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0783000000007

第7章 班级的组织建设(2)

竞争上岗,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当选者可以全心投入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比如,班干部的产生打破原有惯例,采用月月竞选制。在竞争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培养竞争意识,激发竞争愿望。竞争意识是形成竞争品质的前提。增强大家参与竞争的想法。老师要以当家做主的理念引导他们,让大家知道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完善。而且,只要努力,就有竞争的机会,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促进班级团结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多姿多彩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品质、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进取奋斗精神。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展文娱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安排值日生工作、建立学生自主进行班级情况汇报制度等。大家可以在活动中尽自己所能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也为班级争取荣誉,但要互助互利,集体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心情愉快,对班级充满自豪,责任。

多样的班组织,可以让班级的各项水平不断上升。

班干部的选拔培养

班干部的管理对凝聚班级的向心力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因此班干部队伍的能力与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不仅能使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更加顺畅,而且能实现长效的、自主的班级管理,使其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循环。

在活动中发现班干部

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组织领导才能。就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可塑性。

这需要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去培养和挖掘。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班会、演讲比赛等方式,从中发现能力突出的学生,作为班干部的后备人选。

班主任在挑选、发现学生潜力的过程中就如同是伯乐,学生是千里马。班主任的挑选挖掘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还能使班级工作充满情趣,起到良好的教育启发效果。此外,还能在各项活动中发现有热心于集体事务,团结同学等优点的优秀学生。

民主选举班干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刘惠珍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成为班干部后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以及自信心等良好品质。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应对挫折。班主任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具体确定班干部的选拔方式,给予更多人锻炼的机会。目前通行的选拔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1.民主选举班级刚成立时,班主任即可根据学生情况建立学生档案,指定临时班干部,经过几周的交流与观察之后,再启动正式选举。这样做可以使干部选拔具有广大的民意支持,更有说服力。

2.“组阁”方式通过全班同学的投票,选举产生班委会成员,其中团支部书记3名,由他们组成讨论后,经班主任批准产生其他班干部人选。所有班干部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管理监督其他班干部。

3.竞争上岗首先由候选干部自愿登台发表“竞选演说”,然后接受学校领导和老师及同学提问,回答完毕后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规定人数,最后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确定其承担的职务。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细分班上的工作,从而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担任班干部,激发大家竞选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做到人人有责任,有机会为班集体尽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

权力下放,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虽然经过严格程序选举产生,但选出后还要精心培养才能使其成“才”。班干部的培养对班委会的建设来说是必要的环节。班干部一经产生,班主任就应该对其给予严格要求、细心指导。不但要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早日担当班级重任。

一个合格的班干部的成长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1)培养期。开始时,班干部大都工作经验不足,班主任需要与班干部分析情况,共同明确分工职责。(2)领着走。即当学生干部具备一定管理组织能力后,班主任可半退出,让学生自己安排,老师只在一边当参谋。(3)放手走。班干部在班主任的培养下经过实践,他们的能力足以胜任班干部工作后,就逐渐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如组织演讲、球赛等。但班主任也不是撒手不管,也还需要适当参与班干部组织的活动,以帮助他们管理组织能力有更大的提高。班干部任期结束后,班主任需公开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班干部,作为激发班干部工作动力的手段。

即使再优秀的班干部也要予以监督,否则也会犯错误的。班干部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即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压力,也便于逐步形成民主作风监督制。至于具体的民主监督方式可以有许多种,如“民主意见箱”或让学生给班主任写信,电子邮件等。任期届满,可组织班干部面向全班同学述职,接受大家的公开评议。

班集体非正式群体教育

在学生的班级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许多学生喜欢扎堆,搞小团体。他们放学,做作业,生日……都爱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容易形成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影响着班级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必须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并深入研究,使其能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曼的研究显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可以影响教学效果,既有好的影响,又有坏的影响。

当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相吻合时,它的影响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如果非正式群体干扰、阻碍甚至破坏了学校教育效果,它就表现出消极性和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群体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升华品德,提高交际能力,培养实战能力,发展个性。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着手。

用心观察,鼓励成长

因相同的理想、志向、爱好而走到一起的优秀学生形成一小团体是有积极作用的。老师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如成立篮球队、排球队、摄影组、宣传组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只要他们取得了成绩,就马上公开表扬,在班级、年级里面宣传,把它制成榜单。利用这种方式去教育比说教更有效,例如某校某班出现了足球队、田径队等学生自发组织之后,班主任可以出来为他们制订活动章程和行为守则,提出学生喜爱的口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期末他们班被教委授予“体育特色班”称号。

关爱中转化

《学习的革命》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能学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心理学研究也显示表扬与奖赏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很多。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我们在关注好学生形成的团体的同时,也要关注负面学生形成的团体,并且巧妙的利用他的优点,从而改变他的认识,最终成为骨干力量。对于那些与学校老师有强烈抵触的学生,要找出他们的优点加以利用,让他们从心里接受而最终转变。

班主任一方面要找到学生们的优点,还要把他们推上展示的舞台。让他得到众人的肯定而获得成就感。每个学生都希望被老师肯定,学生认可,因此,老师就要去发现他们,帮助他们。

正确对待“龙头”,巧妙利用

“龙头”作为小团体里的核心人物,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是其他成员无法替代的。如果把这部分人善加教育和利用一定是非常有成就的。老师要善加利用小团体内的核心人物。关心爱护他们,对他们委以重托,最终达到教育目的。有的核心人物可根据其特长安排参加正式群体,与之相融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交由这些小团体核心成员去完成,充分利用他们在特定群体中的影响力。这样才能使班级稳定健康发展。

学校与家长紧密协作

教育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一开始关注某个小团体,班主任与同学就要真正关爱他们,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当然,整个转化工作肯定不是那么顺利的,每一个小团体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的现象,对此,班主任一定要充满耐心,不要灰心,否则就前功尽弃。

小团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班主任要与社会、家庭紧密联系,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对小团体实施全方位的监控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团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