次还吸取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重要的是还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除了QQ群之外,直播也是《女子别动队》与受众互动的一种形式。最初说到直播总觉得很遥远,直至去齐鲁台学习后,直播开始走进了我们的视线。2008年奥运会,齐鲁电视台工作人员来到大兴,双方合作,创办了《傲视群雄》节目。由于该节目采取了直播的方式,开播之后迅速受到很多观众的热捧。通过直播,节目组还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对观众来说,直播也许就是主持人、栏目与他们进行的直接对话。直播的常态化,既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新闻从业者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总之,《女子别动队》实现了郊区县新闻模式的一种突破。它首先是对传统新闻模式的一种突破;同时打造了一个新闻栏目的品牌;最后,这种民生新闻的形式不仅没有削弱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还给新闻增添了更多的娱乐性魅力,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如何拓展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空间

张铄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播出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观众电视收视中的传统内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统计,2004年中国内地观众平均每人每天收视时间为173分钟,其中新闻/时事类栏目人均每天收视22分钟,仅次于电视剧(电视剧人均每天收视时间为56分钟)。在全国七大行政区中,新闻类节目的收视比重均高于播出比重,其中差异最小的是华南地区,相差2.7个百分点,东北、华北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相差7.5和7.6个百分点。新闻类节目在不同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

目前,全国众多电视台的新闻竞争呈现出多元化、层级化趋势,逐渐形成了央视、省级卫视、省级非卫视频道、城市台和境外电视媒体五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2年》的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仅在我国国内,就有电视台357座,承载着2194套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其中国家级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每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每个地级或以上城市基本都有至少一座电视台。除此之外,在全国2083个县(县级市)中还有1262座广播电视台。在这一竞争态势之下,就算是在国内市场占有巨大份额的中央电视台,在境外媒体、国内其他省市电视台的夹击之下,新闻节目的垄断地位也将逐步被消解。

不仅电视业内部的竞争逼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大众传播媒介也都很重视新闻的作用。电视新闻节目同时面临着上述不同类媒体的挑战。而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较,电视在传播手段上又未必占有很大优势。电视新闻固然有视听兼备、声形并茂、直观生动、现场感强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屏幕上人际传播的优势,让记者、主持人与被访对象、观众“面对面”交流、沟通,使观众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但在新闻报道方面,电视的速度不如网络,深度又不及报刊。究竟如何寻找电视新闻的生存空间,成为电视人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一、重视受众需求

全国电视观众一齐收看《新闻联播》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多样性,给观众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

在电视业更为发达的美国,新闻类节目已经不是电视台的独有权利。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是由制作公司完成策划、采访、拍摄、制作后,出售给电视台。为了顺利售出电视新闻节目,获取利润,这些制作公司格外重视对观众的调查:因为电视台的受众,也就是制作公司的财源。一旦节目与市场需求不符,不受受众欢迎,则节目就走到了尽头。这种对于受众的极端重视,对我国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电视台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虽然电视新闻节目,就目前的中国情况而言,还是电视台的独有权利,但我们丝毫不能忽视受众。受众对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甚至决定着我们的生存或困境,甚至灭亡。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在接受《新周刊》记者胡赳赳访问时就极为明确地谈到,“必须承认,现在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过渡,哪一个媒体也不能不关注观众在想什么、观众需要什么,过去媒体是不管你需要不需要,给你什么你就得要;但现在是你要考虑观众,他喜欢不喜欢,在乎不在乎你,这就是一个深刻的变化。”

怎么样的电视节目才算是好看呢?是节目制作者说了算,还是要看观众的评价?毫无疑问,标准应该是观众的评价——这才是电视节目评价的关键所在。这个道理不仅在理论上成立,事实上,在电视实践中被广泛看重的“收视率”,其瞄准的就是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也就是注意力资源,眼球经济。

因此,电视机构必须加强对受众的调查和研究。观众究竟喜欢看什么?爱看什么形式的新闻节目?希望从中获取什么收益?这些问题都是电视机构在做节目之前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能否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电视节目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毫无疑问,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媒体的发展空间,但值得警醒的是,一旦过分强调受众在节目制作上的导向性,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后患,引出一些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尊重受众喜好之外,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还要讲究一定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

二、加大节目创新

近几年来,国内电视界存在非常普遍的跟风“克隆”现象。从《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到《天天向上》,往往是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一推出,就引起全国范围的跟风。这种跟风“克隆”现象在业界和学术界都广受诟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一发现新生节目形态就纷纷上马的情况,反映出来的也正是国内电视台强烈的节目创新欲望。

事实上,为了市场的需要,更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各电视台都不断推出新举措,如改版、开设针对节日市场的临时性节目、推出新节目等。除了积极开拓新节目市场外,对既有名牌节目的生命力建设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各电视台定位大体一致的同质节目则纷纷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线,有的走贴近市民生活的路线,有的则定位高端,强调国际观察和国际视野。

三、强调内容开掘

“第二落点”并不是新闻界的发明,而是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的经济现象。在美国的淘金潮中,众多的淘金者又饥又渴。亚默尔从中发现了发财的机会,他将远方的河水引入水池,过滤后,变成饮用水。他将水装进桶里,一桶一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当时很多人嘲笑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结果,在大多淘金者都空手而归的时候,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