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0802300000004

第4章 经篇(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逝:过去的,这里指时光。斯:这里指流水。舍:停留。意思是: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走!比喻人生如流水,时刻不停留。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人类的本性是相近的,只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所以会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对一个人的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泰伯》。士:读书人。弘毅:抱负远大。意思是: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因为他对社会的责任重,要走的路还很长。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省:反省,检查。传:老师讲授的知识。意思是:我每天都用三件事来检查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都学了吗?

【言忠信,行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笃:一心一意。敬:谨慎。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忠诚守信。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弥:更加,越发。钻:钻研。意思是:越是抬头仰望,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心钻研,越觉得深奥。原是孔子的学生颜渊对孔子道德、学问的赞叹。后多用来赞扬某人的才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学习就好像是在追赶什么东西似的,总是怕追赶不上,等追赶上了,又害怕会失掉它。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人洁净而来,就应赞赏他洁净的一面,不应总是记着他以往不干净的一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敬鬼神而远之】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敬重鬼神,但要远离它们。比喻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既不得罪,也不靠近。成语“敬而远之”即由此而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愠:恼怒。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怨恨,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此句表现了一个人的高度修养。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出自《论语·里仁》。躬:指身体,引申为亲身。逮:赶上,不逮,即赶不上,做不到。意思是:古人不轻易说话,怕说了以后又做不到,这是很羞耻的事情。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出自《论语·卫灵公》。矜:持重,谨慎。群:指团结群众。党:指结党营私。意思是:内心矜持,但不与人争执;团结群众,但不结党营私。此句原是讲学问标准,后人常将其作为君子的品行标准。

【恶紫之夺朱也】出自《论语·阳货》。恶:厌恶。朱:大红色,古时视为正色。紫:颜色较朱深而蓝,不被视为正色。意思是:让人厌恶的是紫色竟夺了大红色的光彩。比喻坏人常常装得比好人还“好”,告诫人们要加倍警惕,不要上当。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仁人志士,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义的,却有为了仁义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悱:想说而又说不来。隅:一角,一方面。意思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一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杇:同“圬”,泥瓦匠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能再用来雕刻了,用粪土垒成的墙不能粉刷了。比喻对无法造就的人,用不着再去培养他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教育不应分贫富贵贱、地域种族等类别,而是应当对于什么样的人都应该给予教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自《论语·学而》。求:追求。正:纠正。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算得上是好学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机敏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发奋读书,便忘记了吃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地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形容学习之勤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厌:满足。诲:教导。意思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厌倦。后多用这两句来形容人勤奋学习、耐心教人的高尚行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候。说:同“悦”,高兴。意思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去温习,不也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对于他们的优点,就拿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要加以克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故:指旧知识。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领悟,获得新的知识,可以做老师了。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欣赏音乐,沉醉其中,以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吃肉时都感觉不出肉的香味。后常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事而忘记其他事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罔:迷惘,迷惑。殆:危险。意思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疲惫而无所获。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切问:指问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近思:指考虑当前想办但没有办到的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定自己的意志,多问自己不懂的问题,多考虑尚未办好的事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出自《论语·阳货》。诗:指《诗经》。兴:《诗经》六义之一,即因事寄兴。观:

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群:合群。怨(又读yùn):通“蕴”,蕴藏,蓄积。意思是:《诗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增强团结,积累知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军队的统称。意思是:军队可以丧失掉自己的主帅,但却不能让一个普通人丧失自己的志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论语·微子》。谏:挽回,改正。意思是:过去了的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未来的还来得及争取。说明人应抓住以后的时光,奋发努力,而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时间在不断地溜走啊,岁月不等我呀!劝勉人们应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三思:指经过多次考虑。意思是:做事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去行动。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顾眼前的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成语“欲速则不达”即由此而来。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八佾》。咎:追究。意思是:已经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决定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责怪了。成语“成事不说”、“既往不咎”即由此而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君主要尽君主之道,臣子要尽臣子之道,父亲要尽父亲之道,儿子要尽儿子之道。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君王有仁德,便没有人不仁德;君王有仁义,便没有人不仁义。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要做君王,就要尽到做君王的责任,要做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职责。比喻君主和大臣都要各司其职。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志:思想意志。气:意气感情。次:停留。暴:损毁。意思是:思维意志,是感情的统帅;感情,充满于人的全身。所以思维指向哪里,感情也随着到哪里。所以说,人一定要保持坚定的意志,也不要搅乱自己的感情。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存当今的世间,除了我还有谁。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舜一样。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出自《孟子·尽心上》。科:坑坎。章:花纹,引申为显著成就。意思是:流水这东西不把坑填满,是不会再向前流的;君子有志于洞悉圣人之道,没有一定的成就,是不能到达圣道的境地的。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古代的贤人,得志的时候,就为民造福,不得志的时候,就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德望彰显于世,窘迫贫穷时,就完善自身的修养。顺利亨通时,就为天下人多做好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我善于养护我正大刚直的气节。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自身弯曲不正的人,从来不能使人变得正直。说明正人必先正己,贼去教化贼是没有用的。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一个人必定是自甘侮辱,然后别人才侮辱他。说明自甘堕落的人才会被人看不起。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对人友好但别人对自己不领情,要反问自己仁爱做得如何;管治别人但管治得不好,要反问自己是否有智慧;对人礼让但别人不答理,要反问自己是否敬重别人。比喻多做自我批评。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万事万物、美德、真理都蕴涵在我的天性之中,自我反省一下,如果自己的德行符合这些真理,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了。尽力按(推己及人)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快捷的了。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博闻强记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后)返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比喻学习的一个过程。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数:技艺。意思是: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不过是小技艺;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好。比喻万事需尽心尽力才能学好。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亲:父母。后:背叛。意思是:没有人存有仁爱之心而抛弃他的父母和亲人的;没有人存有正义之心而背叛他的国君的。比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保证稳定的根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忍:狠。意思是:以同情他人的心理来施行同情他人的仁政,这样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说明仁政对于施政者的作用。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出自《孟子·离娄上》。三代:指夏禹、商汤、周武三个王朝。意思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主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他们有仁爱之心;他们的末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昏庸无道,没有仁爱之心。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出自《孟子·离娄上》。四海:指天下。四体:性命。意思是:天子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的天下;诸侯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的国家;官员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们的地位;普通人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是孟子盛赞伯夷、伊尹、孔子这三位历史人物时说的。意思是:(叫伯夷、伊尹、孔子)去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因此,可以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会去做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爱护百姓,保护百姓就能一统天下,做天下人的王,这是无人可以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