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0782900000008

第8章 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要求漫谈(3)

五、尊重家长相互配合

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它们在学生的品德形成、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无法离开家庭教育,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教师与学生家长应该互相合作,协调一致,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家长要尊重,并把其作为应该具备的道德行为。

与家长主动联系,取得支持与配合

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紧密配合。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两个不同的两个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家长对子女最为熟悉和了解,不仅清楚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而且清楚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因此,家长就可以根据子女的特点和表现,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二是具有较大的权威性。父母是对子女具有权威的。在子女心目中,父母是最关心、爱护自己的,因而对父母的话就比较容易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权威还建立在依赖关系上。青少年学生处于学习阶段,经济上和生活上都依靠父母,这也多少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权威性。由于家庭权威带有伦理关系及依赖关系,所以这种权威既有号召力,也具有感染力。所以,为了对学生教育好,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主动联系,以取得其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对学生施教,使其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长作为孩子的长辈,为子女设计美好的蓝图,盼望其长大有出息、有前途。教师与家长尽管所处的地位和所充当的角色各有差别,对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和要求各有差别,但都是为了使学生长大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在教育目标基本一致的前提上,教师与学生家长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可以相互交换想法和意见,以克服双方对学生不一致的要求,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

教师应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通信、写评语等方式,保持与学生家庭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家访。家访的目的是更深地了解学生,以期更加有的放矢地施予教育。家访时注意要既不“报喜不报忧”,也不“报忧不报喜”,要全面准确地分析学生的情况,既要使其对教育子女有信心,又要使家长懂得教育好子女的艰苦性,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

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家长。教师对家长不能采取命令式的态度,而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其进行沟通。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实事求是地分析,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注意对学生的批评,要慎重、中肯,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

教师对学生家长应该尊重,不说侮辱家长人格的话,更不能做侮辱家长人格的事。教育或批评学生时,要用尊重家长的文明语言。

教师的师德要求教师意识到自己直接对学生、间接对家长应该尽的教育上的道德责任,要求教师必须与学生家长主动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与配合,而不是仅仅在有偶发事件时才去找家长,只有这样,才能与家长齐心协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

学生家长由于生活经历、职业、知识水平等各不相同,而且一些学生家长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本教育和训练,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科学性。现在,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苦心劝说的说教型;不听就打的棍棒型;轻易训斥的约束型;言听计从的溺爱型;言传身教的民主型;知晓底蕴的鼓励型;物质刺激的诱惑型;得过且过的哄骗型。其中除民主型、鼓励型外,其他的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使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种。如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要求,使其明确教育的目的和原则;向学生家长推荐有关教育科学的书刊、杂志等,使其逐渐提高理论和知识水平;组织“家长委员会”,让学生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艺术;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安排一些专题辅导,帮助家长掌握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教师与学生家长如果能取得一致,那么,双方将是友好的关系;如果在想法和做法上双方有出入,矛盾就会产生。这些矛盾的产生有着这样的一些原因:对教育过程复杂性的理解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双方都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孩子和学生;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产生的矛盾,双方相互抱怨;因为教育修养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双方都对对方不满;因为对教育的评价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双方相互推卸责任。出现矛盾并不要紧,关键是教师要予以正视,认真仔细分析矛盾,积极主动解决矛盾。教师在这方面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家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教师尊重学生家长,也会赢得学生家长的尊重。学生家长知晓一些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对教师的工作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改进,提高教育的水平。

六、文明语言端庄仪表

对教师语言的要求

语言是人们最普通的交际工具,也是最常用的表达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运用语言来表达的事物,表述思想感情。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语言仍然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无疑是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而其主要的载体则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素养的优劣、表达能力的强弱,对其教育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把加强语言修养,锻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艺术作为自觉的不懈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以下的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语言要规范。教师语言规范反映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教师的语言与普通话的要求必须符合。为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读期间普通话必须达标,毕业做教师后应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其次是教师授课应该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在一定学科范围内是共同用语,运用它教学有利于交流。不然非但语言不严密,还有可能出现误解和错误。当然,对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的关系有时也需要处理好。

第二,语言要精练。教师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繁杂的知识结构中,总结出其主干部分,理解记住关键性的内容,并突破难点。要防止那种啰啰嗦嗦、颠三倒四、拖泥带水、废话连篇的现象,要克服“这个”、“那个”、“是不是”、“啊”、“嗯”等口头禅不断的习惯。不然,学生会听之乏味,提不起兴趣,激不起灵感,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语言要准确。教师要确切清楚地作用语言,不含混,能准确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传达思想感情。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互相矛盾。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言语应该有客观依据,不能凭空想象,信口开河,甚至张冠李戴。不然,非但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还可能误人子弟。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对自己的语言提出准确性的要求,这也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语言要生动。一方面使语言具有美感,抑扬顿挫,富于音韵美和节奏感,使人听起来舒服,能引人思考,给人以启迪,这样能增强注意力,减少其的疲劳感,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听课状态。另一方面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涩的道理形象化。教师应该借助于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形象的事例说明讲解,达到让人如临其境的语境,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他们顺利地掌握知识。语言要做到生动,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词汇。

第五,语言要纯洁。教师育人的职责,要求他们的语言文明纯洁,绝对不可粗鲁污秽。教师要在文明的语言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禁忌所有低级、庸俗、下流的污言秽语,让自己的语言保持纯洁性。在教育学生时,教师不能用刻薄蛮横的话语对其进行讽刺挖苦、训斥奚落,不然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形象,给学生的心灵也带来污痕和创伤,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还切忌讲假话、大话和空语。

对教师仪表的要求

最直接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的是教师的仪表,其对学生有着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良好的仪表,能让学生获得认同和敬重;不妥的仪表,会让学生引起反感,使师生间应有的亲和力遭到破坏,从而给教育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教师的仪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要求。

第一,教师的仪容。在社会交流中,仪容表现一个人的文化档次和意识修养。对教师来说,一是要注重视觉形象塑造。教师在学生面前出现时应该整洁大方、精神饱满、神采焕发、成熟向上,而不能精神萎顿、愁眉苦脸。男教师不要留长发,蓄胡须;女教师不要留过长的指甲,涂过厚的脂粉。蓬头垢面、浓妆艳抹、发式离奇,与教师的职业都不相称。二是要注意味觉形象塑造。如果一个教师带着满口的酒味、烟味、葱味、蒜味等走进课堂,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对正常的教学交流产生影响。

第二,教师的衣着。教师的穿着打扮必须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道德要求和审美标准。首先应该整洁得体,大方朴实。衣、裤、裙、鞋、帽、领带、围巾等要搭配合理、色彩和谐、整体协调,不能衣冠不整,边幅不修。

其次要素雅美观,不要古怪奇特、花哨艳丽。作为知识和教养的化身,教师若是穿上过分新奇艳丽的服装,就显得“喧宾夺主”,使学生忘掉教师丰实聪慧的内在素质。作为教师不能因过分花哨华丽的服装而失去朴素美的本质。若是那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由被模仿崇敬的智慧的化身马上降低为时装店里的石膏模特儿。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其所传授的知识转移到对教师衣着的品头论足上,使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教师不宜赶时髦,穿奇异服装。教师的衣着款式应该美观大方,颜色应该尽量素静雅致。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职业特点以及环境要求,与教师的职业身份相适应,考虑到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