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10810800000002

第2章 衣食住行篇(1)

床的由来

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床,吕望作榻。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或兽皮等,人们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

有关床的实物当以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漆床为代表。上面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汉代刘熙《释名·床篇》云:

“床,自装载也”,“人所坐卧曰床”。当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又出现了“榻”这个名称,它是专指坐具的。《释名》说:“长狭而卑者曰榻”,“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榻是床的一种,除了比一般的卧具矮小外,别无大的差别,所以习惯上总是床榻并称。

直到六朝以后的床榻,开始打破了传统习惯,出现了高足坐卧具,此时的床榻,形体都较宽大。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唐宋时期的床榻大多无围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使用这种无围栏的床榻,一般是须使用凭几或直几作为辅助家具。

辽、金、元时期,三面或四面围栏床榻开始出现,做工及用材都较前代更好。到了明代,这种床榻已盛行,结构更具科学性,装饰手法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如架子床,通常的做法是四角安立柱,床顶安盖,俗称“承尘”,顶盖四围装楣板和倒挂牙子。床面的两侧和后面装有围栏,多用小块木料做榫,拼接成多种几何纹样。因为床有顶架,所以叫架子床。

还有一种拔步床。其外形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还有的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小廊子,廊子两侧放些桌凳等小家具,用以放置杂物。拔步床虽在室内使用,却很像一幢独立的小屋子。

另有罗汉床。它的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拼接而成,最简单的用三块整木板做成。围栏两端做出阶梯型软圆角,既朴实又典雅。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体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乾隆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用材厚重,装饰华丽。

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上,穿敞领少扣的衣服便于海上捕鱼;中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原是10世纪欧洲马车夫的装束,开衩是出于骑马的考虑;硬领则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衣袖沿上的三颗纽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便于水手挽起裤腿干活。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

路易十四时代(17世纪后期),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合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进入人们的生活,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究斯特科尔前门襟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西服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据说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他曾做过一个法国外交官的翻译。光绪(1875—1908)中叶以后,出洋留学者越来越多,西服首先在这些人中间盛行,他们回国后继续穿着。1919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的热潮。

胸罩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妇女用纱布缠压乳房,后来发展为穿小兜衣束乳。世界上第一只胸罩是美国一位名叫菲玛莉的女士发明的。1914年的一天,菲玛莉为争当巴黎盛大舞会的皇后,一下子心血来潮,用两条手帕加丝带扎成了能支撑乳房的简单胸罩,在舞会上果然吸引了与会人士的眼球。一家紧身衣公司老板用高价购买了胸罩专利。从此胸罩问世,并很快在全世界妇女中广泛流传,成为妇女卫生保健、身材健美的必需品之一。

裙子的由来

中国女性穿裙子是起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身体较胖,走路的时候大腿摩擦出声音,老有大臣探耳寻求声音发于何处,她觉得很尴尬,也很为之烦恼。

一天,武则天瞧着自己过于肥胖的双腿,突然想出一个主意,她用一块缎子盖住腿。接着,她干脆用缎子前后一裹,把双腿全围起来了,试着走起路来,既飘逸潇洒又好看。她高兴极了,赶忙叫人加工制作,然后让宫女们穿上,走上一圈让自己看看,随后又亲自加以改进,下令给自己也做条合体的穿上,感觉非常轻松自如。但是,穿上这样的新服装,该叫它什么名字呢?武则天左思右想,认为平时人们身上穿的各种衣服,都有个“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国之君,干脆给君字加个“衣”字旁,叫“裙子”好了,这也可以说明“裙子”是自己这样的女皇帝发明的。她还让人给裙子下缀了几个小铜铃,这样走起路来就听不见双腿的摩擦声了。从此以后,裙子开始由宫中传到民间。

婚纱的由来

在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成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英国人普遍流行戴婚纱的习俗,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郎穿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的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的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婚纱由西方传入中国,大约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婚纱是西式婚礼新娘子必然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朝廷贵妃的结婚礼服一般有专门的规定,即使是平民的女儿,成婚的那天也可以选用贵妃的礼服样式,浓重的富贵味和火红的基调,反映了对婚姻那种入世而朴素的企盼。现在中国人举行结婚典礼、拍摄结婚照时,新娘也喜欢戴上洁白婚纱。婚纱洁白如雪,轻盈如梦,戴上以后,新娘显得格外纯洁娇美,难怪新人都喜爱它。

汗衫的由来

汗衫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已普遍穿着汗衫,但那时的汗衫不叫“汗衫”。叫法很多,其中有叫“无裤衣”的。裤,即袖子。“无裤衣”就是没有袖子的衣服。

那时的汗衫有棉、夹、单多种。按赵宦光在《义证》一书中的说法:“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衫;小者曰背子。”

到汉魏时期,汗衫专指单的了,《三国志·魏志杨阜传》上讲:“(杨)阜尝见明帝著帽,披缥绫半袖,(杨阜)问帝曰:此于礼法何服也?明帝答曰:是背子也。”

可见当时帝王也穿汗衫。汉代时,还有把“汗衫”叫“中单”的,据《事物纪原》中记载:“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

杂烩菜的由来

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60寿辰,他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的人,如今这一碗碗粗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作“杂烩菜”了。

面包的由来

距今6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盛产小麦,古埃及人已开始将小麦磨成粉,加入水、马铃薯及盐拌在一起,摆在温热的地方,利用空气中的野生酵母让面团自然发酵后,再拌入小麦粉揉成面团,放在烧烤的石头上烤成面饼。古埃及人只知道方法,却不懂得其原理,因此一直认为这是神在暗中帮忙,而认定面包是“神的赠礼”。直到17世纪,人们才发现,面包会发酵,全是酵母菌的功劳。相较于我们中国,虽然早在神农氏教人民耕种五谷、尝百草(其中包括小麦),加上有燧氏教人钻木取火,开始进入熟食纪元,但先民食用小麦的方法,则已不可考。但是,现今中国北方的锅饼、烧饼,则是古代烧烤面饼最具体延伸的证据。

白兰地的由来

白兰地是英文brandy 的音译,它源于拉丁语Aguavitae,意思是:“生命之水”。用它作酒的命名有几种传说:

第一,大约在15世纪时荷兰有个船长,一次他往家乡运送葡萄酒,因路途遥远,般载重量有限,为了多装,他将葡萄酒用蒸锅浓缩后使液体减少一半,到达目的地后再兑水,这样就可多运一倍的酒。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浓缩后的葡萄酒味道更为醇美,他觉得不必兑水了。

当地人把这种经过蒸锅浓缩后的葡萄酒叫白兰地,荷兰语的意思是:再浓缩过的葡萄酒。16世纪前后,荷兰就开始用葡萄酒再蒸馏的办法生产白兰地了。

第二,15世纪在意大利有个卫士叫霍夫曼,他把自制的葡萄酒储存在木桶里。有一年发生战争,卫士赶忙把酒桶藏入地窖内,战争中卫士被敌军击毙,酒就无人知晓了。10年后有人无意中发现了地窖中的这桶酒,由于陈年已久,酒已蒸发许多,剩下一半左右为金色、酒味醇厚,人们为了纪念死去的卫士为酒取名“白兰地”,意思是“生命之水”。

当今法国生产的白兰地最负盛名,夏朗德省人用当地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科涅克白兰地酒被公认为最佳品种。1909年法国政府明令科涅克白兰地酒受法律保护,其他地区不得伪造。此外法国的恭纳白兰地、阿玛尼克白兰地、马尔白兰地酒也各有千秋,受人青睐。

威士忌的由来

威士忌是利用麦芽发酵酿造的蒸馏酒,最早起源于英国的苏格兰和爱尔兰。威士忌一词是拉丁语翻译后演变而成的,原意是“生命之水”,塞尔格语把它写成威士加巴,最后缩写成“威士忌”。1494年的苏格兰财政部档案中有关于苏格兰威士忌最早的记录:“修道士约翰·克尔为酿造威士忌使用了八大碗大麦。”

香槟酒的由来

大约1688年在法国的香槟省有位叫派里朗的修道士,他对酿酒有极浓厚的兴趣,可是由于香槟省地区偏北,阳光不足,天气较为寒冷,缺乏良好的气候条件,很难酿出好酒。有一次修道士发现他酿出的酒不够甜,于是往里加了些白糖。白糖不能完全溶解,他又将酒加热,不料加热后放出二氧化碳冒起小汽泡,变成高级佐餐酒。为了纪念这位修道士对酒的贡献,人们就以DonPerigoon 作为高级香槟酒的名字了。

葡萄酒的由来

葡萄酒的起源是在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大约是在古代的肥沃新月(今伊拉克一带的两河流域)地区,从尼罗河到波斯湾一带河谷的辽阔农作物区域,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

随着城邦的兴盛而取代原始的农业部落,怀有领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从最早的腓尼基(今叙利亚)人一直到后来的希腊、罗马人等也广泛地将葡萄树种与酿酒的知识散布到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大陆。

关于葡萄酒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一个嗜爱葡萄的国王将葡萄贮存起来却遗忘了,失宠的妃子欲寻短见,误将发酵的葡萄汁当毒药喝下,不仅没死,反而愈发美艳动人,以致她再度受宠。葡萄酒也因此产生并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