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0783000000002

第2章 班级的含义与作用(1)

概论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当、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教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整个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班级授课制就是班级活动的一种体现。这种从个别教学到班级教学的教育组织形式,不仅改善了原本分散的教学形式,而且使学校教育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班集体不只是许多个体的简单组合,而且是作为一种教育影响因素而存在。也就是说,班集体的发展水平及集体的心理气氛不仅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情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及行为态度。

它是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的保证。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班级组织不同于其他的组织,它不是由成员自发组成,而是由学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教育教学与管理职能的正式群体。

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建立产生了班级,班级的出现产生了对班级管理者的需要。没有班级就没有班主任。班主任这一教育角色在制度上的出现是与班级授课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经由夸美纽所的论证而逐渐成为近现代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既然教学中的师生双方不再像古代教学中那样一对一地进行,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个别的或少数的学生。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及工作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活动及其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于是,一个以班级为工作对象的新的教育角色应运而生。

班集体,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目标,是有一定机构和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学生共同体。班集体作为具有有机整体的行为与特征的团体,决不是班级个体学生的总和,而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集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风气、学生面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班集体的运行状态。班集体作为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沉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班集体作为一个以教育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它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班集体作为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具有在集体建设中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班集体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形成一个良好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的精心教育和培养。那么,班集体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其发展过程又会出现怎样的形态?怎样才能实现构建班集体的愿望呢?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关于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可以借鉴。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由组织构成的,组织是由群体构成的,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群体、组织,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整体。实践表明,班级组织也是一个由若干个体组合起来的群体,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非偶然的、非机械的组织行为指导下完成的。

建设班集体是为了创设一个优化的社会环境,让每个学生通过班集体建立更高层次的人际关系,通过学生群体去影响每个个体,拓展主流教育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关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倾其一生教育实践总结出“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这一著名的教育原则,被视为学校、班级建设的指导性理论,对班主任培养班集体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班主任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班级形成不等于班集体形成。班级只是一个临时组合的群体,它只是形式上的组合,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关系。只有使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这个班级才是一个能够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团体。而它的形成,是要依赖班主任的努力的。

集体主义教育: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要形成优良的班集体,必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学会自觉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为集体做贡献。班集体要把集体主义精神贯彻始终,集体主义精神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

集体主义是处理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需要灌输,但不能仅靠灌输,更不能靠说教。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组织集体活动。因此,班主任要密切关注班级的集体活动,这样集体向心力会及早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来源于班主任坚持不懈的思想工作。重视思想工作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建好班级的法宝。班主任除了要求班级在学校集体活动中树立形象外,还需经常对学生进行“以班为家,荣辱与共”

的教育。以此来增强班主任的向心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科学管理:班集体形成的关键

班集体的形成一靠教育,二靠管理。科学管理既有约束的含义,更有调动的含意,主要侧重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对班集体能否顺利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人曾在勒温指导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设计了两种社会心理气氛,让10岁儿童分别参加不同气氛的俱乐部。一个俱乐部的领导者以独断独行的专制型方式进行领导,另一个俱乐部的领导者以民主型方式进行领导。实验结果证明,民主型的管理方式优于专制型的管理方式。

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即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每名学生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班主任较多地以非角色的身份出现,师生亲密无间。民主型的管理还贯穿着相信学生的原则,不论是什么事,班主任都不能越俎代庖,而要根据班集体形成的不同阶段,青少年身心的不同发展水平,逐步采取“扶着走,半放手”到“放开手”的方式,自己则从演员角色变成导演角色。总之,既要有效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活动:班集体形成的路径

集体主义思想、正确的集体舆论、优良的班级风气不是自发产生的,班集体不是在静态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学生接受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班集体形成、巩固的主要阵地,是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

1.通过开展活动强化集体主义教育一个班集体能够把几十个互不熟识、个性各异的学生个体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产生如此强大的合力,靠的是什么呢?其重要的载体是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把个体思想情感和目标凝聚为集体的思想情感和目标,从而支撑起班集体这座大厦。集体主义精神并不是固有的,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这样就需要在集体活动中有效地开展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培养集体荣誉感。要让每位学生都懂得集体的含义,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认清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自觉地关心、爱护集体,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最终把个体目标转化为集体目标。但这些都离不开班集体活动的催化。

2.通过开展活动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

正确的舆论对每个班级成员的行为起着巨大的鼓舞、激励、约束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班级集的巨大力量。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远远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显著得多。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犯了错误,不怕老师的严厉批评,却怕同学的指指点点。这说明学生十分看重其他同学的评价。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占了优越,就可以战胜不健康的舆论,打击歪风邪气。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坚持集体舆论导向,班主任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给班主任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难以形成集体。因此,一个健全的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同理,这一切也离不开班集的集体活动。

3.通过开展活动培养班集体的良好风气班主任在抓好集体舆论导向的同时,也要重视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整个班级的风气,它是班级大多数学生的言论、行动和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班风要靠集体舆论来支持。一个班集体的舆论持久地发挥作用,就形成一种风气,即班风。班主任对班风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优良的作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集体教育力量,而这一切也离不开班级的集体活动。

由此可见,班主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班集体是否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建设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生与班集体

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接受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认知,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信念。注重生命发展的教育就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德、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肩负起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通晓过去,预测未来的人的责任。这样的教育赋予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赋予其人文观,让他认识过去,了解历史,体验人生的价值所在;赋予其道德观,让他学习伦理道德,并努力践行之;更要赋予其知识观,让他掌握人类有用的知识,促进全面发展。学会思考,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教育也应该教会学生辩证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总之,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是一架只会学习或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着广泛需求、需要全方面发展的人。

班主任要克服只重知识学习、忽略全面发展的狭隘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人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学校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环境、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以及正确对待自己。要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班主任就要正确对待分数和名次。而在有些学校,分数被看作是学校的“源头活水”,认为有高的分数就有好的生源,有好的生源才有优质的教育,把高分等同于优质的教育。甚至把“生源”和“财源”挂起钩来。按分数排名次,难免分划出优劣高低,“奖勤罚懒”,因此会出现“比学赶超”的喜人局面。于是,排列出单科名次、总分名次、班级名次、年级名次等等。在这样的学校,领导一般认“分”不认人,以名次实施奖励和惩罚,教师的“命运”也会因此而浮沉。

要拿高分、争取好名次就要有时间保证,因为时间就是分数、就是名次。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作业过多,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生活和学习就只有厌烦、疲倦和恐惧。因此,班主任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能用牺牲学生的幸福来换取班级的分数和名次。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自由,来展示他们活泼的天性,释放青春的热情,矫正不良习惯;让学生拥有一股饱满的热情,一份充沛的精力和一种进取的心态;进而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要树立“精神关怀”的班集体教育理念

班集体是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的准社会组织,是学生个性、品德发展和培养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家园。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领导者,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文化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班主任教育劳动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教育劳动的主旨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精神关怀者”很贴切地形容了班主任的劳动性质。“精神关怀”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人性化的一种体现。即: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要关怀、爱护学生,用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所以说,“教育关怀者”是对班主任教育活动的一个诠释。

“精神关怀”是班主任的主要使命。班主任要全面地关心、爱护学生,但以精神关怀为核心。每位教师都有义务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其中班主任起主导作用。从制度规定的班主任的职责上来说,班主任要给学生更多的精神关怀。班主任应该切实地去关怀、指导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永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