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11404600000005

第5章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2)

(3)固定生产系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这种生产可能性曲线来源于两个里昂惕夫固定系数的生产函数。由于X商品的生产函数具有劳动较为密集的固定系数,而M商品的生产函数具有资本较为密集的固定系数,因而在埃奇沃斯方框图中,X商品的等产量线为L形,而M商品的等产量线则为倒L形,由此而得到的契约线是一条凸向右下角且带有一个拐点的折线。契约线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形态,不仅是因为这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而且还因为各自的要素投入系数保持不变。当我们把这条折线状的契约线转换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上时,所得到的同样是一条带有拐点的曲线,但其凹凸的方向正好与契约线相反。

现在,进一步来分析这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意义。当我们引进机会成本概念后,就可以发现,生产X商品的机会成本在第二个线段(即FXmax线段)上要比在第一个线段上来得高。其原因是,当过了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均衡点F点之后,稀缺的要素已从原来的K密集型转变为L密集型了,两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生产X商品的密集要素是劳动,因此,随着X商品的产量的不断增加,资本就会相对丰裕。同理,生产M商品的机会成本在第一个线段要比在第二个线段上来得高。

(4)封闭经济中的一般均衡。封闭经济中的一般均衡是由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供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示,需求则由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得到。

任何偏离这一均衡点的状态都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与社会福利的下降。例如,当X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时,Px/Pm的斜率就会变陡,这将使生产者愿意多生产X商品,而消费者则愿意多消费M商品,结果,这将导致X商品的生产过剩,以及M商品的供给不足。反之,则相反。

2.3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2.3.1导言

在本章的第三节,将利用第二节所提供的分析工具来阐述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即着名的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所讨论的是两个新古典经济之间的均衡贸易。如前所述,新古典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与劳动可以连续替代。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国经济的比较利益根源于它的要素禀赋。例如,一个劳动要素相对充裕的国家会发现,它能够比较便宜地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从而,它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利益。

反之,一个资本要素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将在资本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生产上拥有比较利益。因此,要素禀赋将成为国际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主要原因。这样,俄林-赫克歇尔模型就在李嘉图古典的比较利益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比较利益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根本问题。

2.3.2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的理论假设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的理论假设共有三组,它们分别是:

(1)一组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①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即线性齐次的)的,这意味着生产过程的规模收益不变;②资本要素(K)与劳动要素(L)在生产中可以相互替代,即生产函数是正常的;③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④调整是瞬时的,从而经济总处于均衡状态。

(2)一组有关贸易条件的假设。①没有运输费用;②自由贸易;③在所有市场上(包括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3)一组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①只有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即这里所讨论的是一个2×2×2模型;②可供使用的要素量固定不变(通常称为“禀赋”),并且得到充分的利用;③消费者偏好能够用一组常规形状的(即凸向原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表示。

如果以上任何一个假设被放松,或有变化,那么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的结论就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完全不能成立。

2.3.3俄林-赫克歇尔的自由贸易模型

假设有两个国家,一个为U国,另一个为W国,U国在劳动密集型生产X商品上具有比较利益,这意味着在没有贸易时,W国生产X商品的相对价格要比U国的高。再假设U国是能以W国所确定的价格随意进行贸易的小国经济。这样,只要我们把表示外生的贸易条件的一条直线,或更确切地说是一组平行线。

比较开放经济下的均衡点与封闭经济下的均衡点,可以发现,开放经济下的均衡点具有以下性质:

第一,X商品的价格相对于M商品的价格而言变贵了,而M商品的价格则相对变得便宜了,而这正是U国的比较利益得以实现的机制;第二,X商品的产量增加,而M商品的产量则减少,这意味着U国要想获取比较利益就必须调整其产业结构;第三,以自由贸易的价格来衡量,尽管U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其实际收入却明显地提高了;第四,M商品的消费增加,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产生了为正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而X商品消费量的增减则取决于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究竟何者为大,如果正的收入效应大于为负(仅对于X商品而言)的替代效应,那么在M商品的消费量增加的同时,X商品的消费量也可能增加,反之则相反;第五,X商品的生产超过国内消费的那部分构成出口,而M商品的消费超过国内生产的那部分则由进口来满足;第六,由于CP线表示的是开放经济下的贸易条件,即是以进口价格表示的出口价格,所以,尽管U国的出口数量并不等于其进口的数量,但它的进出口价值额却是相等的;第七,开放经济下的处在均衡位置的无差异曲线要高于封闭经济状态下,这意味着存在比较利益的自由贸易可使消费者达到最高的消费位置,并且,这种位置是同由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表示的技术限制与由CP的斜率所表示的外生的贸易条件相一致的。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来自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的结论,都是以满足模型创造者的一系列前提假设为条件的。假如这些前提假设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结论就未必能够成立,但放松他们的前提假设可能会得到新的结论,而这正是我们在以后各章中所要做的工作。

2.4俄林-赫克歇尔定理与里昂惕夫之谜

2.4.1定理的表述

俄林-赫克歇尔定理是有关两国经济贸易的着名定理,此两国经济各自都有上一节所描述的经济特征。这个定理可以表述如下:每个国家都将出口它的充裕要素密集的商品。在上一节的例子中,U国的充裕要素是劳动(L),因此,根据这个定理,U国将出口劳动要素密集的X商品。证明这个定理的大多数假设我们已在上一节建立了,余下的是要进一步确认贸易双方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使这个定理最终得以成立。所以,在这里所要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使定理成立的进一步假设。

这些进一步的假设是:

(1)W国也具有前面赋予U国的所有特征,即在要素禀赋上也是劳动密集型的;(2)两国都有相同的技术;(3)两国的嗜好相同,且品位相似。

以上这些假设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经济特征上基本相似,但仍有一些差别,即:按照前面所做的U国为小国的假设,W国在经济规模上要大于U国;另外,W国的资本拥有量无论在绝对量上还是在相对量上都要多于U国。这样,就可以得到由两个国家的埃奇沃斯方框图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型的埃奇沃斯方框图。

现在假定U国与W国都按照与X和M两种商品被消费的相同的比率来生产这两种商品,这时就不存在国际分工与贸易。这种状况就如同的D点与C点。很明显,当D点与C点分别代表两国X/M相同的生产比率时,从犗x到C点射线的斜率必定要大于从犗x到D点射线的斜率。这意味着W国生产X商品的K/L必然要大于U国生产X商品时的K/L。

同样,W国在生产M商品时,与U国相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说,即使两国的生产比率完全相同,但由于W国的资本要素在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上都要多于U国,所以W国生产两种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都要高于U国。

W国较高的资本密集程度意味着它生产资本密集商品的机会成本较低,而U国较低的资本密集程度则意味着它生产劳动密集商品的机会成本较低。

这样,当两国按照各自的要素密集程度实行国际专业化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便都可以获益。当然,由于W国与U国的经济规模不等,作为小国的U国可以实行完全的专业化,而作为大国的W国则不能,这是因为,大国的专业化将受到小国需求数量的限制。

2.4.2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试图用美国的经验来验证俄林-赫克歇尔定理,即美国是否像该定理所描述的那样,出口的是资本密集的商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的商品,因为美国在当时无疑是人均资本拥有数量远远高于其所有贸易伙伴的国家。

里昂惕夫运用附加有出口商品构成数据的“投入-产出”表,以便估算出有代表性的100万美元出口额中所包含的资本与劳动的数量。但对进口商品他却不能这样做,因为他只有美国的“投入-产出”表,而没有美国购买进口商品的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此,他采用从美国的数据中计算进口替代品要素密集度的方法来估计进口品的要素密集程度。

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表明,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要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一结论不仅与俄林-赫克歇尔定理完全相反,而且有悖常理,不能想象,一个世界上资本要素最充裕的国家居然在出口劳动要素密集的商品。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经济学家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

(1)统计错误。不过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解释,相反,许多随后进行的统计分析与调查研究重复了里昂惕夫的结果。

(2)要素密集转换。罗纳得·琼斯(Ronald Jones)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也许是由于图224中所示要素密集型的转变所产生的结果。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与同样出口粮食的泰国相比,美国的粮食生产显然是属于资本密集的,然而与美国生产的机器制成品相比却又是劳动密集的。这样,虽然从世界的角度来看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的商品,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它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的商品。琼斯的这一解释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没有证据可以表明,要素密集程度的转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以至琼斯的解释成了对美国农业出口的唯一解释。

(3)需求方面的影响。另一种解释是,里昂惕夫之谜是由美国人对于资本要素密集产品的强烈偏好而产生的。由于美国人强烈地偏好于资本要素密集的产品,以致超过了美国较其他国家更为充裕的资本供给,从而不得不出口劳动要素密集的商品,进口资本要素密集的商品。然而,用需求方面的因素来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偏好的差异可能是有问题的。例如,巴西人喜欢喝咖啡是因为巴西盛产咖啡的结果;法国人喜欢大量饮葡萄酒则是因为法国地中海沿岸盛产葡萄的结果。因此,在决定各国居民的消费嗜好方面,需求方面的差异比起供给方面的差异来显然要逊色得多了。

(4)贸易保护。有人指出,俄林-赫克歇尔定理的前提假设是自由贸易,而在里昂惕夫进行统计分析的年代里,美国事实上有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商品,所以,在这种贸易保护政策的作用下,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程度要高于其进口商品的劳动要素的密集程度。但是,这个解释没有明确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假如在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同时,与美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都只能以自己没有比较利益的商品去与美国进行贸易,那么它们为什么要去做这种明显伤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呢?

(5)人力资本密集。相对来说,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相比较,它不仅具有较为充裕的资本要素,而且也具有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而是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在文献中较少得到注意的解释,那就是,里昂惕夫之谜表明俄林-赫克歇尔定理有重大错误,这一错误不是出在俄林-赫克歇尔定理的逻辑上,而是出在这一定理的指向上,即俄林-赫克歇尔定理所强调的要素禀赋对于现代国际贸易来说其实并不重要。这一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的新解释开始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新的研究领域。但在进入新的贸易理论研究领域之前,我们还须把另外一些与俄林-赫克歇尔定理有关,然而与俄林-赫克歇尔定理又不尽相同的贸易理论作必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