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落日(1900-1909)
10798800000015

第15章 1900年(14)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立宪法议》一文,把世界上的政体分为三种: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民主立宪政体。他认为君主专制使君民尖锐对立,民极苦而君臣亦极危;民主立宪制施政方略变易太多,选举总统竞争太烈,于国不利;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它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政体的弊病,还可以“永绝乱萌”。而立宪与专制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宪法。他认为,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变法第一件大事。他依据日本明治初元宣布立宪而20年之后才实施宪法的经验,认为中国至少也需要用10年或15年的时间预备立宪,并具体规划了立宪的步骤。《立宪法议》一文,论证了立宪政体代替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提出“预备立宪”的命题。这是一篇君主立宪思潮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国内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张謇也进行立宪宣传。1901年,他的《变法平议》一书问世。主张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参照君主立宪国家之做法,在和平状态下实行改革,他提出了设议政院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

为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新民丛报》发表《各国立宪史论》,介绍各国立宪历史,大造立宪舆论。上海出版《新学大丛书》,收集了有关宪法的书籍,包括宪法溯源、宪法通议、宪法论、各国宪法论略、日本宪法创始述、英国宪法沿革考、德意志宪法沿革考、普鲁士宪法沿革考、法兰西宪法沿革考等。不少留日学生刊物也大力宣传君主立宪。

这些立宪言论和行动,形成强大的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潮流,对清朝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后,清朝统治集团内出现君主立宪派。驻日使臣李盛铎、两广总督陶模、商务大臣盛宣怀、驻法公使孙宝琦等都上书清廷,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宝琦强烈要求效法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引起朝野轰动。他建议设立上下议院,以政务处为上议院,都察院为下议院。孙的言论代表了满族新贵和汉族官僚中开明派的立宪愿望,社会反响强烈,连慈禧太后也动心了。铁良、端方、载振、徐世昌等也纷纷主张立宪。

随后,云贵总督丁振铎、署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湖总督张之洞、署两江总督周馥、贵州巡抚林绍年等上书立宪,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派遣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吸取经验。朝野立宪呼声高涨。第二阶段,从1905年到1909年为君主立宪思潮的发展阶段。

1904年和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和俄国革命,给君主立宪思潮以巨大推动。日俄战争中,日本胜俄国,被认为是立宪国战胜专制国。给中国士大夫阶层以巨大的刺激和影响。一时间立宪呼声传遍全国,立宪救国的社会思潮汹涌澎湃。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在舆论宣传上,宣传立宪的刊物日益增加,除《新民丛报》外,1903年以前创刊的《中外日报》、《外交报》、《政艺通报》、《大公报》、《时敏报》、《羊城日报》、《广益丛报》、《政法学报》等报刊,在日俄战争前后都进行了立宪的宣传。创刊于日俄战争期间的《香港商报》、《东方杂志》、《扬子江》、《时报》、《京话日报》、《扬子江白话报》等刊物也都大力宣传立宪。革命党人办的刊物如《萃新报》、《东浙杂志》、《浙源汇报》等,也把改良政俗,改良教育,养成国民资格,实行君主立宪,看成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其次,清政府被迫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和立宪思潮猛烈冲击下,清政府为挽救自己的统治,做出顺应立宪思想潮流的姿态。1904年6月,清政府开放党禁,除康有为、梁启超外,戊戌党人全获赦免。1905年7月2日,袁世凯、周馥、张之洞联衔上奏,要求12年后实行立宪政体,并奏请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于是,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回国后,清廷于1906年9月1日宣布“以预备仿行宪政”。第三,立宪团体纷纷建立。预备立宪开始之后,为促使清政府早日立宪,扩大立宪派的力量,立宪派把精力放在组党结社上,各种立宪团体纷纷建立,如预备立宪公会、政闻社、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自治学社等。这些团体大都有自己的报刊,如宪政研究会有《宪政常识》月刊,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有《预备立宪公报》,在北京有《宪志日刊》,政闻社有《政论》月刊,吉林自治会有《公民报》,贵州自治学社有《自治学社杂志》等,大造立宪舆论。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所仿效的是日本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即实行日本式的“宪法钦定”和“大权政治”。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实现议会制君主立宪方案,为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第一,主张实行三权分立,要求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即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内阁,实行司法独立。第二,认为国会是“立法之府”和“政府之严师”,可以参与立法,还可以发表政见,监督政府。国会有监督政府行政及预算、决算、财政的权利。他们主张建立国会,政府机关由选举而成立,政府官吏的任免权,掌握在人民手中。第三,速开国会的动力在国民。因此,他们呼吁人民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为此,从1907年冬到1908年夏,他们又发动了国会请愿运动。

第三阶段,从1909年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为立宪思潮的高涨阶段。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3岁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由载沣摄政。1909年1月2日罢免了出卖维新事业的袁世凯。3月6日清廷发布上谕,重申要“实行预备立宪”。并举行各省谘议局议员的选举。

1909年3月后,各省陆续举行谘议局议员选举。

10月14日,除新疆外,各省谘议局第一届会议同时开幕。在立宪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大都当上了各省谘议局的议长、副议长。如张謇(江苏)、汤化龙(湖北)、吴景廉、袁金铠(奉天)、陈黻宸、沈钧儒(浙江)、谭延闿(湖南)、蒲殿俊、肖湘、罗纶(四川)、刘崇佑(福建)、丘逢甲(广东)、乐嘉藻、谭西庚(贵州)、庆山(吉林)等都是著名的立宪派领袖人物。立宪活动有了合法的活动场所,立宪思潮迅速高涨。除立宪派的舆论宣传活动继续发展外,立宪思潮高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1910年1月至10月,立宪派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群众性的国会请愿运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在中国宪政史上是空前的。为配合请愿活动,1910年5月徐佛苏写了《国会请愿同志意见书》,梁启超创办的《国风报》发表了《立宪九年筹备案恭跋》、《宪政浅说》、《中国国会制度私议》、《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论政府阻挠国会之非》等文章,全面阐述了立宪派关于立宪和国会问题的主张及速开国会、建立责任内阁的必要性。清廷为拖延召开国会,提出三个借口:一是资政院可代替国会;二是人民知识程度不足;三是预立宪各事尚未完全等。立宪派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给请愿运动以理论上的指导。

其次,全国性的立宪政党的成立。1910年11月5日,国会请愿同志议决组织政党。推举孙洪伊等4人为起草员,拟定党纲、党规。1911年5月中旬,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决定成立宪友会。6月4日,宪友会正式成立。宪友会以发展民权、完成宪政为目的,确定:尊重君主立宪政体,督促责任内阁等政纲,鲜明地表达了立宪派的政治主张。此外,辛亥俱乐部、政学会、帝国宪政实进会3个较小的立宪政党也相继成立。

正当立宪派为争取早开国会和建立责任内阁而奔走呼号,哀哀请愿的时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闻风响应,纷纷宣布独立。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将领联名通电,实行兵谏,要求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制。通电提出12条政纲,主要有:大清皇帝万世一系;立开国会,于本年之内召集;改定宪法由国会起草议决,以君主名义宣布,但君主不得否决之;宪法改正提案权专属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由皇帝敕任;国务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推任,但皇族永远不得充任内阁总理及国务大臣;关于增加人民负担及媾和等国际条约,由国会议决,以君主名义缔结等12条政纲,集中概括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政治要求,与清政府二元制君主立宪方案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当君主立宪思潮达到高潮时,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立宪思潮很快就被更加高涨的革命思想所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