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忘初心,换一生平心静气
11020800000002

第2章 用平静的心去看世界——以平静的视角去感受生活(1)

当我们一个人在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时候,当我们站在大海和高山的面前,此时内心的纷纷扰扰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就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也许,我们的心有大海、高山、天空等那么广阔,只是我们尚未发现。

其实,让心情平静、不受外界打扰的方法很简单,让我们深呼吸观察内心的感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身体的感受上,那么你的心也就不会打结了。每个人都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总是被外界的事情而影响自己的心情?是不是总是被别人的话所牵引?是不是因为心烦暴躁而做了很多冲动的事情?是不是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情而和自己过不去呢?

让我们用广阔的心,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影响;用一颗最平常的心,去拥抱我们这个世界。

1.在静心中进行学习

“学习”是一种静心的好方法。它不再是漂泊者饥渴时的一杯水,也不是夜行人黑暗中的一盏灯,它是农夫收获后,在金色的田野中的愉悦,是一家人在斜阳中共进晚餐的温馨。学习是美丽的,美丽不仅在于读书时听书倾诉,与书交流,让书解疑答难;美丽更在于灯光亲吻书页时的脉脉温情,风儿吹拂书页时的沙沙声响;美丽也在于人读书时心无旁骛的安宁。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是一个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秘诀,学习也是如此。即便是名家的经验也有相互“抵牾”之处。例如,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郑板桥诗曰:“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朱熹讲要:“熟读精思。”鲁迅却说:“随便翻翻。”苏东坡说读书要“强记”。细细地品味这些名人互相“抵牾”的论述,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原意,正确地处理好学习中多与少、博与约、读与记、记与用等矛盾与关系,为我所用,与己有补。本节着重介绍几种学习静心的方法。

(1)三到学习静心法

何谓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是指看,心到是指想,手到是指写。在三到中,看是前提,想是关键,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为了求知解惑,因此离不开多思、多想。想,是消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学而不思便是不用心,只有经过深思,才能探索到作者藏于字里行间的深意。有的人只读不想,或读得多、想得少,或不动脑筋下功夫去想;学习时见异思迁,贪多求快,貌似快速,实则误入歧途,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手到是强调要做适当的笔记、摘记、点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总是有限的,读书笔记是记忆的延长,是人脑有效的外存库,是战胜以往的“常规武器”。在读书时把一些有用的资料、美妙的话语、趣闻轶事、名人哲句、闪光的东西和心得体会随时记录下来,不仅对于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攀缘知识高峰大有好处,而且有利于积累有用的资料,有利于提高文学表达能力,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学者,他们之所以学习渊博,才华横溢,无一不是刻苦学习,善于做笔记,勤于积累的结果。

(2)三问学习静心法

所谓三问,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和作品的时候,一要问写什么,即通过阅读,了解一篇文章所写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二要问怎么写,即弄清作者为了表达这一内容,用了什么方法、技巧去写。三要问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问的过程,是读书者由了解思想内容到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阅读的认识规律,是阅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汕头市所做的一次报告中,曾经形象和诙谐地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问号为什么写成一个钩?这个钩主要是要钩答案。问号越多钩得答案越多。”这个深入浅出的比喻,对我们读书学习是一个深刻的启迪。

(3)三遍学习静心法

所谓三遍,实际上是多遍的意思。虽然人的理解力各有不同,研究的目标也各有所异,但读一遍只能达到一遍的目的,而真正读懂弄通则需要几遍才能够完成。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书要多读才能读懂。有心坐下来读书不是一件易事,要把书读懂更不容易。

古人还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说的是读书要得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就像人吃饭一样,吃熟米饭有益于身体健康,吃夹生饭会闹肚子。

大凡有成就的学者,都是一些善于“吃书”的人。著名翻译家林纾为了提高撰译水平,曾经花了八年的时间读《汉书》,又花了八年的时间背《史记》。他“吃书”之时,常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来读一遍,读了后又盖住,探求精蕴达数月,直到装入脑海才换另一篇。所以他翻译的作品,简洁清雅,优美动人。

(4)质疑学习静心法

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疑问常常是书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读书的过程,是“生疑—析疑”的过程,应当提倡读书质疑,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读书善疑者,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能够有所开拓。读书能否有疑,在于读书的深浅,如果浮光掠影,隔靴搔痒,自然难以发现疑点。

运用质疑法,有时由于材料陌生或自己知识面窄,常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以至于读不懂。这时该怎么办?办法有三:一是请教。请教一些专家、内行解决疑难。二是跳过。把不理解的问题先记下来,继续往下读,逐步地加深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开始感到不理解的问题,读完全篇或整本之后,疑难也就不存在了。三是暂停。在暂停的过程里,带着疑难问题,借助于工具书和阅读其他有关资料积极地去寻求答案,而后再继续读下去。

(5)设想学习静心法

华罗庚提倡读书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另一个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指的是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第一步。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不会有大的进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回来,“由厚到薄”。如何将“厚”书读“薄”呢?华罗庚介绍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在对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这就是说,必须站得高一点,对所读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原来很厚的一本书,最后提炼成几组公式、几个原则、几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问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6)粗细学习静心法

粗和细的结合,即博和约的结合。粗和细结合法又称为鲸吞牛食法。这种读书方法为许多著名的学者所称道。

涉足百花园,才能采摘到真正的花王——牡丹。要认识牡丹,就必须品其姿、色、形、香。读书既要博览粗看、快读跳读、得其梗概,又要老牛反刍,熟读精思,含笑咀华。

泰山不辞握土泥丸而能巍峨屹立,长江不拒涓滴细流才浩瀚长流。博览是为了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见识。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位文豪,与他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多方面涉猎知识有关。

没有博览,难免会鼠目寸光,无所适从;没有制约,老是博览下去,又难免诸事似懂,无一是精。著名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指的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思维,学到文章的表达技巧,因此写起东西来就得心应手。再深思其义,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强调细读。他所说的“读书破万卷”,并不是说一定要读一万本书不可。他为什么不说“满万卷”“达万卷”“到万卷”,而讲“破万卷”呢?这个“破”字很值得我们品味深思。我们认为,他所说的“读书破万卷”,“破”字是核心。破,不完全是要突破万卷之数,更主要的是读破万卷之书,识破万卷之理;破,就是要认真剖析书中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贵在有创造性的读书,读完之后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破,在读书时就要动脑筋,下功夫,钻进去。读书如果仅仅是浏览,所读的书都如沙子过水或水过鸭背般,就不可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明代张傅每得一书,先是手抄,后是细读;数学家张广厚见到一篇只有20多页的学术论文,竟然反复读了半年之久。宋代教育家朱熹,也十分强调“精阅而细读”。他说,读书时要与作者融为一体,“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静中治学,学以致静。

2.静心,去用心感受生活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有时像一杯普普通通的白开水,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在意它的滋味;生活有时又是路边的一株绿化树,从我们的视野中一晃而过,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生活有时恰似寻常夜空中若隐若现、闪烁移动的几颗星星,我们偶尔会不经意地抬头一瞥,视而不见。然而,凡是热爱生活,以深情的目光注视生活,用炽热的生命去体验生活的人,哪怕是一杯白开水也能品尝出生活的种种滋味,即使那是稍纵即逝的音容笑貌也能永驻心间,而那几颗夜空中游走的星星又放飞了多少希望和梦想,游弋于浩渺宇宙、蔚蓝海洋。

生命中的美好,带来的是朴实而真切的收获。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或许只是一朵小花的盛开,一抹云彩的变幻,一阵微风的拂过,或许只是一股涓涓的溪流,一个善意的微笑,但你若能轻轻拢住,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感悟,心灵得以沉淀,灵魂就不会为缺少装点而淡漠,岁月就不会为乏陈色彩而黯淡。

世上有一种草,只要用心寻找就能忘掉烦恼;人间有一种爱,只要用真心感受,幸福就会存在。

生活是奇妙的,无论是苦的,甜的,还是涩的,都是一种精彩。忙碌中给心灵一点空间和灵感,让喜乐与平静自然滋长,随时给生命来个深呼吸,你会发现美好无处不在,快乐随手可得。

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拿到一副好牌,而是怎样将坏牌打好。只要用心去发现,按部就班的日子里也有如初春般显露的新绿景色;只要用心去体会,波澜不惊的生活中也有如咖啡加伴侣般的另一番滋味。生活中的很多片断或许只是一些普通时刻,但只要用心体会,都会成为自己回味的愉悦时光。

幸福在哪里?失败者摇头茫然地说:我未曾见过幸福;成功者微笑,愉悦地说:幸福就在我身边。

幸福有多远?颓废者说:远在天涯;有志者说:近在咫尺。

智者说,幸福只能用心去感悟他的存在。

幸福其实并不远,也不需要去寻找。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平凡而简单不容易发觉的幸福。其实,人生就是幸福。

快乐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剂。快乐让跌倒的人,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快乐让失败的人,重新燃起奋战的斗志;快乐让痛苦的人,重新感到幸福的美好……只要用心去寻找,快乐无处不在,给心一次机会,让心还你一个奇迹。

用心感受生活。只有用心去感受了,才能更加珍爱生命,才能真正地懂得如何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在感受的过程中,你会找到新的希望。用心去感受,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亲情的温暖,感受友情的真挚,感受爱情的甜蜜……一切的一切,你只要用心去感受了,你会发现,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这个世界,原来人生真的是很璀璨。

生活的快乐在于寻找,生活的好心情在于创造。昨天有昨天的新奇,那份余香还留在心头;今天有今天的新鲜,那份喜悦刚刚开始;明天又有明天的期盼,那份憧憬让人感到激动。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个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的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点别的。”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于是,乞丐疑惑地问身边的人:“他给我写了什么呢?”旁人便向乞丐念了牌子上诗人所写的句子:“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却不能见到它。”

美好在于发现,宁静中发现的是温馨,浮躁中发现的则是烦恼。用悲观的意识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只会让自己体会到更加的痛苦和挫败感,然而,乐观者却总会在不如意的境遇中发现希望,能在平淡中找到快乐生活的欢笑,能在寂寞中找到幸福生活的源泉。让阳光照进生活,让沉闷的心得到快乐。

生活中最美好的景致,不在于言说,而在于心与心的沟通中。有时,它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印记,但身藏在生命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总有一种事物让我们感到美好,因为我们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美好。

曾经读过一则故事:在一个山村里,有一对残疾人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天,男人背着女人到山坡播下一粒粒种子;夏天,男人背着女人在庄稼丛中锄草施肥;秋天,男人背着女人忙碌地收获着丰收的果实……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生活,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时光如水,却始终未冲刷掉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