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即是修行:智者的糊涂处世哲学
11020600000003

第3章 人生需要装糊涂,不要犯糊涂(2)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周文王,坐镇四大伯侯之首,为了兴周大业,被纣王羁押羑里之时,行韬晦之计,“忍痛食子”却佯装不知,后得以安全回到西岐,待时机成熟之后,举起“替民伐罪”的大旗,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想那汉高祖刘邦,自斩白蛇起义之后,面对项羽的狂妄,处处忍让,暂不与其争锋,鸿门宴侥幸脱身,栖于汉中,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采用张良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后垓下一战得胜,定鼎天下。还有那朱元璋也善用韬晦之计,在逐鹿中原之时,面对各路反王,他听从了谋士朱升之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一举平定天下建立了明朝。

古人装糊涂,行韬晦之计,大多与战争有关。而当今社会,一些智者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职场竞争中,为事业发展营造了坚实的基础。

一位小有成就的部门经理谈起自己就业之初的职场经历,对以装糊涂为方法的韬晦之计感触很深。他说:我应聘来到公司任职时,我们部门的经理对我有戒心,因为我各方面都比他强,他是自学成才的“土八路”,我是海外归来的“洋博士”。我一上班,他就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弟,我随时准备交班。”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悲凉。可我知道我的身份,他是经理,我是他的助理,我们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而且我也没有“夺权”的歹念。于是我在大智若愚上做起文章,以消除上司对我的戒心。在业务会上,我对自己的真知灼见有意打点埋伏,留下思维的空间给经理作总结。平常我尽量表现“俗”一点,收起我的锋芒,经常向经理请示汇报,不擅自做主,特别是一些决策性的工作,我都等经理表态。

有一次,经理出差不在家,有一笔生意其实我看准肯定能赚大钱,但我还是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经理请示,说自己吃不准,请经理定夺,把功劳让给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经理对我消除了戒心,他把好多重大的决策权都主动下放给我,使我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没有后顾之忧。需要强调的是,有时作为下属的你取得了上司得不到的某种利益及好处时,而他却受到了他的上司的冷落,面子挂不住,这时就需要你给上司某种心理补偿,让他得到平衡。如我们听得最多的莫过于“在××的指导下,我取得了成功”云云,来点谦虚和韬晦。尽管这很痛苦,但你应清楚,上司提拔你可能要费点力,可压制你却是举手之劳,因此要懂得先保护自己,收敛锐气,待时机成熟再锋芒毕露,一鸣惊人,减少中途夭折的危险。

这位部门经理虽初出茅庐,但表现得成熟老练,他适时适度地运用装糊涂的手段,赢得了上司的信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有人却做不到这点,面对竞争的时候,犯糊涂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本意,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以致阻碍了事业的发展,自毁前程。职场人士田志在竞争中就吃过这样的亏。

田志与宏达公司的副总经理顾勇有着十分密切的私交。大学毕业后,田志便来到宏达公司工作,但二人私下约好:不让任何人知道他们的交往。

进入公司后,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田志在短短两年内,就将公司的销售额翻了两番。第三年初,销售部主管辞职,留下了一空缺。对这一空缺虎视眈眈的不只是田志,另外还有两个“销售天才”。

田志求成心切,开始当着众人的面,宣扬自己与公司副总经理顾勇的私交,并时不时地批评那两位“销售天才”。没想到,这两位“销售天才”也有自己的“底牌”——公司总经理。

于是,公司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先是一些人暗地里找总经理告状,然后是总经理侧面地批评了副总经理顾勇。顾勇心里感觉很郁闷,决定撒手不管。结果,在竞争应聘时,田志只好孤军奋战,最终没能敌过竞争对手,败下阵来。

田志因为急于求成,早早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缺陷暴露无遗。另外,过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往往会使你的竞争行为陷入盲目和被动,从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因此,在竞争当中,聪明的职场人士一般都会选择后发制人的策略。在初期尽可能掩饰自己的竞争实力,哪怕周围的人争得头破血流,我自岿然不动,等到别人的实力完全暴露之后,再扬己之长,寻找突破口,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再比如,在职场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不太讲理的上司。这时,行韬晦之计,装装糊涂,暂时忍让,可免于遭到排斥和挤压。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总会遇到各种不顺心、不如意,只是千万不可由着自己的性子犯糊涂胡来,那样不但对自己的发展不利,有时还会贻误终身,恰当地运用一下装糊涂的方法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装糊涂、韬晦待时的处事方法,和历史上的那些政治家、军事家,和那些枭雄们有着根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暗施韬晦那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一时之忍让,为的是让自己强大起来。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不会放过机会,争权夺利,称王称霸,把自己的敌人最后一网打尽。而今天我们装糊涂行韬晦之计,为的是看准形势,审时度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便以更少的代价获取更大的成功,为的是在不具备与人争锋的实力之时,权且忍让,并努力发展自己。

4.装糊涂事事主动,犯糊涂处处被动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一直发展变化着的,都是处于动态之中的。而装糊涂却能将事态暂时置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为当事人创造一种“静观其变”的游刃空间,以不变应万变,进而掌控事态,使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太平洋中途岛成了美日争夺的焦点。美国的情报机构已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眼瞅着胜券将要掌握在美国人的手心,不料却被无孔不入的记者将这一消息捅在了芝加哥的一份报纸上。美军司令官尼米兹写信要求罗斯福总统尽快采取措施,坚决追究泄漏军事机密的法律责任!

不料,罗福斯总统取过信细细看过一遍,笑着对送信的人说:“这个尼米兹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告诉他,就说一切顺其自然。”

芝加哥的这家报纸依旧如期出版,一切恰似什么也没有发生。而日本人虽然也曾注意到芝加哥这家报纸的“独家新闻”,不过当观察到美国政府没有兴师问罪、采取严惩“泄密”措施,便大失所望:又是美国新闻记者在哗众取宠,假新闻一条!日方不屑一顾,一直到中途岛之战打响前,都没想到更换密码。

果然,中途岛战役以美国人的胜利而告终。

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接见尼米兹上将时,上将心中仍牵挂着那封信的事,忙问:“总统阁下,你为何不对泄露军事秘密的那家芝加哥报纸严加惩办?”

罗斯福总统目光炯炯地反问:“假如对这家报纸兴师问罪的话,那么,不正说明则‘独家新闻’确有价值吗?假如我们假装糊涂,不理不睬,日本人才会认为,这破译密码之说是纯属谣传呢。日本人在中途岛之战打响之前一直没有想到更换密码,不正好证明我们这么干自有过人之处吗?”

聪明的罗斯福总统假装糊涂,对事情不理不睬,迷惑了敌人,稳住了事态,终于赢得了胜利。

智者就是这样,能审时度势,恰当采取应对之策,将事物控于掌中。即使情况有变,亦能见机行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充满了机趣的京剧“宰相刘罗锅”第二本“夜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皇帝乾隆微服出访,没想到惹上了命案,被打入江宁大牢。

知府刘墉得知实情后,审也不是,放也不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局面。稍一不慎,可能会惨遭灭族的命运。

聪明的刘罗锅想出了一个办法,大牢里只点一蜡烛,透过微暗的烛光审案,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清楚,既保留了天子的颜面,也尽到了地方官的职责。

这里的智慧关键就在于看不清,装糊涂。看不清装糊涂才能解决一切危机,看不清装糊涂才是真正的看得清不糊涂,才能掌控事态,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看不清装糊涂并不是刻意地投降输诚,让对方赢得一个胜利,相反的,是透过一种英明的策略,看似无心插柳似的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双方心知肚明,却也心照不宣。

刘罗锅固然要看不清,装糊涂,更重要的是皇帝乾隆也要装糊涂,不能表露身份。如果有一方不装糊涂,将人与事都真切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君臣双方则都陷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种结局当然对谁都是不好的。所以,这表面上的君臣相安无事,可是机关算尽、苦心经营的结果啊。

外在的大环境绝非个人能全盘掌控的,世间的黑白对错也未能截然二分,所谓睁眼闭眼皆是学问,看不清正是眼睛开闭之际的灰色地带,正适合装糊涂。至于如何拿捏掌握,是智慧,更是艺术。

5.装糊涂有所不为,犯糊涂无所不为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历史上的两个名人谈起。

有人评价诸葛亮:有所为而不为,有所不为而为之,事必躬亲,一把手亲自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有人评价曾国藩: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势顺导,四处开花,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先说诸葛亮。作为国人眼中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成就了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职场人士的最高典范。

然而,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诸葛亮之败,败在不善借团队之力,应有所为而不为,应有所不为而为之。结果是不但个人的职场生涯没有成功,还彻底摧毁了蜀国恢复汉室的立国之愿。

首先,诸葛亮对人才考核过于苛细,所以他对他人的能力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事必躬亲,一把手亲自抓,不知有所不为而为之,在事实上压制了人才的成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罪魁祸首。

在《将苑·知人性》中,诸葛亮谈到了他考察人才的“七观法”: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用现代人才选拔的观点来看,诸葛亮的人才观不仅考核苛细,而且显得傲慢而居高临下,潜意识里对他人的能力就不太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对人才过于求全责备、查之密、待之严,要求人皆完人,对于一些有特长的人才因小弃大,虽收录,而不任之:魏延性格有些高傲,有奇谋,不肯下人,终生为用而不授信;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因诸葛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而丧命;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除之。

客观地讲,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得上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然而,由于诸葛亮长期的亲历亲为,事必躬亲,一把手亲自抓,蜀汉的人才梯队最终没有形成,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

其次,诸葛亮自恃才高,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惟我独尊,其余皆为蝼蚁,不善借团队之力成就自己,个人力量没有有效地转化团队的力量,最终个人也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诗句而撒手人寰。

在诸葛亮的眼中,即便是五虎上将,也都只能是些石头棋子之类的,几无生命,不让知其然,也不让知其所以然。以诸葛亮出山后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簿”,这种战术完全漠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而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只能深藏于个人的脑瓜躯体中,随自己的消逝而散去。

再说曾国藩。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却远在诸葛亮之上。******曾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的成功,就在于善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善于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传播给更多的人,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首先,与诸葛亮相比,曾国藩的人才观更为成熟和包容,讲究因势顺道,结果是四处开花,周围人才济济,其中不乏济世良才。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与诸葛亮对人才的考核标准过于苛细,对他人缺点无限扩大化的倾向相比,曾国藩对人才个性的包容度就高得多。“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