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克思传
11437400000008

第8章 为人类服务才是最幸福的人(6)

马克思也批判了伊壁鸠鲁哲学的错误。按照原子脱离直线进行偏斜运动的理论,伊壁鸠鲁强调个性的绝对自由,认为人们只有脱离世界,脱离集体,才能得到自由和幸福。对于伊壁鸠鲁及其信徒来说:他自己的声音压倒了天上的雷声轰鸣,使闪电黯然无光。

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脱离世界、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存在;人们只有在社会中,通过相互作用,发生一定关系,才能得到自由。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

马克思说:“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大胆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要求否定任何宗教迷信和教义束缚。宗教妨碍自由的研究,妨碍人们对真理的探求和认识。宗教宣传的东西,不是空洞的同义语反复,就是毫无根据的谬论。一切证明神灵存在的理由,都可以用来证明神灵并不存在,都可以用来驳斥一切关于神灵的概念。“要是你把你所信仰的神带到信仰另一些神的国家去,人们就会向你证明,你是受到幻想和抽象概念的支配。这是公正的。”[6]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援引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热烈赞扬伊壁鸠鲁反对宗教黑暗势力的无畏精神:

当大地满目悲凉,

人类在宗教的重压下备受煎熬,

而宗教则在天际昂然露出头来,

凶相毕露地威迫着人们的时候,

是一个希腊人首先敢于抬起凡人的目光

挺身而出,与之抗争。

任是神道,任是闪电,或者天空

吓人的雷霆都不能使他畏惧……

……

如今轮到宗教被我们踩在脚下,

而我们,我们则被胜利高举入云。[7]

马克思号召人们,像古希腊唯物主义者一样,坚决反对宗教迷信,把无神论贯彻到底。

从古代哲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哲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互相作用。哲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又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力量”。哲学与现实世界这种相互关系,并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通过对立、冲突、斗争实现的。这种对立、冲突和斗争,又必然反映到哲学内部,产生对立的哲学派别。其中一个派别要批判现存世界,改变现存世界;另一个派别则要替现存世界辩护,用“哲学思考”来转移对现存世界的革命斗争。很显然,前一派是进步的;后一派是保守的,只有自由派这个概念的一派,能够带来真正的进步。

当然,马克思这时还不可能彻底解决哲学与现实斗争的关系问题。但是,仅仅提出这个问题,就是难能可贵的。

在写作《博士论文》过程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了解了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强调指出:辩证法也是湍急的洪流,它把无数的和有限的事物击破,把独立的形式推翻,把一切都沉没于一个永恒的大海中。他从这一点出发,论证了革命对改造现实的作用。他在《博士论文》中“熟练地运用着辩证法,他的语言表现出那种为黑格尔所特有而他的学生们早已失去了的活力”[8]。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被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束缚。他根据自己的独立研究,在许多问题上与黑格尔发生分歧。例如,黑格尔对古代唯物主义者采取轻蔑的态度,指责德谟克利特是“坏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伊壁鸠鲁哲学“没有思想”、“武断和无聊”。同黑格尔哲学相反,马克思高度评价这些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他们的哲学“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马克思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大加赞扬,同黑格尔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博士论文》表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有着精湛的研究,是“这位黑格尔的学生授给自己的毕业证书”[9],但也表明马克思已经比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大大前进了。

马克思这个时期在科学、艺术、个人生活中全面地展示出来的精神活动,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争取真理的斗争。他表现出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无穷无尽的精力,无情的自我批评精神和那种只要情感迷失方向就能压倒情感的战斗精神”[10]。这对于他后来所走的革命道路,有着重大的影响。

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道路是艰难的。这一点,青年马克思在研究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十分深刻地意识到。但他并不畏缩和气馁,而是用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他说:“对于那些以为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似乎已经恶化因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懦夫们,哲学再度以普罗米修斯对众神的侍者所说的话来回答他们:

你好好听着,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

去换取奴隶的服役:

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11]

[1]马克思:《致阿·卢格》(1842年3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24页。

[2]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8年5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54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36页。

[4]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42页。

[5]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13页。

[6]同上书,第285页。

[7]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42页。

[8]梅林:《马克思传》,第42页。

[9]梅林:《马克思传》,第42页。

[10]同上。

[11]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90页。

十、走向社会

1841年4月中旬,马克思结束了大学生活,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时,马克思刚刚23岁,还非常年轻,但在德国革命民主主义阵营中已享有很高声誉,人们对他非常尊重。

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离开柏林后不久来到这个城市。虽然他们错过了见面的机会,但从人们的介绍和谈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革命品质、战斗精神和渊博学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信仰的凯旋》中,他对这位未曾见面的战友作了这样的描述:

谁……风暴似的疾行?

是面色黝黑的特利尔之子,他有一颗暴烈的心。

他不是在走,不是在跑,而是风驰电掣地飞奔。

鹰隼般的眸子,大胆无畏地闪烁,

紧攥拳头的双手,愤怒地向上伸,

好像要把苍穹扯下埃尘。

不知疲倦的力士一样猛冲,

如似恶魔缠了身!

马克思不仅以“十足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出名,而且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渊博学识给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著名的民主主义政论家莫泽斯·赫斯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后,立即写信对朋友说:马克思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位伟大的、也许是现在还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不久他将公开露面(不论是在著作中,还是在讲台上),那时,他将引起德国的关注。不论就他的趋向来说,还是就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来说,他不仅超过了施特劳斯,而且也超过了费尔巴哈。我所崇拜的马克思博士还是一个很年轻的人(大概不到24岁)。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最后的打击。他把最机敏的才智与最深刻的哲学严肃性结合起来。你想一想,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在一个人身上结合起来(我说的是结合,不是混合),这就是你将得到的关于马克思博士的概念”[1]。

[1]莫·赫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回忆马克思》,第270-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