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茶道(第二册)
10779000000006

第6章 茶之鉴(2)

但是,并非所有的茶叶都是新茶比陈茶好。有的茶叶品种适当贮存一段时间,反而显得更好些。例如一些新采制的名茶,如西湖龙井、旗枪、洞庭碧螺春、莫干黄芽、顾渚紫笋等等,如果能在生石灰缸中贮放1~2个月,那么,汤色依然清澈晶莹,滋味同样鲜醇可口,叶底青翠润绿不改,而且未经贮放的闻起来略带青草气,经短期贮放的却有清香纯洁之感。又如盛产于福建的武夷岩茶,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汉砖茶、广西的六堡茶、云南的普洱茶等,只要存放得当,也不仅不会变质,甚至能提高茶叶品质。这是因为这些茶叶在贮存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股气味,一股是茶叶缓慢陈化时形成的陈气,二是因少量霉菌产生而形成的毒气,两气相混,和谐相调,结果产生了一种为人们欢迎的新香气。

绿茶品鉴

品茗轩

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一、西湖龙井

传说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历到杭州郊区的山上,倍感口渴,就向一山村老妇讨水喝。老妇十分热情,当即请乾隆皇帝在自家门前的水井旁打水洗尘,跑前跑后地冲茶。老妇家门前的这口水井有一名,曰:“老井”。乾隆帝洗完后,迫不及待地端起茶水就喝,只觉清香扑鼻,沁脾爽口。遂询问老妇:“水中放有何物?”老妇答道:“不过是门前山上的野茶。”乾隆帝赞叹不已,回京后,当即命杭州知府采摘附近山头的野茶,以此作为一年一度的宫廷贡品。两年后,乾隆帝故地重游,来到当年洗尘的老井旁边,想起自己曾用老井水洗去一身疲惫的情景,便对老井予以册封,挥笔在“老井”中间题了一个“龙”字,以纪念自己曾在此把疲惫忘却。从此,这口井的名字就变成为“老龙井”,老井附近的山头就是现在的狮峰山,所产的茶就自然被世人称为龙井茶。这口井被保存至今,井外壁上的“老龙井”三字仍清晰可见,可以明显地看出“龙”比其它二字略大,字体也不同于最初的“老井”二字。

“西湖龙井”,因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

龙井茶为烘焙茶的代表,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将茶揉搓,因此焙制之后每一片茶叶都变得直且扁平。冲泡后茶水呈美丽的绿色,且散发出炒栗或炒豆的香味,品之略带涩味,至喉中回甘。总体来说,香味清淡,回味悠长,乾隆帝就有“无味之味乃至味”的品说。因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加之龙井茶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之誉,所以又有“三名巧合,四绝俱佳”之喻。

龙井茶区分布于“春夏秋冬皆好景,雨雪晴阴各显奇”的杭州西湖风景区,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在狮峰山上,梅家坞里,云栖道旁,虎跑泉边,满觉陇中,灵隐寺周围,九溪十八涧沿岸,都会看到翠岗起伏,绿树婆娑的诱人景象,真可谓风景如画,得天独厚。

清明节前后采制的龙井茶,称为“明前龙井”,是龙井茶的极品,产量很少,非常珍贵。按照茶芽萌发状况和采下的芽叶大小制成的龙井茶,茶界又分“莲心”、“旗枪”、“雀舌”等花色。

二、洞庭碧螺春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生茶,香味四逸,便采下带回家作为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乡邻便把多余的茶叶放在怀里,由于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而且香味浓郁。采茶的姑娘们都嚷着:“吓煞人香!”其实,“吓煞人香”是苏州的一句方言,意为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相传送,“吓煞人香”便成了野生茶的名字。康熙三十八年间,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在品过此茶得知其名后,认为“吓煞人香”这个名字不雅,便根据茶是从东碧螺峰发现的这一事实赐名为“碧螺春茶”,从此这个好听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一带,所以又叫“洞庭碧螺春”。此茶外形卷曲如螺,是茶中的精品。

“碧螺春”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密被,银绿隐翠,并号称“三鲜”:香鲜浓、味鲜醇、色鲜艳,散发诱人的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别具一番风韵。

碧螺春都是采收茶树的芯芽制成,把茶叶装在罐子里,看起来相当蓬松,素有“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之称。碧螺春的茶叶非常娇嫩,采摘时必须非常及时和细致。高级碧螺春在春分前后便开始采制,“分前”的碧螺春十分名贵,堪称10年难得的珍品。到了清明时正是采制的黄金季节,此时的碧螺春也贵为上品。碧螺春一般分为七个等级,大体上芽叶随一至七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的要求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也就相应重一些。

品尝碧螺春,可在白瓷杯或洁净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入3克茶叶,不必加盖,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茶叶稍展开后,续加80℃热水冲泡。也可先往杯中注水,后投茶叶,静待2~3分钟后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瞬时间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犹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欣赏了碧螺春在杯中的奇妙变化后,随之会有扑鼻的清香徐徐而来,细啜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使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东西山的茶园果圃之中,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真是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三、信阳毛尖

相传,信阳毛尖开始种在信阳的鸡公山上,名叫“口唇茶”。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种的,这种茶沏上开水后,从升起的雾气中会显现出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飘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能够医治疾病。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产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一般高达800米以上,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多。清朝乾隆年间有人道:“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这里还有豫南第一泉“黑龙潭”和“白龙潭”,景色奇丽,曾有诗人赞曰:“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泉。溅花飞雾雪,暄石向晴天。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这缕缕之雾滋生润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风格的茶叶提供了天然条件。

欲知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的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分20~25批次采,每隔2~3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2~3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别炒制。

鲜叶经适当摊放后,进行炒制。分生锅和熟锅两次炒,炒生锅的主要作用是杀青并轻揉。鲜叶投入斜锅中,每次投叶750克为佳,用竹茅扎成束的扫把,有节奏地挑动翻炒。经3~4分钟,叶变软时,用扫把末端扫拢叶子,在锅中呈弧形地团团抖动,使叶子初步成条。炒熟锅是用扫把呈弧形来回抖动,予以紧条和理条,使茶叶外形达到紧、细、直、光,然后将茶叶摊放在焙笼上,约经半小时,再放到坑灶上烘焙。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名茶优质奖状;1959年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部级优质名茶;1985年被选送到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评会展出,销往国内20个省区以及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深受欢迎。

四、黄山毛峰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不得不提它的始祖!

清代安徽歙县漕溪谢氏《馀庆堂》第47世孙谢正安,18岁开始便去江北做生意。咸丰中叶,太平军路经徽州,“家业为之荡尽”。由其弟正富侍双亲逃难求生。后遭瘟疫,亲房叔伯大半死亡。安定两年,弟又病逝。正安已是“当孑然寡助之时,处家无立锥之地”,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恐忝所生,誓欲重撑夫门户”。于是他带领家人,到离家九公里处的深山充头源租山开垦,种粮度日,结合种植茶园。此间蒋(新田)、郑(瓦窑坦)、王(横路下)三户及安庆造难的吴、储两户陆续迁入充头源蔼户,租山种粮,发展茶园。同治年间,“商务奋共”,正安常在外跑商务,并每年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略经加工后挑到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其姻亲谢光荪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先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大开了眼界。当时上海茶庄林立,各庄普有名品。而常品茶竞争相当激烈,使得谢正安清醒地认识到,在上海市场开茶庄,既要有好招牌,更要手中有极品名茶。他集市场商务实践和20多年种、采、制、销茶叶之经验,又受父、叔多方谋划指点,筹办茶号,在同治后期已形成趋势。光绪元年间(1875年),漕溪“谢裕大茶号”开张。清明后,他亲自带领家人到充头源泰园选采肥壮芽茶做原料,经过“下锅炒(即用五桶锅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园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的精心制作,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茶——“白毫披身,芽央似峰”的“毛峰”。因数量极少,先运到上海新挂牌的“谢裕大茶庄”,被英国茶商连声称赞,不仅毛峰迅速名扬上海,亦为茶庄迅速外销打通渠道。后因毛峰产地既属充头源,又邻近黄山,遂称“黄山毛峰”。故此,谢正安既为“谢裕大茶行”开创者,又为“黄山毛峰”创始人,被世人称为始祖。谢氏《馀庆堂》分支立“慎裕堂”,为置产所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仲春《歙邑黄山漕溪谢慎裕堂正安屯溪置产簿》所记载,后来当地对慎裕堂人统称为“茶行里人”。

黄山毛峰的产地海拔高,峰峦叠翠,山高谷深,溪流瀑布,俏树遍野,气候温和且雨水丰沛,终年云雾缭绕,群峰隐没在云海霞波之中,“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在云雾蒸蔚下,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加之山花烂漫,花香遍野,使茶树芽叶受到芬芳的熏陶,花香天成。如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奠定了黄山毛峰优良的天然品质。

黄山毛峰采摘讲究非常细嫩,特级茶于清明至谷雨间采制,以初展的一芽一叶为采摘标准,采回的芽叶要拣制,当天采当天制。黄山毛峰成品茶外形细扁,稍卷曲,状似雀舌,白毫显露,色如象牙,黄绿油润,带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简),冲泡后,雾气凝顶,清香高爽,滋味浓醇和,茶汤清澈,叶底明亮,嫩匀成朵。

黄山毛峰可冲泡五六次,香味犹存。

五、庐山云雾

传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王的时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尝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过的仙茶。于是一个跟头上了天,驾着祥云向下一望,见九洲南国一片碧绿,仔细一看,方知竟是一片茶树。此时正值金秋,茶树已结籽,可是孙悟空却不知如何采种。这时,天边飞来一群多情鸟。见到猴王后便问他要干什么,孙悟空说:“我那花果山虽好但没茶树,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采得。”众鸟听后说:“我们来帮你种吧。”于是展开双翅,来到南国茶园里,一个个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多情鸟嘴里衔着茶籽,穿云层、越高山、过大河,一直往前飞。谁知飞到庐山上空时,巍巍庐山胜景把它们深深吸引住了,领头鸟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领头鸟一唱,其他鸟跟着唱,茶籽便从它们嘴里掉了下来,直掉进庐山群峰的岩隙之中。从此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出产清香袭人的云雾茶。

在峰恋起伏,云雾缭绕的庐山之巅,盛产着“叶质肥厚,芽大,被盖白毫,香气清而幽长,滋味鲜洁甘甜”的绿茶珍品“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1000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盛于碗中宛若碧玉。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1951年,庐山云雾茶进入国际市场试销后,深受欢迎;1971年,庐山云雾茶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1982年,在江西21种茶叶评比中,名列江西八大名茶之冠;同年,全国名茶评比又被定为中国名茶;1985年,获全国优质产品银牌奖;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奖。

六、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种:

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泰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泰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佣茶工,易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