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11446000000003

第3章 央视少儿频道的专业化兴起(1)

第一节频道的专业化轨迹

频道专业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节目到栏目再到整个频道的专业化,但是归根结底,频道专业化也只不过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专业化达到观众的对象化,让观众接受、喜爱才是真正追求的目标。

频道专业化的缘起开始的很早,在1995年,当年的1月1日,央视体育频道开播。11月30日,文艺频道、电影频道和少儿·农业·军事·科技综合频道三个频道试播。

这时的少儿节目和农业节目、军事节目、科技节目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综合频道,这项举措是源于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开始的对电视观众和市场的初步分化,按照节目内容的不同进行了一级分众,开拓了体育频道、电影频道、文艺频道和少儿·农业·军事频道,这是具有中国特色专业化频道的开始。

对于少儿节目来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频道还相去甚远,但这一天却标志着我国少儿电视进入了从无线到有线,从分散播出到规模播出的新阶段。

专业化频道的出现并不是一蹰而就的,有其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成长历程。

从中国电视的“节目时代”到“栏目时代”再到现在正在经历的“频道时代”,专业化频道经过了长期的酝酿,他的循序渐进是从节目开始的,然后又经历了栏目,最后才是整个频道的专业化。

节目的专业化发源很早,而且与少儿节目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少儿节目是中央电视台开办得最早的对象性节目,1983年,少儿节目《大鸟在中国》获得美国艾美奖。这是中国目标受众相当明确的少儿类电视节目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那么栏目的专业化也是在节目进行对象化以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最早出现的专业化栏目依然是儿童类的节目。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天上地下多么壮观,多么壮观。。。。。。”这首栏目曲对于今天成年之后的70后,依然是难忘的旋律,少儿栏目《天地之间》曾经陪伴着那个年代的孩子,度过了他们快乐的童年。

1984年5月,《天地之间》开播,每两周播出一次,栏目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主要面向9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主要播放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自然科学知识、少年儿童自己的小创作等等。

领风气之先的《天地之间》,开了个好头,从他之后,不少定位少儿的老节目也迅速定型,不少新的栏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其中有延续播出时间最长的老牌栏目《七巧板》,已经度过了25个春秋,面向青年观众的《我们这一代》等,少儿节目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借鉴。

这不是一个巧合,少儿节目从生命之初就被注入了对象性的定位,专业化的血统,这和后来央视提出的“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当然这也为央视少儿频道日后成为“又红又专”的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少儿栏目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这种根据受众群体的差异化进行分众的策略,被地方台和其他成人栏目广泛借鉴;比如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等等都成为栏目定位时的重要标准,同样对电视观众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强调必然会带来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对象化,而这种根据受众群体的差异化所进行的分众策略,恰恰是频道专业化所强调的受众细分。为什么少儿节目在创办之初走的就是专业化的道路,难道少儿节目的创办者真的具有先知先觉的职业敏感?

看来,深刻理解一个问题不仅需要距离还需要时间。以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理解当然明白,这是由于在市场竞争中根据受众需求的不同,造成了受众细分的必然,但是在当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儿童节目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儿童节目的观众,虽然定位都是儿童,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个性特色、智力水平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真实与想像的不同理解、他们的专注能力和知觉能力、他们对于语言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是非常不同的。

比如:婴幼儿阶段由于他们的大脑认知能力还不足以处理过于复杂的图像,所以他们对节目的理解速度比较慢,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看那些节奏慢吞吞而画面缓慢的节目,比如《天线宝宝》。

到了小学中后期之后,对于复杂的节目信息有了更高的处理能力,他们就会喜欢看一些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快速打斗和喜剧风格节目,有时候他们还可能对大人的节目发生兴趣。

3岁之前的孩子常常难以划分生活里接触的信息,哪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幻的。在他们的脑海中,一切皆有可能。他们能够接受屏幕上最奇怪的变化,一只会说话的小鸟,可以飞的人,这个时候,儿童往往会认为电视里的人真的都住在电视里。可这个举动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太幼稚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往往对节目中的角色变异现象无法理解。如《变形金刚》剧中的主角常常会变成另外的一些具有非凡能力的超级角色。这些变化让他们认为节目中的角色实际上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无法从这些变化理解到变化后的角色和变化前的角色之间的相同之处。可这会让他们对电视节目更为专注和印象深刻。

但是孩子长大之后,虽然对这种节目依然会感兴趣,但是它带给孩子的冲击力已经不能和以前相比了。

学龄前的儿童喜欢听音乐,但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却对那些真实世界的事情发生了兴趣,他们希望自己的玩具,图书和观看的电视节目里有着真实世界的成分。

在游戏时,年龄不同,选择朋友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将那些一起玩得很开心的伙伴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而那些8——10岁的儿童则会考虑将那些兴趣和爱好与自己相同的伙伴当作朋友。

由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差异性,少儿节目的创作者在节目制作之初就会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所以儿童节目属于对象性很强的节目,而这种对象性又是以栏目定位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与专业化频道所要求的受众是特定的这一原则有着相同的诉求,我们把这个时期暂且叫作“分众栏目时期”。

“分众栏目时期”出现了不少到现在也可称为经典的栏目:1992年,青年栏目《十二演播室》开播,为青年朋友开辟了青春的舞台。

1994年9月推出的少年栏目《第二起跑线》,它以13——17岁的中学生为对象,每周一期,每期50分钟。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融为一体,力求贴近中学生。该栏目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少儿电视“金童奖”栏目一等奖。

1995年“六一”儿童节,焕然一新的儿童杂志型栏目《大风车》,针对的对象是12岁以下的儿童,节目每天播出一次,每次40分钟。栏目采用了杂志型的编排手法,将内容分为动画片、系列剧、学龄前节目、儿童游戏与专题节目等四个板块。

《大风车》一出台,就得到了中央领导及有关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广大少年儿童的肯定和赞扬,称它是“最大的教育、培养、娱乐孩子的好课堂。”

《动画城》创办于1994年9月,是中国第一个播出国产动画片的栏目,1998年以后,《动画城》采用卡通化包装,还推出了卡通主持人哆来咪,《动画城》是最具竞争力的动画栏目,对推动我国国产原创动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个时期的少儿电视蓬勃发展,少儿节目进入了有自己“固定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固定专业队伍”的稳定发展阶段。

一切崭新的东西总是富有魅力的,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在1996年元旦——新太阳升起的第一天,正式开始播出了,节目每天播出4小时30分钟,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播出。

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与农业、军事、科技节目同为一个加密卫星频道,节目的收视对象,以0——14岁的儿童为主,经过半年的磨合,在这一年的“六一”之后,节目有了很大的变化。节目增加了知识性和娱乐性,对每天三个播出时段进行科学规划,推出了九个新栏目。包括《故事钟》、《七巧板》、《蒲公英》、《芝麻开门》、《天天动画》、《传感风铃》、《每周一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开心岛》等九个栏目。这几个栏目是儿童电视专题节目、儿童电视游戏节目、儿童电视音乐节目、儿童电视教育节目、动画节目等各类节目的雏形。

《故事钟》栏目,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通过讲故事、表演故事和让孩子们自己编故事、讲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听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并对孩子进行品德、情操教育。该栏目每天播出一期,每期10分钟。

《七巧板》是以3——6岁儿童为主要对象,以培养儿童认知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为主旨的知识性栏目。该栏目每天播出一期,每期10分钟。

《蒲公英》,该栏目以7——14岁的儿童为主要对象,通过对音乐、舞蹈、文学、书法、美术、戏曲等方面的介绍和欣赏,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该栏目每天播出一期,每期10分钟。

《芝麻开门》,是以9——14岁的孩子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栏目。该栏目形式活泼,孩子们驾着战车,随着回答问题忽上忽下,既可能“一落千丈”,也可能“青云直上”,最后胜者可登上“飞碟”,打开“智慧大门”。每期10分钟。开播以来,先后推出了航模与航空系列、花卉系列、仿生系列、智力冲浪系列、环保系列、通信系列、集邮系列、海洋系列等。有两万多封观众来信,对节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已成为较有影响的少儿节目之一。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就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与家长及社会各界谈心、咨询,起到沟通孩子与家长的桥梁作用。如《亲子游戏》、《家教方圆》等节目,观众反应较好。

《开心岛》,以儿童幽默剧与小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个轻松活泼的娱乐性节目。1997年录制播出的百集动物小品《毛毛和哈利》,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天天动画》,主要播出国内外动画节目,每期25分钟,每天播出一期。

《每周一歌》,播出优秀儿童音乐电视及新儿歌和新童谣。

《传感风铃》,主要播出少儿专题节目,每周播出一次。[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发展史》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页]

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说: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力量与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内在的渊源;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然这也是中国电视改革的产物,为后来成立的央视少儿频道的开播积累了丰富的节目资源,为频道专业化奠定了实践经验,它的出现,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

以第七套节目中开播少儿节目为标志,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从碎片化的节目制作到栏目化的精品规划,从分散在各套节目中播放,到在相对固定的频道播出,少儿频道的建立呼之欲出。1998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成立。开办少儿频道,被列为青少中心十年发展规划的首要目标。

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总会有新鲜血液不断更新与交替,在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开播已进入第四个年度的时候,这些栏目的精华却被一个更强大的栏目吸收和消化了,这就是创办于1999年6月1日的大型儿童杂志栏目《东方儿童》。

《东方儿童》以0——14岁的少年儿童为收视对象。每天播出60分钟,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成长观点为出发点,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这时候,国际上儿童节目逐渐形成了栏目化、频道化的趋势,孩子们不仅有固定时间的专门栏目,也有越来越多的专门频道,《东方儿童》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把八个栏目合为一体,增加了整体性、时效性和连续性,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电视符号。采用了当时孩子们最喜爱的人偶童话剧串联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东方儿童》的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在少儿频道还没有成立的1999年,青少中心的决策者,不仅懂得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更加明白四两拨千斤的震撼。

2000年,这是特殊的一年,中国儿童电视将进入新千年的历史时刻,全社会对儿童的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东方儿童》抓住了这个机遇,针对原来栏目信息量不够,对象感不明确,板块分割缺少整体性的不足,将《故事钟》、《七巧板》、《蒲公英》、《芝麻开门》、《天天动画》、《儿童音乐电视》、《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开心岛》这八类节目调整为每天三个板块,增加节目的对象性,加强节目的系列化。

《东方儿童》中的子栏目强调了节目的对象性,受众年龄段各不相同,内容也各有侧重,使整个栏目呈现出一种包容量大,内涵丰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