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10783100000003

第3章 教育的责任(2)

去年9月份,我刚刚接手一个初一班级,为了使这个班级成为严明守纪、好学上进的集体,从日常纪律到生活起居,从助人为乐到学习态度,我细致地一一制定了规章制度,张贴在教室里,把班委们分工,负责相关细则的考查评比。我自鸣得意,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班委们络绎不绝地诉苦来了。纪律委员说,违反细则的同学太多了,不断有人来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告状”,她已经应接不暇了;生活委员说,许多同学故意把纸屑扔在别人身边然后再来“揭发”;班长说,有的同学竟然时常将一毛钱上缴作为拾金不昧的表现而要求加分。我火冒三丈,把恶作剧的学生一一唤来,狠狠批评了一顿。情况稍微有些好转,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宿舍之间因为得分不同产生了矛盾,更有甚者,一些女生连学习的心思都没有,成天把死盯相邻宿舍作为“主业”,看人家有没有该扣分的地方没扣。我这才猛然醒悟,我错了,看起来我把规章制度制定得十分严密,实际上是把问题复杂化了。正当我苦苦思索的时候,几个班委找到我,说用这样的方法来管理班级不好,不但同学们之间不能友好共处,而且许多同学对我指手画脚。

我问:“那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班长说:“我们已经考虑好了,将目前的这些规章制度完全取消是不太妥当的,同学们会更加肆无忌惮,为了便于操作不如把它们进行粗放,不必苛求细节;另外,还可以变惩罚为激励,这样同学们不就可以把心思集中在好人好事和学习上了吗?”在第二天班会课上,我和全班同学一起修改规章制度,将原来的20多条细则粗化成8条,并改所有的惩罚措施为奖励措施。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通过了新的规章制度。从此,班上的学风班风立行逆转,每次宿舍教室卫生评比,我班都是全校第一;每次考试,我班都是年级第一。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走向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尤其如此。一方受到压抑,他们总要在他处寻找发泄的机会。你如果过分束缚了他们的个性,那么他们总要千方百计地把这股激情和活力释放掉,否则就会走向极端。我们班主任老师就得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发泄”机会。要慢慢引导他们把精力、激情释放到正当的地方,对待孩子不要急功近利。正如手里的一把沙一样,如果你想死死抓住,它们反而会从指间溜走;倒不如张开手掌,有风的时候,轻拢手指就可以留住它们了。

我慢慢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深深感悟到这比一直死死揪住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要高明得多。当然,对于一些普遍存在或出格的问题,班主任老师还是得及时、妥当地处理,否则,整个班级就会成为混乱无序的“一把散沙”了。这中间的关键是把握好尺度,否则会过犹不及。

五、让美丽的绰号相伴成长

王海军

有93名学生的班级堪称是一个“庞然大物”。可新学期伊始,我就接手了一个“庞然大物”,并担任它的班主任。一进四年级一班教室,面对密密麻麻的学生,我真有些发怵,这么多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真成了一个难题!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我们之间的陌生感就无法很快消除,就会影响我的班主任工作,影响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怎么办呢?我苦苦思索着。

上课伊始,我刚提出一个问题,便呼啦举起几十只小手。由于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只好用手指向某名学生:“请你说说……”结果。不是一下子站起来两三个人,就是我指向位置的前后左右的学生左顾右盼,不知我所指为谁。这确实有些麻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思忖了一会儿,心生一计:用简洁的词语给每位同学一个美丽的绰号,以抓住他们的典型特征、优点特长。

当天恰好有节班会课,于是我郑重宣布:“同学们!我送给每人一个美丽的绰号,大家喜欢吗?”此语一出,哗然一片。

“什么,老师居然要给我们起绰号?太新鲜了!”我接着说:“请每位同学用最简练的语言做一番自我介绍,把自己的基本情况及闪光点都说出来。”起绰号本来是学生的拿手好戏,现在却换成老师给他们取“绰号”,真是第一次遇到。霎时,班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探索起自己的特征和优点来。

一个活泼机灵的小姑娘第一个站起来,她大方地说:“我是我们班的文娱委员,我爱好唱歌,我的嗓子很甜。”“那你就叫‘百灵鸟’吧……”我爽快地给了她一个“封号”,她心满意足地坐下了。接着一名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自豪地说:“每次的黑板报都离不开我,因为我喜欢书法和绘画。”“那你就叫‘画家’吧。”这个学生也“沾沾自喜”地坐了下去。话音未落,班上个头最大的男生站起来,谦虚地说:“我别无他长,就是‘海拔’比较高。”“那就叫你‘小姚明’吧……”

如此,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让我给他们起绰号。要么根据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我要么根据他们的外貌特征,给他们每人取了一个美丽动听的绰号:爱讲故事的叫“故事大王”;跑得快的叫“小刘翔”;写作文棒的叫“小作家”;扎着漂亮头花的叫“小蝴蝶”;一笑便露出两只可爱酒窝的女孩叫“小酒窝”。

一位相貌平平的学生,略带羞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了半天,我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同桌热心地说:“老师,他爱讲笑话,经常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于是我说:“那好,你就叫‘小笑星’吧。”“‘小胖子’”“‘老肥’”,一个胖乎乎的男生,未等他自己介绍,同学们已叫出他的绰号。我却根据他力气大的特点,给他取名叫“大力士”,他美滋滋地坐下了……一个个带着鼓励、赞美的绰号,让每个学生都感到颇有成就,心情愉悦。

两个多月过去了,班上学生的名字我几乎都能叫出来了。慢慢地,我便不再用绰号称呼他们了。但学生们却依然对那些绰号“情有独钟”,一不留神,就会叫出来。一次,有名学生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特别喜欢你,她说你称她为‘小管家’,现在,她不但更热心班上的事,回家后也变得手勤脚快了。”这位家长的话给了我很大触动。是呀,我一扫绰号那批评、嘲讽的意味,而赋予它们深刻的内涵。它们不但包含老师对学生的赏识与肯定,而且渗透着老师那绵绵的喜爱之情。它们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从中获得了自信和激励,从中得到了尊重和肯定。这一个个美丽的绰号,架起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七彩的桥梁。

六、不该丢的两样东西

赵庆海

我小心地兜着一大堆小纸包,把它们一个个放在讲台上。学生们既好奇又疑惑地盯着讲桌,教室里静悄悄的。“听其他老师说,最近我班总是丢东西。看看你们每个人丢了什么东西没有。”我还未说完,学生们已“窸窸窣窣”地开始检查自己的物品。

待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我问道:“有人丢东西了吗?”学生们有的小声说“没有”,有的摇头。

“你们发现没有,你们每个人都丢了两样东西。”学生面面相觑。

我指着讲台上的小纸包问:“你们知道这里面包的是什么吗?”

学生们一齐摇头说:“不知道。”“你们丢的东西就在里面,而且每个人丢的都是相同的东西。老师就是‘小偷’。老师在这些小纸包上写了你们的名字。被念到名字的同学请上来领取,领到以后先不要打开,待会儿大家一看便知。”

然后我把小纸包一一发给学生。迷惑不解的表情出奇一致地显现在每一位学生的脸上。

“同学们,现在可以一起打开看看了。”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拆开纸包。

学生们全都不以为然地笑了,正如我预料的那样。因为那些纸包里包的都是我从他们课桌里收集来的垃圾:果皮、瓜子皮、各类小吃的包装袋、果核以及画着搞笑恶作剧的废纸等等——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愉快地接受我的教育,改变不良卫生习惯,经过仔细思量,我便来了这么一招。

水到渠成后,围绕“我们丢了什么”和“垃圾被盗的感受”两个主题,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们踊跃发言。

“我知道了,一样是真正的垃圾,另一样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我们丢的两样东西。”

“多走两步就会使自己离完美更近两步,我发现自己很懒,为什么不能多走两步路呢?”

“我明白了,在生活、学习中细节决定成败。”学生们的发言令我万分欣喜,这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最后,我说:“老师没什么可补充和总结的了。该想到的,也都已经想到了。该说的,你们都已经说了;但老师还想替这些垃圾‘朋友’们说句话,不要让它们浪迹天涯。请把这些‘朋友’送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因为是它们让我们又变得更成熟了一些。”寓教于情,寓教于景,是我们作为班主任的一种伟大的智慧。它的伟大在于,能将学生的思想净化和提高于无形之中。因它能真实地拨动学生的美好心灵,因而会令他们铭记一生,享用一生!

七、“温柔”,但切莫过

李梅

“温柔”是女人的天性,而“温柔”的女班主任也成为如今校园的“半壁江山”。“温柔”的形象,淑女的风姿毫无疑问地成为许多年轻教师的追求。然而,由于我的稚嫩,三年前,“温柔”可整惨了我这位上任伊始的女班主任。

初当班主任的我,也孩子气十足,因而毫不费力就可以和学生结成“朋友”。于是,就出现在了我所带的第一个班级04级(4)班学生和我关系太过亲近的问题,我过多的“温柔”让师生关系亲近活泼有余,敬重严肃不足。从8月中旬高一新生军训到9月10日教师节,短短20多天,学生们对我就表现出溢于言表的喜爱。教师节那天他们约我出去玩,到了路上我才知道他们订了酒店,买了蛋糕、鲜花和气球,还摆了酒菜。我虽然想到了不能让孩子们破费,可是“温柔”的我,不想让孩子们扫兴,我让出了班主任掌控局势的权力。最后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他们还是每人喝了一杯啤酒。各项活动进行完毕,回到家我给每个学生的家里打了电话确认他们安全到家,才长舒一口气。这样学生们却更加认定我就是一个“可爱的姐姐”。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每当我用纪律要求他们时,他们执行起来总是大打折扣。

更为严重的是,我过多的“温柔”不仅不利于班级的严格管理,还让学生开始对我的能力提出怀疑。期中考试后我想调整学生座次,立刻就有很多认为可“通融”的学生跑来找我。这个说想要挨着谁,那个说绝对不要挨着谁……我口干舌燥地跟许多个学生“温柔”谈话,还是有学生对新的座次不满意,可谓众口难调。于是班里立刻有了这样的说法:“李老师的能力有问题,调个位都调不好,看谁还听她的?”学生对我能力的怀疑,毫无疑问地会影响此后我班级管理的效果。

我很受打击,这种充分照顾学生情绪和感受的“温柔”,却使自己陷入被动。几次类似事件之后,不断袭来的不被学生理解的痛苦,越来越多的班级管理的漏洞,挫败感接踵而至,这该死的“温柔”把我带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我认为自己把心掏给学生,学生也一定会将心比心,于是发现学生开始对自己不满时,我更加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苦心。然而,我忘了,还不为成熟个体的学生会因为自己某一点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情绪化地处事。当时,我的判断被他们稚嫩的评价完全左右了,恶性循环使我不得不红脸变白脸:我开始板起脸进教室,在早自习严肃地训话,用严厉的批评代替与学生的促膝长谈……然而习惯了把我当姐姐的学生们更加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后果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温柔”失度,缺乏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的相处技巧和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卷入漩涡时无心也无暇去寻找适当的方法。这样“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能不跌入深渊吗?

但庆幸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接管了那个班,让我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失败的经历让我现在还心有余悸。

现在,我第二次带的班已去实习了。回想我第二次顺利带班的经历应归功于被我改进了的“温柔”。

现在我认识到,班级建设初期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班级制度。重新带班的我从军训时就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不要因为排队打水浪费短暂的休息时间,我仍会有给训练中的孩子们每个人的水壶注满水的“温柔”;但是我更会有盯紧每个训练不认真的学生,给予他们跑圈或俯卧撑等不同内容惩罚的严厉。开学后,我不断以相应的量化管理对出勤、作业、课堂纪律等各个方面强调纪律要求,还主动从各个科任老师那里了解学生的课堂情况,为警示其他学生,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毫不留情地批评。当然,我也没忘了把自己年轻的资本再利用一下,我用手机短信或QQ 跟挨过批评的学生沟通、交流,对承受“打击”者施之以“温柔”。渐渐地,班级事务进入正轨。我领悟到,既强化班级制度管理,又不忘给学生心灵关怀;既推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又关注不同个体的反应,这对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实习和高考之后的教师节,学生回学校来看我,他们说:“老师,一开始你那么严,我们简直有点怕你,后来才发现你关心我们,对我们挺好的,严格也是为我们好,所以我们才听你的。”有了学生这样的评价,四年前的阴影终于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