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1023400000004

第4章 与人体有关的汉字(3)

“眉”的本义就是眉毛。我国古代多形容女子的眉毛为“娥眉”,如《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螓首”是指妇人的额头方广如螓。“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额广而眉弯,用以形容妇人容貌的美丽,甚至成为美女的代名词。

《汉书·张敞传》记载有“张敞画眉”的典故:“敞,无威仪……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大意是说:汉时平阳人张敞,宣帝时任职京兆尹,他经常在家给妻子画眉毛,后来连皇帝都知道了,就问张敞有没有此事,张敞回答说:“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妇之间亲昵的事,有比描画眉毛还过分的。”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后来就用“张敞画眉”来比喻夫妻感情亲密。

“眉毛”还可以表情达意。现在形容一位富有表情的姑娘,则往往说她的“眼睛会说话”。可是古代则常说这是“眉语”,即眼眉会说话。如李白有这样两句诗:“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的《贺新郎·挥手从兹去》中也写道:“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类似的成语有“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来眼去”、“眉眼传情”等。

“眉”是生在眼睛之上,所以在上面的往往称为“眉”,比如在书的上部加上批语就称为“眉批”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血

【说文解字】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像血形。凡血之属皆从血。

【汉字趣谈】

“血”是指事字。从甲骨文、篆书到楷书,“血”字都是皿上加一点,表示盆里有物,那一点就象征器皿中盛放的鲜血。隶变楷书后写作“血”。

“血”的本义是古人用作祭祀的牲口的血。古人最重视的是用盆盛鲜血,凡是祭祀总要杀牲宰畜,用盆盛鲜血,摆上供品,然后跪拜祷告;与人结盟时,也要用盆盛鲜血,再把它抹在口唇上,然后盟誓。古人认为,这样做神灵就能知道。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纵),次者吾君,次者遂。’”其中的“歃血”,指的就是会盟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定纵”是指定合纵之约。后人从中概括出“歃血为盟”这一成语,这是古代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孟子·告子下》:“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意为:在葵丘的会盟,诸侯捆绑了牲口,把盟约放在它身上,而没有歃血。这些用的都是“血”的主要义项,千百年来一直沿用。现在,血案、血管、血迹、血浆、血泪、血清、血型、血压、血缘、血海深仇、血口喷人、血流成河、血肉横飞、血肉相连等词语,用的也都是这个义项。

由“血”字的本义,引申为血液,泛指流动在人或动物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的红色液体。如“沥血”出自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意思是:割下肝来作纸,滴出血液作墨汁,书写诗文。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长得单薄削瘦,能快速写出诗文来。他常常是每天清晨骑瘦马出门,带着一小奴,小奴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奋的创作习惯,知道这样苦心作诗对身体的损害。每天李贺一回家,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书囊,见书囊中存放着太多诗句纸片时,就心疼嗔怪:“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肯罢休啊!”后人把“呕心”和“沥血”合在一起组成成语,表示费尽心思、用尽心血的意思。

《山海经·南山次经》:“仑者(山名)之山有木焉……可以血玉。”这里的“血”字由名词转化为动词,是涂染的意思,“血玉”就是“染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骨

【说文解字】

骨,肉之核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

【汉字趣谈】

“骨”原为象形字,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左右的小竖画像骨头转折处突出之形,其中的斜线像骨架支撑之形。“骨”的本义就是骨头。如《战国策·燕策一》:“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意思是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马骨。又《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还有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

“骨”因为其支撑作用,又常常用来品评人物。这种用法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等。当时所谓“风骨”,一般指人的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而言。

由品格、气概,进而引申指文学作品具有刚健有力的风格。如《文心雕龙》中有《风骨》篇,这都是指文章的风格。又如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所谓“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是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年)的诗文创作,当时的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身

【说文解字】

身,身吕也。像人之身。从人厂声。凡身之属皆从身。

【汉字趣谈】

“身”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都像是一个腹部隆起的侧面人形,腹中突起的椭圆形代表胎儿,是一个怀孕的女子的样子。

“身”的本义是指妇女怀孕。在我国,妇女怀孕叫“有了身子”或“双身子”。《史记·吕不韦列传》:“知有身。”意思是吕不韦知道赵姬怀孕了。

“身”引申指人的躯干,即人体除头、颈和四肢外的躯体部分。后来范围扩大,在不同词语搭配所指不同,整个人体称为“身”,如“身体”、“身高”;脖子以下的人体部分称为“身”,如“身材”,“身段”。《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意为:项伯也起身舞剑,时常用身体像翅膀一样护着刘邦,使得项庄没机会攻击。这里用的是整个躯体的意思。有时候人体的某一部位也称“身”,如“腰身”,它所指的只是人的腰部。

由于“身”表示人的身体,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用来表示自己。如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再三地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没有做到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有过不讲信用的行为吗?传授学业没有用心复习准备吗?另外,“身临其境”、“身经百战”等词语中,“身”都当作亲自讲。

“身”还可以引申为生命。我们常常说的“献身”、“奋不顾身”、“舍身取义”中的“身”字,都作生命解。

“身”由躯体之义也可引申指物体的主体或主干部分。如“船身”、“车身”,等等。另外,因为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所以“身”字被用作衣服的量词,如说“做了两身衣服”。

“身”用于抽象意义,指人的品行、名节,如“修身养性”、“洁身自好”;也可指人的社会地位,如“身份”、“出身”、“身败名裂”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齿

【说文解字】

齿,口龂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凡齿之属皆从齿。

【汉字趣谈】

“齿”本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个人张开大“口”,上下各露出了两颗牙齿,可见门牙才能为“齿”。“齿”的本义是门牙。如《左传·僖公五年》:“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比喻双方关系亲密,利益相关。

齿的基本义项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了,后来“齿”字被用来泛指牙齿。如“明眸皓齿”,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战国策·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意思是:我日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仇恨,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在古书中常有“齿冷”一词,开始是“牙齿受凉”的意思,可是后来就变为“耻笑”的意思了。因为要笑就必须张口,时间久了牙齿就有冷的感觉。后人所说的“令人齿冷”,也就是“令人耻笑”的意思。这个义项一直使用到现在。

因为牙齿的数量多少与年龄有关,所以“齿”又可以当“年龄”讲,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捕蛇者从事命在旦夕的危险职业,但上缴了毒蛇以充税赋之后,按他的话说,便能“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即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之齿长矣,不能事人。”意思是:您的年龄很大了,不能事奉人了。

又因为“齿”是长在口中的,所以人们有时就把“齿”用作口的代称,如把不好开口说成“难以启齿”,把不值得挂在嘴边说成“何足挂齿”。

由牙齿的排列形状和咬合作用,又引申指和牙齿有类似功能的东西。如“齿轮”、“锯齿”、“梳齿”等。

“齿”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齿”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牙齿”或“年龄”有关,如“龄”、“龈”、“啮”等字。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牙

【说文解字】

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

【汉字趣谈】

“牙”是个象形字,其金文的字形就像是两枚兽牙上下交错对合,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类似,趋向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牙”。“牙”的本义指的是大牙,即臼齿、槽牙。《后汉书·华佗传》中说“齿牙完坚”,因为古人称前面的门牙为齿,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门齿和槽牙完整而结实。又如《荀子·劝学》中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意为:蚯蚓虽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在古文中,很多名词都因其功能而转化为相应的动词来使用,如“牙“的功能是咬,所以它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咬”,如《战国策·秦策三》:“轻起相牙者,何则?”意思是说:那些狗跳起来互相咬,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牙齿参差不齐的形状,有些东西的形状与之相似,所以往往在名称上带有“牙”字。如古代将军之旗边沿作牙齿状,故称为“牙旗”。如潘岳《关中诗》:“高牙乃建。”也就是说:高竖起将军的大旗。

以“牙”作为部首的字很少,但都与牙齿有关。如“牚”,表示长出嘴外的犬牙。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肉

【说文解字】

肉,胾肉。象形。凡肉之属皆从肉。

【汉字趣谈】

“肉”是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块有纹理的肉。当中的一条或两条斜线就是肉上的纹理。后来“肉”字仍保留了纹理的形状。这个字形就像今天的“月”字,所以人们曾把“月”字称为“月肉旁”。

“肉”的本义是可食用的禽兽的肉。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句子,意思是鸡、猪和狗这类禽畜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那么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论语·述而》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没有尝过肉的滋味。这是“肉”的基本义项,一直使用到现在。

由动物的肉可以引申指人的肌肉。如唐代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个义项也一直使用到现在。

因为肉可吃,一些植物果实里可吃的部分当然也可称作“肉”,如:枣肉、笋肉、龙眼肉、桂圆肉、肉瓤西瓜等。

另外,在古代,圆形有孔的钱币和玉器,孔内叫好,孔外叫肉。如《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意为:边比孔大一倍的叫璧。这个义项后来除古玩市场外,一般也不再用了。

“肉”当部首使用时,凡由“肉”字所组成的字都与肉有关。如“腐”、“脔”、“胔”等;另一类是写作“月”,放在字的左边或下部,如“肝”、“胆”、“肺”、“肾”、“胃”等。

“肉”也用来表示行动迟缓、性子慢,如:这人做事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