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11447400000008

第8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前沿话语(6)

其中,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视“走自己的路”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视向世界学习的年代。2000年前后,电视文艺作品特别是电视剧作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很多片子积压卖不出去。但这只是“虚火”,因为只是数量上呈现出比较繁荣的状况,质量上却还有很多漏洞,还不能算是电视文艺真正的兴旺时期。这种结果多数来自于对于短期效益的追逐,大家看好电视剧市场的高额回报,草台班子,匆忙上马,结果导致粗制滥造,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在《中国电视的盛世危言》与《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等文章中,刘春对中国电视可能出现的危机作了预测,认为由于制度的滞后,电视台内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明确,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难以推进,中国电视在最近三五年内一定会遭遇危机,中国电视的“冬天”不远了。另外还提到由于信息传播上的制约和分配制度上的总体平均主义,一旦市场放开,国际媒体准入,很可能会出现人才的迅速外流,而导致“媒介帝国”的空心化。预言人才“大逃亡”可能成为CCTV致命的袭击。

影视节目制作市场上的不平等现象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能量和潜力的释放,加剧了电视产业市场上的无序性。2003年8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在《关于改进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决定,选择一批近年来参与电视剧制作业绩突出、具有相当制作实力的非公有制机构作为试点,为其核发长期(亦称甲种)《电视剧制作许可证》(144号到151号)。有8家民营企业首获殊荣。陆地在《2004: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四)》一文中以“民营企业吐气扬眉”对这一现象作了解读,认为长期《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发放,对国营节目制作机构来说,是一种垄断的终结,竞争的真正开始;对民营企业来说,更是一种精神和生产力的双重“解放”。这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中国电视剧制作市场,提高中国电视节目质量和竞争力,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机构之间的利益平衡,杜绝电视节目交易领域的腐败现象,作用不可估量。8张长期《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只是中国电视剧市场正式开放的一个开端。随着市场的扩大,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将获得同样的权利。因此,我们断言:中国民营影视制作力量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电视产业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营影视制作机构市场上竞争的对手。

专家们分析说,民营企业没有包袱,轻装前进,它们的投资大都会按商品市场规律收到预期回报,通常不会为奖而奖,为应景而损失艺术个性,所以相对国有影视企业,他们对市场更加敏感、更加专注。同时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专业人才和规范管理。这使得他们面对市场能够灵活及时应对。

因为体制的滞后,在改革中特别是现有电视台内部经历电视的“冬天”在所难免,但从整个电视业的发展来看,在“内容为王”的竞争中,电视正孕育着春的生机。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新华社记者问时提到: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广播影视产业都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传媒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1800亿元,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意义: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对于电视文艺生态重建的促进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既是一种对现有电视文艺作品、现象评价的模式,同时也是对电视文艺的创作具有前瞻性的理性的指导观念。电视文艺经历了为政治服务、承担教化与宣传的任务到一味迎合大众趣味、媚俗、盲目追求收视率导向之后必定要回归文艺的本体功能上,那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对人的社会关系、文化选择的关注。这些既是文艺的基本功能,也是电视文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新的增长点所在。随着点播电视的发展、观众群的细分,电视文艺资源粗放型开采的时代已经过去,娱乐节目也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拼贴、搞笑,需要更深层次的对人、社会、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实现资源深加工的要求,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的文艺精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目前电视文艺对文化的表现,正逐渐从三元(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走向多元,其中,民间文化的崛起,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中关于文化生态的探讨在这种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电视文化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关注电视文艺的发展,在节目类型上,不仅应当有主流文化的电视节目,大众文化的电视节目,精英文化的电视节目,甚至还应当有外来文化的电视节目、民间文化的电视节目、地域文化的电视节目,等等;在各种具体节目类型中又要进一步探讨它们对于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对于人的精神生态,对于社会生态的影响,从而更加理性地投入到节目制作中。关注电视文艺与人的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关系,既是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与责任,又为电视文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以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眼光关注当代电视文艺的发展,可以为电视文艺寻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情况来看,电视文艺节目类型还不健全,比如民营传媒公司对于电视制作的参与,多数停留在广告、MTV、以及电视剧的制作上,我国民营影视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视剧创作占到了全国电视剧投资总额的80%。而有文化含量、资源优势与广阔市场的文艺专题片等节目制作还很少;另外,电视文艺对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社会问题深入开掘得还不够。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分类上来看电视文艺的发展,似乎电视文艺已经很难有新的延伸空间了,头几年很多电视台忙着改版、变脸,但最终并不能赢得市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是省时省力的良策。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在此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审视眼光。

关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平等对话等问题近年来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电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目前电视远远没有承担起这样的重任。“电视人更应具备文化良知: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和反问自己,通过电视媒体,我们为民族文化、文明,传播了哪些有价值和有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否激扬起民族的理想与精神?是否抚慰了民众的情感与灵魂?”张子扬在《电视文艺纵横谈》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坚守文化版图的观点:当我们面对中国加入WTO等新的现实,应该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消费市场,更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生产基地和影视产品的输出国。尽管这是个长远而艰难的进程,但电视人若无视这个现实的话,我们社会在电视传媒这个领域失去文化“话语权”,进而使民族“文化版图”有所失落……王岳川在《发现东方》一书中提出“文化输出”整体工程的设想与计划,包括260本书的翻译工作以及相关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的制作和推出,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重建新世纪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平衡。这也是关涉到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生态平衡的大问题。

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在近20多年才开启。空前的经济变革要求空前的精神变革。中国的现代化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人的现代化,弘扬民族精神、再铸民族灵魂,是中国现代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电视既是现代化的成果,同时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工具。电视这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媒。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再铸民族灵魂这样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