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要输在讲话上
11022300000005

第5章 衡量领导讲话水平高低的标准(1)

领导讲话是一种有着较高要求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一般人的演讲,一般人的争辩,既有其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标准。因此,领导者要提高讲话水平,不仅要学习讲话技巧,而且还要懂得领导讲话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只有这样,讲出来的话,才合乎领导讲话规则,才会使听众甘于听从召唤。

第一节权威性标准

领导讲话的权威性标准,是领导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从理论上说,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体现在领导意志上

我们知道,社会组织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这个组织系统是由许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组成的。要保证社会组织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就要使所有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这就是领导的意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组织的日益壮大,领导意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从广义上讲,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有一个领导意志。要实施这一意志,就要靠领导的讲话来传达。

二、贯穿在领导活动中

社会活动是通过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而连接起来的链条,这根链条上的主要环节就是各个组织。选用人才、收集信息、制订目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以及监督检查等,无不贯穿着领导者讲话的权威性。

三、融合于原则和政策中

领导者的讲话不管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对下属和社会产生大的影响。

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所以,领导讲话必须非常注意原则性和政策性。

1.讲究原则性

原则性是指领导不论在什么环境中,讲话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和分寸,不能脱离这个限度随心所欲地去阐述、说明、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坚持原则是保证各项领导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脱离原则,自行其是,就没了章法,任何事情非乱套不可。语言是思想的体现,是行动的先导。讲话不讲原则,必然导致行动的无原则性。通常我们所说的某领导讲话不讲原则,说话很随便,随意表态,经常发表一些与集体意见不一致的观点,说一些不该说的话等,都是不讲原则的表现。讲话不讲原则,会降低领导的威信,影响集体战斗力的发挥,阻碍正常工作的开展。

2.讲究政策性

在一般情况下,领导不只是代表自己,而且还代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讲话往往是代表这个组织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工作目的、工作要求。讲话的政策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讲话要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上级的指示和精神相一致;二是讲话要按照组织意图去讲,保持一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去感情用事;三是讲话要表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态度,允许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都应讲得具体明确。群众常常把领导讲话作为行动的依据。

领导讲话的政策性在对外工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领导者在对外交往中的言谈举止,代表国家、民族的形象和尊严。对时事的评论,对双边关系的建议、对外谈话、对外声明等,都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地位和声誉。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科学家高桥一直在拉美的一些国家进行科学研究,但他同时还肩负一些日本在拉美国家的外交领导事务。一次,他应邀给拉美国家的一些学生上课,本来他的工作没有这样的安排,是受临时的指派,因之前有一位教授因所讲授的观点与学生不符被赶下了台。所以,高桥只好操着生硬的外语走进教室。教室里有150多名人种不同的男女学生等待着新来的老师。日本教授精神抖擞地出现了。

“诸位”,没想到刚一开口,就被学生自治会的代表打断了。

“我们还没有承认您是教授。不如说,您是被看做带有危险性的人。从现在起,我们要对您进行审查。因此,请回答以下问题。”

高桥暗叫苦,只好洗耳恭听了。

毕竟高桥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他并未因此而怯退,心中倒想要领教一下这帮学生。

学生们开始向高桥敷先生提问了。

“第一个问题,高桥先生同美国宇航局有某种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是我们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者。对这一点,您怎么看?”

“第二个问题,美国是凭借实力到我们这里来的。与此不同,日本是以迁移的名义来淘金的。有人认为,日本人打算在经济上捞足了,就悄悄地溜回去。您作为官吏、移民、研究者,是怎么处理三者关系的?”

“最要紧的是第三个问题,我们南美学生,向往古巴的民族主义。您当然可以有不同意见。但只要回答一句,对卡斯特罗总理是否赞成?Yes,还是No?”

好家伙,连珠炮式地一连提出三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把对美国人的不满和对日本人的不信任一下子都倾吐在这位本来就没有打算上课的日本科学家身上。要么你立即回答,否则就得退下讲台——像前任教授一样。

高桥先生不愧是有教养有胆识的科学家。他不动声色,冷静地听着。等学生代表一回到座位上,他从容地答道:

“明白了,不过,在我回答之前,先向你们提一个问题:诸位是否知道冲绳岛?”

虽然学生们对日本知之甚少,这个简单的问题还是能答出来的。

“知道。这是被美国无视国际法而占领的日本岛屿。”

“对。这是一个连选举权都没有的、被帝国主义者用暴力和高压手段所占领的地方。”

正中下怀!日本科学家不由得张大了嘴巴。现在,轮到他提出问题了。

“谢谢。既然你们知道得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向我提三个问题呢?那不是失礼吗?我是日本人,是被美利坚合众国夺走冲绳的日本人!”

教室里立即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高桥教授从容走下讲台,走出教室——把时间和决定权都留给了学生大会。

第二节通俗性标准

领导讲话的通俗性,是指讲出的话不但要生动,而且说理要易懂,使人乐于接受。

一、讲话要讲明白话

所谓明白话,就是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意思容易懂,道理好明白。

毛泽东讲话非常注意语言技巧。他讲话的鲜明特点是:简洁通俗,深入浅出,善于把深奥复杂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话讲得明白透彻。

例如,他在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解释什么是“矛盾同一性”时说: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这里毛泽东用“鸡蛋”、“鸡子”、“石头”等极为普通常见的词语,把非常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连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人也能听懂。

二、讲话要讲大众话

大众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讲话中巧妙地运用,能够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俗语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形象。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讲话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中传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和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经历了千百年的传诵,千锤百炼,凝结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精练、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它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

歇后语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截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解说,似谜底。在谈话中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强谈话的趣味性,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为说明某人工作开展缓慢,可说:“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动。”为了说明自己没有能力办这件事,可说:“我是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为了说明办了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说:“我办的这事真是‘公公背儿媳’——费力不讨好。”

毛泽东精通群众语言,讲话时善于运用这些精美的大众语言,深入浅出地宣讲革命道理,所以,人民群众非常喜欢听他讲话,爱读他的文章。

常言道:“好东西不要多用。”如同生活中的调味品,用得恰到好处,则味道鲜美,如果过量,则会破坏一锅好菜。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俗语、谚语、歇后语也是如此,如果用得恰到好处,确能起到一语千钧的作用;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就显得过于肤浅和滑稽,很不严肃,甚至引起听众的厌烦。

群众语言也有雅俗之分,在具体使用时雅一点好,还是俗一点好,这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而定。如果面向基层群众,就应当说得大众化一点;如果面对的是一些知识分子,就要尽量说得文雅庄重点。

三、讲话要讲实在话

领导者讲话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使听者能够接受的话,不要打官腔,故弄玄虚,不要用大话压人,用虚话蒙蔽人。

1.心平气和,实话实说

国庆前,某菜场,女青年营业员小徐接连气走了三个顾客,这三个顾客一气之下到办公室告状。菜场领导知道后,并没有草率地对小徐进行批评,而是将心比心地同她谈:“小徐,最近身体不舒服?”“没有。”“看上去你瘦了些,脸色不好!”“有点累,还有点操心。家里只有我和弟弟两人了,弟弟下班什么也不干,只知吃玩,一切家务全压在我身上,累得我精疲力竭,可真气坏我了。”这时小徐暴露了自己的处境:一肚子气没处发,结果全撒在顾客身上了。菜场领导听到这些就问小徐:“顾客对你的态度有意见,你看怎么解决好呢?”小徐讲:“我这就去赔礼道歉,组织上如何处理我都成,以后再有什么毛病,请您提个醒,我会听您的。”

这种处理方法就达到了最佳效果,既教育了职工,又树立了权威——“我会听您的”。

2.不打官腔,说朴实话

在一则趣闻上:有人将某些机关常用的官话、套话,来了个综合排名,排在前十名的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严肃处理”、“狠抓落实”、“不尽如人意”、“一定的”、“基本上”、“阶段性成果”、“力度”。

说实话,这些干货少、水分多的官话,千百次重复的套话和四平八稳的原则话,让人听起来确实省发说服。

那些开口闭口官腔的政府官员们,讲话总是不痒不痛,语焉不详又似有所指,他们讲起话来几乎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似乎是信誓旦旦地解决了一切问题,可是静下来一想,老百姓脑子里留下的还是领导的几句“一定解决”、“马上去办”之类的搪塞语。至于何人去办,何时去办,何时办好则仍是未知数,全靠听者自己去猜想。难怪有人说“有关部门”是最难打的部门,“研究研究”往往是只研不究。

为什么这些打官腔的领导,对于老百姓的提问,总是拿腔拿调、支支吾吾、打马虎眼呢?这要么是担心言多必失,所以说话遮遮掩掩;要么是由于肚里根本就是糊涂账,所以说话声东击西,乱扯一气;还有可能是怕不说穿鞋戴帽的套话、人所共知的废话、难以兑现的大话,会被人认为没水平。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一个会议上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在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此话一出,好评如潮。可见,普通群众对于领导朴实话风的渴望。

真正对百姓负责的官员,应该是坦诚的、踏实的、认真的,这样往往能给群众留下好的印象。许多深受人们尊重和欢迎的领导,平时都爱讲大白话、朴实话。因为这些话更通俗易懂、更平易近人。

老舍先生说过:“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其实讲话也是如此,而且朴实的话儿比官话更动听。我们热切盼望朴实的话能够取代官话,让百姓听着顺耳动心!

第三节概括性标准

概括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是认识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确的一种技巧和艺术。

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意见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不少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如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军民鱼水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邓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等。所以,一个领导者的讲话,应该具备概括性,要时刻把握住概括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