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要输在讲话上
11022300000008

第8章 提高领导讲话水平的基本规则(1)

领导要想表现出较高的讲话水平,讲话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一个领导,应该从根本上把握、认识这些讲话规则,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更好地为自己的领导工作服务。

第一节准确性规则

准确性是领导运用语言,与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领导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水平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的信任。

领导语言的准确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运用场的准确性

领导在领导活动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领导准确的运用语言,首先是指领导者讲话的语言有一定的条件限定。

所谓条件的限定,具体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是由各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领导活动的特定内容来决定的。任何一个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因此,他就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其中包括决策等领导行为的表露)。但是,由于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的特定地位,所以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就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中,作为一个领导者,就不能谈论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问题,那是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因而就需要由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特定的内容限制与决定其语言运用的范围。如果将环境与内容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领导者被限定的语言运用场。

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当语言运用场确定以后,就需要领导者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这里,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最大技巧,就是每个人驾驭语言的基本方式方法。在语言的驾驭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如果按标准性的要求来说,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认识明确。对一种事物自己尚且不知其所以然,其语言的运用也必然暧昧不清。第二,要建立宏大的“词汇库”。一个领导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是不会受欢迎的。第三,语言运用要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褒贬语词的正确使用,这种语词的使用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第四,对古语及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的使用。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和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就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练上,即需要领导者尽量使用最少的词句,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并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三、说明问题的准确性

领导在进行领导活动中,与自己以外的个体、组织相接触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领导在运用语言进行某些问题的交谈时,必须准确地说明问题,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领导不论是主持会议,还是同下级谈话,都必须注意说明问题的准确性。如果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清楚,就很难使领导活动获得成功。

四、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领导运用语言进行领导活动时,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语言的运用就会表现得浅薄、粗俗、蹩脚、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的掌握趋于准确,不准确地使用知识,害人害己。

第二节生动性规则

生动性是对领导讲话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需要使用易被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忌讳那种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这就需要领导在进行报告、演说、对话、交谈等各种场合,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生动性

领导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有些领导者往往愿意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时髦词”,或者是流行的套话。把这些东西生拼硬凑在一起,乍听起来挺“新鲜”,实际上细细回味起来,有的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有的是似曾相识,改头换面;有的似是而非,很不准确。这些语言不仅不能给自己的语言增色,反而使其逊色。

加里宁曾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感慨地指出:“斯大林同志曾说过,最坏不过的事便是用现存的公式和现存的口号来思想。这种做法,当然容易得多。但若用自己的话把某种理论表达出来,那首先得好好地思索清楚,了解清楚,不然你就会犯错误。如果你说话时只背诵那些记得烂熟的公式,那你的脑子并没有真正起作用。说现成的一套话,你们就不能够给人家以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很不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更容易懂。”

加里宁的这番话是颇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每一个领导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都要大胆地去总结、去思考、去创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问题,并且去说服人,让人接受,并愿意跟你共同去实践。

二、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运用不仅要生动,还要形象。这就要在形象的选择和描绘上精心筹划,适当使用比喻、拟人、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

比如领导就事论理、以理服人的场合很多,应该做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最好能声色具备,使听者仿佛可以看到你所讲的形象和情景。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形象地描绘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形象,他说:“原来的货币所有者,现今变成了资本家,他昂首走在前头;劳动力所有者,就变成了他的劳动者,跟在他后头。一个笑眯眯、雄赳赳,专心于事业;另一个却是畏缩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没有什么期待,只恐惧被搜刮似的。”这种形象的选择和形象化了的语言十分逼真,人们可以从中比较容易地接受真理,受到教育。

第三节针对性规则

针对性规则,是指领导者讲话要切合实际,有的放矢,说到点子上,针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采用不同的针对性的语言。

一、年龄差异

由于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体验和智力水平,他们对言语形式的识别能力和对言语意义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应该根据其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有所区别。

少年思想直观、兴趣广泛、富于幻想、求知欲强,与他们讲话时,应坚持正面引导,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爱好,用关切、体贴、热情、幽默的言辞与他们交谈,还应有针对性地讲点人生哲理,用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启发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

与年轻人讲话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热情、亲切、自然的态度,运用准确、规范、富有哲理和时代气息、节奏明快的言辞,与他们讨论、协商,切不可用教训人的口吻,平等的姿态能收到更好的讲话效果。

人生的30岁到60岁,是人的生命周期中最漫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掌握劳动本领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不惑”、“知天命”,说明青壮年时期心理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这一年龄段的听众肩负家庭和事业双重重担,心理定向明显、自主性强、思想成熟、情绪稳定,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热衷于专业学术、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管理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的交谈,有独特的人生体味、体验和明确的见解,喜欢平易质朴、准确实用、逻辑严密的言辞,领导用谦逊、务实、开朗、达观的态度与他们说话效果更佳。

老年人喜欢交谈的话题很多,如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对社会风尚的评价,对青年一代的愿望,尤其是对退休后的生活、健康长寿、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体育竞赛、阅读书籍、音乐欣赏、吟诗作画、练习书法等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热情、稳重、平实、幽默的言辞,要求表达主体用尊敬、庄重、谦和、亲切的态度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