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10

第10章 超级偶像

玄一真君,俗家本姓张,名君宝;传说生于南宋时期,世人只知他道士身份,却不知他其实也是一名博学儒者,善于书法绘画,工于诗词。当然,他最大的成就还是练道。

李之郎在前世对他很有兴趣,小有研究。他记得清朝时有一位大儒这样评价张君宝: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是的,玄一真君,俗名张君宝;一生有许多道号,在前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三丰二字。

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大老远跑来收自己当徒弟。李之郎真心表示小心肝太弱,受不了这般刺激。

古往今来唯一一个得天地之造化的练道者,这得是多深的道行啊?借用前世许多修仙小说中的话说,这是真正的半步神仙了!

这不是小说,而是有史记载,世人认定的。

就连一向对道家比较排斥的李应庚,也概莫能外。

本朝开国皇帝太祖洪武,多次召请张三丰入京,均避而不见;后来,曾鼎力支持洪武皇帝起义大业的超级富豪沈万三,据说因罪被发配云南,在云南遇见张三丰,吃了张三丰给的几颗小药丸,就白日飞升了。

对于沈万三的这段奇遇,李之郎在前世表示坚决不信。但现在,他有点信了。或许,那沈万三吃了小药丸以后,并不是白日飞升,也和自己一样踏破时空,穿越异界了呢。

想到这里,李之郎表示很有可能。

只是按照记载,那张三丰现在起码得有一百八十多岁了吧?这还真是夺天地之造化了呢。

可他昨天说自己不过是九十六岁,这又该如何理解?

唉,想来应该是张三丰的徒子徒孙为了祖师爷的无上荣光,充分发挥无限YY的精神,不断涂脂抹粉,方才造就出来这么一个半步神仙的传说。

不管怎么说,对于前世的自己,以及每一个心怀侠士梦想的男人而言,这绝对是一个超级偶像!前世那些天王巨星与之相比,简直弱爆了!

怀着朝圣一般的心理,带着一颗剧烈跳动、忐忑不安的小心肝,李之郎终于又见到了自己的超级偶像。

此刻的李应庚,表现甚至比儿子还要差。张三丰见二人过于拘束,也没有和他们过多交谈。虽然清静真人刚才已经介绍过李应庚的进士出身,还有李之郎的种种神童传说,但这些和他张三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自己的名号就是天字招牌,童叟无欺,信誉卓著。

他本来只是想收李之郎做一个记名弟子,但在李之郎的强烈要求下,记名弟子也就变成了关门弟子。为了将来能够和自己的儒学老师区别,李之郎特意要求以后称呼张三丰为“导师”。他还振振有词地解释道:“导师者,引导学生修行入门的人。”

对于年仅四岁的李之郎能够提出如此“富有建设性”意见,张大半仙明显是极度惊讶和赞赏,欣然同意。

行了拜师礼,约定了教学时间、方式和内容等事宜,双方又进行了友好的闲聊,李氏父子充分表达了那犹如滔滔江水一般的崇仰之情;张大半仙也非常淡定而和蔼地阐述了一番堪破凡尘的大道心得。

期间,来访的李氏父子在清静真人的带领了,又参加了一些观里的活动,比如道家理论学习课、每日辩论等等。张大半仙作为特邀讲师和裁判,也分别参与了上述活动。对于张大裁判的公平性,众人当然是个个心悦诚服;而对于张大半仙的理论课,李之郎表示,能够联系生活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一向深奥且艰涩难懂的道家圣言,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人民教师”,若是在前世,张半仙同志一定能够获得国家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中午吃过斋饭,李氏父子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告辞离去。

三天后,李之郎跟随自己的“导师”,开始了每天“朝五晚九”的生活。

按前世的时钟计算,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晚上九点之后入睡。

课程从吐纳之法开始,这让李之郎再度惊喜。虽然没有传说中的仙法道术,但内功的确实存在,还是让他激动不已。再加上他还没有从见到超级偶像的兴奋中平静下来,以至于头一天学习的时候,根本就什么都记不住,更不用说理解和练习了。

张三丰还以为李之郎的神童传说不过是欺世盗名。

过了几天,和偶像见得多了,李之郎终于渐渐回归正常,并逐步显露出神童的本色来,让张半仙竟然喜形于色,暗叹这孩子果然是天命选定,身具大机缘的人物。

一年后,张三丰开始传授武功套路。李之郎也在父亲的要求下,每天下午留出一个时辰的时间,练习书法。

又一年,张三丰开始传授绘画和音乐。李之郎一直认为古代男子的音乐主要就是乐器,比如琴萧笛筝等等;然而,当张三丰展开歌喉,放声高歌的时候,李之郎再度表示五体投地,膜拜不已。

李之郎这才想起,古代诗词,其实主要就是用来唱的。所谓诗歌,其实是先有歌而后有诗,诗从歌中来,正是起源于歌。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实不全都是歌曲吗?有夏商周三朝直至春秋年间的各地民歌,还有王室诸侯祭祀时唱的歌。而纵观唐诗宋词,莫不讲究韵律,这还是因为诗词没有完全脱离乐歌的要求。

此时,李之郎每天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凌晨五点起床,吐纳半时辰,武功套路半个时辰,然后吃些斋饭,开始研读四书五经;中午半个时辰休息,下午是书法、绘画和音乐练习;傍晚可以下下棋,偶尔也会出去玩耍一阵。

虽然李之郎的心理年龄早已过了贪玩的时代,但每个男人无论年龄多大,总会有一些童心未泯;故此,偶尔能够出去重新享受一下童年生活,李之郎当然乐在其中。

晚上的时候,李应庚会考核儿子今天的学习成绩,并给予一些提点。

摆脱了刚来时的迷茫,面对这“高度落后”的古代环境,李之郎也不得不适应这些生活。好在比起其他很多穷苦人家,他还是非常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