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0783600000006

第6章

昼夜乐

柳永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这是一首回忆从前欢聚和别后相思的词。词从“忆”写起。“初相遇”是在“洞房”,这一点她“记得”很清楚。开头破空而来,绝无含蓄,把她思念最深的事和盘托出。这样写,是符合“此中人”的思想情绪的。“初相遇”之后“长相聚”,在她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情深意浓、痴情的她便认为事情只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了。“便只合”,话是说得斩钉截铁的。

正因为对于“初相遇”后“长相聚”,觉得理应如此,内心十分肯定,那么当“幽欢”顿成“离情”时,便不禁迸发出“何期”的强烈感情:哪里会想到仅仅是“小会”,仅仅是“幽欢”,陡然就一下子分开而为离别所苦呢!三、四句紧承一、二句,是对骤变的埋怨、伤情。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由于情痴。

前四句全是忆想,是过去的事情了。接着回到眼前的现实情景中来。现在是:春意阑珊,落花飞絮,一切都不堪回首了。这里的“春色暮”,非同一般,在遣词用字上,加重了分量。化乱絮狂,又是“满目”——遮天盖地,无处无之。本来已经离愁万种,何况现在又正是在这花谢春残的时候呢!而更怕的是,已经所余无几的“好风光”,又会尽随着人而去了呵!这四句担心着春光一去无踪,实际上潜藏有忆别人的影子。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春走了,明年会再来;花谢了,明年会再开;但“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的青春过去,却永远都不会再来了,“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自己生命中的“好风光”,不也正是由于他的“归去”而归去了么?

下片主要是抒情。“一场”,意即“满怀”,言其多。首句是说:满怀的寂寞向谁去诉说呢?用问句加重分量,而语气仍是肯定的。为什么会这样说?下句作了回答:“算前言、总轻负。”“前言”,指分别前讲的话。那时,他海誓山盟,表示永不变心;并说只是暂别,不久就会回来。可是现在怎样呢?他所有的应允、承诺,全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尽管对方如此负心,如此不守信义,可是她呢?“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如果要是早知道他走后,我这样难以割舍,当初我就不会让他走了。她自己悔、自己恨,一点儿也没有迁怒对方,而且把责任包揽下来。正是情痴的又一表现。

为什么对他这样钟情?词中作出回答——但仅及一点,而大半又“吞”了回去。这一点就是:“风流端正”。他风流潇洒,仪表不俗,这对她来说是摆脱不了、无可奈何的。可它又绝不是一切。除此以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他还有牵掣人心的地方。这真是让你不能不想,不能不爱;如果有恨,那也是恨自己不好。她的那种深入肌肤的感情,可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陈锐《衷碧斋词话》说:“屯田(柳永)词在小说中如《金瓶梅》”。这是说他写情“备足无余”。过于显露了。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是紧接上面更进一层的写法。如果一天之中不想他,也会因此而皱眉千回。这两句意思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相仿,但眉攒千回,其人的愁情更苦,凄凉情景,远过李词。

迎新春

柳永

懈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首词,写都城开封元宵盛况。一起以节令之变换,点出帝京新春和暖。接着写天气晴朗更使气候宜人。“庆嘉节,当三五”实写具体的佳节之欢。十五元宵,实际上是灯节,“列华灯”三句,铺写家家张灯结彩,而赏灯人之多,却是暗写,以“罗绮”、“香风”代替男女人群。“九陌”、“十里”极言其广。“十里”三句,再写灯的张挂在高高低低处,而配合着音乐演奏。箫代表管乐器,鼓代表板乐器,都是适合在热闹场合中吹打的。上片是极写元宵的气候、灯景、乐器,而人却只是在这环境中以衣锦飘香、若隐若现地浮动着,可谓虚中有实、似少实多,以某些特征而代表全人,而人又是“遍九陌”之多的。下片以“天”接“天”,从“喧天箫鼓”过渡到“渐天如水”,一“渐”字,拉开了时间的线索。时候不早了,“天如水”,天清而静。“素月当午”,月照正中。人自赏灯来,又转入各自寻觅所欢。“绝缨掷果无数”,用的是典故,但已非一人之艳遇,而是“无数”之多。“更阑”两句,写景极美,写事动人。“烛影花阴”,明明暗暗,朦朦胧胧,“少年人往往奇遇”,有多少风流韵事,然而乐而不淫,就此刹住。“太平”二句,推广开来,写当时承平气象。这里,我们可以从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范镇的话,说明这首词的史料价值。辞云:

“范蜀公尝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又黄裳在《书乐章集后》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桔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成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黼藻,岂可废耶!”(《演山集》卷三十五)从这些评述中,可以看出柳永以慢词描写都市风光、承平景象,是有特殊成就的。词的最后是对景“争忍独醒归去”,是乐而忘返了。这首词,以铺叙见长,气象渲染,浓淡适宜。写景则时疏时密,用典则结合时宜。人物都是在良辰美景中出现而又是活跃着的,呈现出太平景象。以此句做结更是含有欢乐常保的意义,后乐无穷。

迷仙引

柳永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葬华偷换,光阴虚度。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倍。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柳永这位风流俊迈的才子词人,在青年时代常和一些“狂朋怪侣”到汴京的歌楼妓院中朝欢暮宴,写下了许多广为流播的“淫冶之曲”。不过,这首争写妓女的《迷仙引》,我们却不能拿它当作“艳词”看。

这首词全部摹拟一个妙龄歌妓的口吻,道出她厌倦风尘、追求爱情的心理活动。作者似乎只是客观如实地写来,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备受凌辱的妓女渴望跳出火坑、获得自由的深切同情。主题是严肃的,感情是真挚的,语言也是洁净的。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这位妓女对卖笑生涯的厌倦和忧虑;下片写她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上片一开头,就以歌妓之口,说她刚才十六岁,就学妇人的样儿梳结起蓬松如云的环形发辔,开始学唱习舞,从事卖笑生涯了。笄,是古代用来束发的簪子,据《郑语》注:“女十五而笄。”所以称女子许嫁之年叫笄年或及笄。“绾”,指把头发盘绕起来打成结。这儿一个“才”字,一个“初”字,一个“便”字,前后相扣,连贯而下,把一个不幸落入风尘的少女万般无奈、陂度悲凉的心情和槛托出。平铺直叙,纯用白描,却自有弦外之音。

紧接前句,说她在酒席宴旁,对于那些公子哥儿的调笑戏弄,只好随遇而安,曲鼓逢迎。其中“随分”二字,透露出多少屈辱和辛酸,身不由己、不得不然呀!这就在觥筹交错的欢闹场面的背后,不着痕迹地浸染着人格倍遭污辱的点点血泪,意思较前更深入了一层。

然而,妓女也是人,也自有人的感情和尊严。她多想公子哥儿们能对她的委身相许报以一笑啊,哪怕是平平常常的一笑,那么她连千金也会不屑一顾的呀。“算”,料,想来;“慵觑”,即俗话说的“懒得一看”的意思。这儿用“一笑”与“千金”对比,十分强烈地刻画出她渴望尊重、珍视情意、追求知音的心理,同时也有力地反衬出那些公子王孙给予她的只是轻薄无情的玩弄。作者描摹她那渴望、失望而寂寞的心情是多么细致入微,而用笔又是何等简劲巧妙。

如果说正当青春妙龄尚且如此,一旦人老珠黄将何以堪。因此,她常常担心如花年华轻易地悄悄流逝而空度岁月,找不到理想的归宿。其中“葬华”一词,是指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华”通“花”。用木槿花来比喻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是很贴切的。这儿没有任何的雕饰,把她厌倦风尘、忧虑未来的满腔忧怨直截了当地倾吐出来,成为上片精彩的结笔。

上片是从以往的无情现实落笔铺写;下片则由未来的强烈愿望发挥开去。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既是下片的换头,又是振起全篇的警句。“君”是指这位妙龄歌妓难得一遇、有情有义而为之倾诉的对象(其中当有作者的影子),“花”当然是借喻这位正处青春全盛期的歌妓自己了。她犹如落水者抓住了一根稻草似地兴起了希望,说我既已承受了您的加恩看顾,请您就好好地给我做主啊。我们从这凄婉动人的苦求声中可以洞悉她那追求知音、渴望自由的心境。这是一个被蹂躏的女性发自内心深处的哀告和呼吁!它承上启下,拓开新意,成为全词思路发展的枢纽。

她盼望“君”不妨带她回家,到那海阔天窄的自由境地中去这是对“好与花为主”的直接生发,表达了她祈求能与“君”过着恩爱夫妻生活的迫切愿望。用“万里丹霄”来比喻摆脱了风尘生涯后那种海阔天空、自由美好的理想境界,该是多么形象、贴切;特别是“何妨”二字,又是何等地委婉凄绝,它既吻合尊重对方的商量口气,又隐含了对于“君”打破携妓而归的种种世俗之见的希冀和渴望。《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耆卿为世訾警(诋毁)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旨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事实正是这样。

在这样倾诉真情之后,接以“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来收束全词,就水到渠成了。它一方面表达了割断风尘、忠于爱情的决绝之志,一方面流露了祈求谅解、助脱苦海之情。语气斩截而情深意长,在结构上又呼应了上片。其中尽管也用了“烟花”(代指妓女生涯)、“朝云暮雨”(喻指男女交欢,用宋玉《高唐赋》所叙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临去时说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事),却毫无浮艳色情的味儿,倒是起了深化主题、首尾相连的作用,使全词成为完璧。

此词巧取角度,纯以歌妓之口出之,读来情真意切,诚挚感人。语言全用白描,干净利落,通俗流畅,并无绮罗香泽之态。王国维曾指出《古诗十九首》之二、之四有淫鄙之尤的诗句,“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人间词话》)柳永的词亦当作如是观,特别是这首《迷仙引》,当为柳词上乘之作。

采莲令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这首词和他的《雨霖铃》堪称写别离词的双璧,各有特色。《雨霖铃》以景起,以情结,抒情则一泻千里,而寓有哲理。《采莲令》则以景起以景结,景中,含情,余韵无穷。

词一起点月落天明景色,淡云祚霜满地,早晨本是美景,而以“西征客、此时情苦”,则无心赏此良辰。一句景,一句情,配合得极为巧妙。“翠娥”二句写送行者的情态,“执手”、“送临歧”、“开朱户”,这几个动作,次序应该是开门、送行、执手,这里迫促写来,强调执手之不忍分离,就不顾动作的先后了,乱得动人,听来有声,“轧轧”就是叹息。“千娇面”三句,又是倒叙见其精彩。“断肠争忍回顾”,“断肠”,沉痛之至,“争忍回顾”,不忍回顾,实际上是回顾了,看到那“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一刹那成永恒,也是一顾难忘,回首断肠。写透写尽两情的依依惜别。换头,“一叶”三句又是写景写情。写别后舟行之行,实则远离了人,于是厌嫌那“急桨凌波去”,更讨厌“贪行色”,只图完成行程,哪知人的心思,这是一层。“万般”句,再写别后心中之恨,只能饮恨吞声,知音已别,谁与为言。这是第二层。“更回首”三句,和上片末句同一机杼,不过只是一泻下来。“重城不见”,写城实是写人,城不见,人更不见。然而末两句,则又宥开撒出,但见江天大景辽阔,烟树几点迷离。以景结,无限之景寓无限之情,这是第三层。总之,是一层深一层,一层透一层,一层大一层。多层次地铺写离情别绪。全词又是以别后之一顾、再顾铺开来写,上片写别来犹见人之多情,下片则写别后不见人而只见江天烟树。见与不见,总是伤心。明知见是伤心,不见也是伤心,然而却不能不一顾再顾,充分地表现出留恋之深。柳永功名蹭蹬,赖有红袖知音。当兹别离,实有高山流水之思,其词之沉痛处,当不仅是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