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10905700000008

第8章 导论(6)

正因为南乡壮族具有这种代表性的地位,尽管其是汉族居住区中的一个“孤岛”,但他们至今不仅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壮语,不仅保持着许多与桂西壮族相同的传统文化,如歌圩、服饰、住房、宗教信仰、民间文艺等,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如敬奉开乡创业和六十开山祖先,木屋,壮歌大唱、小唱,舞团,装皇,女子命名法,妇女圆顶高筒帽等,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78]

这样看来,贺州的壮族虽然人数不多,但却相对集中聚居在南乡镇,且具有代表性。

贺州的瑶族主要分为盘瑶和土瑶两个族群。盘瑶又称过山瑶,是瑶族的主要族群,其又可分为包的盘瑶、尖头盘瑶、平头盘瑶。

包的盘瑶自称“育棉”,他称“盘古瑶”。主要是从湖南迁移来的,汉化程度较高,保存比较丰富的文学艺术。如珍贵的《评皇券牒》,完整的《盘王大歌》,源远流长的《长鼓舞》、《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七十二套赶羊做屋长鼓舞》。过山瑶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生产水平也较高,与当地汉族差别不大。主要分布在贺县的里松、开山、桂岭、黄田、莲塘一带。

尖头盘瑶,自称“棉”,他称较多,有“尖头瑶”、“过山瑶”、“东山瑶”、“西山瑶”等。互称有“补寨棉”、“大乡棉”等。这支瑶族来自四面八方、不断迁徙,是名副其实的“过山瑶”,并能歌善舞,有典型的“拉发”瑶歌,有较完整的传统风俗习惯,服饰较为复杂,主要以林业为主,林业又种杉树为主。尖头瑶主要分布在贺县的大宁、莲塘、贺城、步头、鹅塘、沙田、公会等乡镇。

平头盘瑶,自称“育棉”,他称“盘瑶”,主要是从湖南迁移过来,居住较集中,风俗习惯与包的盘瑶基本相同。生产以林农并重。主要分布在贺县大平、水口。[79]

土瑶是瑶族中比较古老而原始的一支。土瑶妇女都剃光头,戴高圆形的木制平顶帽(也有用竹篾做的)。平顶帽用色纸、玻璃纸、丝线、毛巾等制作而成,约有三斤重,节日或参加婚礼盖的毛巾多的有二十多条,珠子十多串约七八斤重。女子穿长袍,内穿仅六寸长的短裤,裤脚绣有几何图案。男子用毛巾裹头,平时七八条,参加婚礼裹十多条,上身穿约一尺二长短衫,前面上下两个口袋,分兰、白两种,白在内兰在外,胸前垂珠子几十串,重达十多斤,下身长裤,裤脚约一尺宽大。土瑶与过山瑶不同,喜欢聚居,结成村寨,极少迁移。男子极少上门。分布在贺县沙田、鹅塘。[80]

这样看来,贺州的瑶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却具有代表性,难怪美国瑶族每次访华都要去贺州探亲寻根。

贺州族群的复杂,不仅表现在瑶族族群上,更集中地表现在汉族的族群上。粗粗算来,贺州汉族族群有广府人、客家人(又可分为河源客家人、河婆客家人、长乐客家人)、本地人(又称梧州人)、都人(又可分为七都人、八都人、九都人)、铺门人、船家(又称:民)、鸬鹚人、湘人、桂柳人等。一个小小的八步镇,汉族不同的族群又各操不同的方言土语,而贺州人又几乎人人都能说能听三四种,甚至五六种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方言土语。这种状况,几乎可以说是华南汉族族群的一个缩影。以小见大,从贺州人手,对“汉”民族重要进行思考更容易操作一点。

第二,贺州是古往今来华南族群的沉积区。了解岭南开发史的学者都知道,秦始皇经略岭南时,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派屠睢率5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华南进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凝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路结余干之水。”[81]其中“一军守镡城之领”,即秦军从湖南江华越过南岭的萌渚岭,到广西贺州经今贺江转郁江。从此以后,萌渚岭成为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迁入岭南的主要通道之一,而贺州也就成了迁入岭南族群的重要聚居地。

因此,两千年来,历史上迁入贺州的古代汉族族群与土着在贺州的壮族的先民发生了互动,使得这些壮族先民汉化。而由于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迁入贺州的汉族与贺州壮族先民发生涵化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今天贺州所谓土着的本地人、铺门人等汉族族群。明清以后,由于贺州毗邻广东,又有大批的客家人、广府人迁入,于是一个小小的贺州市,沉积下来近十个汉族族群,加上瑶族和壮族的族群,大、小共有十几个族群,几乎成了岭南族群的缩影,被知情的学者们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这在全国是极少有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所以我们认为若要解剖岭南汉族族群结构,以对“汉”民族重新进行认识,贺州就是一个最好操作的“麻雀”。

四、田野考察简介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心理关系的独立学科,自19世纪中期形成以来,在国际上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决策性学科,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显学。

本课题是美国西雅图太平洋路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立项的“对‘汉’的重新思考”课题的子课题,由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任务。1999年1月,在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徐杰舜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以徐杰舜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组,情况如下。

课题组组长:

徐杰舜: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课题组副组长:

刘小春:贺州市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课题组成员:

罗树杰: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硕士

徐桂兰: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李远龙: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

韦树关:广西民族学院民语系副教授、副主任

盘美花:广西民族学院民语系讲师

赖春忠:贺州市政府办公室秘书

邹贵惕:贺州市政府办公室秘书

于松江:中共贺州市委办公室秘书

课题组在课题计划中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立了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及研究成果的享用权,并规定了严格的操作时间,最后,作了具体分工。

与此同时,本课题得到了广西民族学院的支持,获得广西民族学院1999年重点课题立项;又获得贺州市人民政府支持,为我们课题组的田野考察提供了生活保障,得到了贺州八步镇、鹅塘镇、黄洞镇三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为我们的田野考察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所有这些支持都说明一点,本课题的选定是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

1月12日,贺州市人民政府签发了贺政办发[1999]4号《关于做好贺州族群认同与民族团结课题研究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要全力做好配合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在认可上述课题组的同时,又成立了“贺州族群认同与民族团结”课题领导小组,由张永刚市长担任组长,李伟副市长、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张琼文镇长任副组长,陈其德、黄金麟、高伟、冯春林、张琼文、韦承杯、覃恩先、莫记灵、李海燕、何放松、梁志坚、刘小春、唐代扶为成员。

1月27日,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徐杰舜教授率领课题组成员罗树杰、徐桂兰、李远龙、韦树关抵达贺州。28日,课题组成员同田野调查点八步镇政府工作人员在镇政府会议室商谈了田野调查具体事项。镇党委副书记于发桂主持,组织了由团委书记陈德、文化站站长梁惠英、文教卫主任李学军,干事梁展发及市文化馆黄干平组成的工作小组,协助做好田野调查工作。

1月29日,田野工作组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徐杰舜、徐桂兰与李学军到厦良村,主要负责八都人、鸬鹚人及船家的调查工作;罗树杰和黄干平到三加村,主要进行客家人的调查;李远龙、韦树关、刘小春和梁惠英到灵凤村,主要进行都人、本地人、铺门人、广府人、客家人等族群的调查。中途韦树关因故撤离灵凤村,专门从事语言调查。其间暨南大学博士生覃远雄到贺州对本地人的语言进行了初步调查。

投入紧张的田野作业后,三加村、厦良村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工作进展迅速;而灵凤村组则由于多种原因进展缓慢,至2月7日,各组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调查,回到八步镇休整,3个小组共收集到约20万字的调查材料,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布置了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

1月8日,李远龙、韦树关继续留在原地进行补充调查;徐杰舜及罗树杰、徐桂兰分别下到鹅塘镇及黄洞瑶族乡进行族群关系调查,至2月12日基本结束。

2月中旬,徐杰舜又与罗树杰前往贺州对三加村苏茅坪客家仙婆出游活动进行了考察。

4月,盘美花完成了对本地人的语言调查。至此,田野工作基本完成。

根据调查材料,课题组成员分别完成了15份约30万字的考察报告有:

《贺州厦良村厦良寨考察报告》(徐杰舜);

《贺州厦良村点灯寨考察报告》(徐桂兰);

《贺州厦良村曾在考察报告》(徐桂兰);

《贺州鸬鹚村考察报告》(徐杰舜);

《贺州八步镇三加村考察报告》(罗树杰);

《贺州灵凤村的考察报告》(李远龙);

《贺州船家考察报告》(徐桂兰);

《贺州鹅塘镇盘谷村考察报告》(徐桂兰);

《贺州黄洞瑶族乡都江的族群关系》(罗树杰);

《贺州八步镇民间打醮考察》(徐桂兰:徐杰舜);

《三加村苏茅坪客家仙婆出游考察》(罗树杰、徐杰舜);

《贺州本地话考察报告》(盘美花);

《贺州铺门话考察报告》(韦树关);

《贺州八都话考察报告》(韦树关);

《贺州鸬鹚话考察报告》(韦树关);

《贺州几种方言的共同点的分析》(韦树关)。

上述考察报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增刊人类学研究专辑已全部发表。

与此同时,各调查组还在梧州师专外语系甘沿沿、数学系刘冰峰、黄坚、梁莉、陈德强、潘华以及中文系黄秋菊等同学的配合下,到调查点各个村组及八步镇各机关组织人员填写了2,000份《贺州族群认同与民族团结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八步镇616份、三加村143份、厦良村111份、松木岭97份、车田寨48份、凤鹅塘50份、渡船头72份、马鞍山33份、新旧平安寨及鹅塘78份,共计1,248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99年6月,全部调查报告给贺州市八步镇压良村、三加村、灵凤村,以及鹅塘镇盘谷村、黄洞瑶族乡都江村的干部和群众审查,许多村干和群众对调查报告作了认真的审读,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10月,调查组成员根据各方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由徐杰舜撰写了研究报告:《贺州的族群认同与民族团结》。其间李远龙协助对第三、四、五章部分资料做了初步的整理。1999年10月徐杰舜第三次赴贺州进行回访,一方面将研究报告的初稿交贺州市人民政府李伟副市长审阅,另一方面又就民族团结问题作了补充调查。此后,徐杰舜根据李伟副市长提出的意见重写了部分章节。1999年12月在参加中山大学举办的“庆贺客观复教授从教50周年暨族群与族群关系学术研讨会”时,徐杰舜和徐桂兰向“对‘汉’的重新思考”总课题组美方负责人,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顾定国教授,中方负责人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汇报了本课题考察和研究的情况及成果,受到赞赏和高度评价。此后,徐杰舜对全稿再一次作了修改和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