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雄关要塞:函谷关
10776700000004

第4章 老子文化

因为老子在函谷关撰写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所以后来函谷关被视为道家之源。

也正因为此,在函谷关的文化里,深深地蕴涵了老子的思想。函谷关的这种文化倾向,也被后人称为老子文化。

(一)老子其人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据说,老子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汉族,姓李名耳,字摐,安徽涡阳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经过函谷关时,被函谷关令尹喜盛情挽留,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写完此书后,老子离开函谷关,此后就不知所终了。

(二)老子著书函谷关

当初,函谷关令尹喜因看到紫气而发现打算过关的老子后,便把老子留了下来。

老子在关里做客,尹喜对他安排照顾得非常周到,除了晚上安歇以外,尹喜几乎天天不离老子的身边,那敬慕之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老子几次提出要走,尹喜总是不让。眼看着整整九天过去了,尹喜仍然不肯让老子走,依旧很热情地招待,诚心服侍他。

此时,老子心中十分过意不去,再三提出要过关西去,态度非常坚决。

尹喜问:“不知您老人家执意要走,都有哪些事要做呢?”

“我要到秦国去讲学,还要西行流河,到很远的地方去,过真正的隐居生活。”老子认真地说。

尹喜说:“您老人家说的这些事也都不是急着要办的,况且您老此去隐居,这辈子晚辈怕再也见不到您老了。您不能走,晚辈这里就是您最好的隐居地方,你可以在这里著书立说,把你的主张和想法留给后人。”

老子听尹喜要他留下来写书,不免心中一震,想起原在家乡时写成的大书被火焚烧,心里马上难受起来,他不愿再写书了。但是看到尹喜一片真情,不免心动,感到盛情难却,于是就答应了。

尹喜亲自动手,给老子取来很长一串一字没写的木简,又准备了其它书写用具,还准备了麻绳、刀子。刀子是专门用来将木片上写错的字刮去的。

老子坐在东间窗下的桌案旁边,手里握笔,面对桌上展开的木札,望着窗外青碧的竹林,开始构思要写的文章。想了好大一阵子,也没能够想出个眉目来,心里倒感到茫然起来。

老子放下笔,走出房子,来到关楼上。他四处眺望,一下子心胸开阔起来。高爽秋空,一碧万顷;莽莽沃野,一展苍黄;千山万壑,一张图画;浩浩宇宙,无限包容;老骥登城,志在千里;眺望家乡,天边好像在身边。这时,老子豪情顿至,灵感在他胸中又一次升起……

“有了,有了,我何不就将那大书用浓缩的语言概括地一写呢?对!就这样办!就这样办!”老子自言自语地说着。决心一定,他快步走下关楼,兴冲冲地回到房里。

老子重新坐到窗底下桌案旁边,他提起笔来,先将在路上想好的开头几句话写在木札之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写,就这样写。要用极少的话将那太多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也就不枉我多年的辛苦攻读了。”

老子就这样废寝忘食,不停地写着。终于,81章奇文写成了。他用极为精练浓缩的5000字,以一当百,把他的巨型大著全部概括出来了。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间的奇书,就这样在老子的笔下诞生了。

函谷关太初宫的正殿,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他写的书就是《道德经》,分“道经”与“德经”上下篇,共5000字,向来被奉为道教的经典。

(三)函谷关成为“道家之源”

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像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会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一样。

老子认为,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也就是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长短和强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是纸上谈兵。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德经》书中包括了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

《道德经》中的学说对我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在当今社会,研究老子思想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为此,英、法、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达六百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三百三十余种。

因《道德经》成书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四)老子文化的发扬

函谷关作为旅游景点被开发后,老子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受到了函谷关景点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景区曾多次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老子。

在函谷关景区的大门上就刻有“道家之源”四个大字。四个大字的下面,是一个大大的太极阴阳鱼图,图的左边写有“上善若水”,图案的右边是“厚德载物”。

同时,函谷关景区经常还会在“道家之源”四字的前面举办各种演出节目,而其中道家文化的节目更占有很大一部分。

在函谷关的道家文化里,《祭道教始祖老子文》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从2001年开始,已经有多篇祭奠道教始祖老子的文章问世。

2001年的《辛巳祭道教始祖老子文》这样写道:

维公元二〇〇一年三月九日,岁在辛巳,节近春分,太平盛世,天下归心。百业俱臻之瑞年,春和景明之吉日,谨以芳花清醴,雅乐正声,恭祀于道教始祖老子宝座之前,曰:

泱泱华夏,灿灿星辰。文明亘古,寰宇绝伦。

河汉之下,弘农古郡。秦岭苍茫,黄河雄浑。

函谷天险,星野平分。一夫当关,万夫莫奔。

千年要塞,龙盘虎踞。七雄争霸,烽火纷纷。

终军弃繻,孟尝夜遁。白马西风,六合萧森。

神龙辞周,骑牛西隐。紫气盈关,太初著文。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五千珠玑,素朴渊蕴。

道法自然,众妙之门。洞观宇宙,诠释古今。

明察哲理,返朴归真。启蒙诸子,教化黎民。

商贸医典,治国经纶。百川归海,从者如云。

并驾儒释,创立道门。历经千年,不枯之泉。

九垓景仰,五洲同钦。十八世纪,欧美传闻。

当今世界,广为礼尊。无为而冶,富国安民。

有无相生,建筑宝箴。玄元巨制,道开混沌。

2006年的《丙戍公祭先哲老子文》这样写道:

维公元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四日,岁在丙戍二月望日。惊蛰季节,暖气融通,春意萌动,欣欣向荣。时值中华民族先哲老子诞辰2577周年,灵宝社会各界及七十四万人民,谨以鲜花束帛、雅乐典章之仪,恭祭于老子著《道德经》殿堂之前,而致词曰:

秦岭逶迤,大河浩荡,弘农绵延,涧水欢唱。

桃林大地,千年灵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函谷雄关,挺拔伟岸,军事要塞,道家之源。

上溯周代,大贤莅关,紫气东来,道德问世。

箴言五千,博大精深,旷世传唱,五洲敬慕。

微言大义,哲理深邃,厚德载物,惠及后人。

上善若水,格物致志,修养道德,涵蓄正气。

大道周行,天长地久,与时俱进,为之未有。

道法自然,构建和谐,损余补欠,持续发展。

少私寡欲,修心养性,强身健体,平安无虞。

祸自欲起,咎由贪生,至理警言,醍醐灌顶。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继承弘扬,吾侪担当。

灵宝儿女,七十万众,勤劳智慧,皆为英雄。

弘扬道德,传承文明,坚持先进,志在鼎兴。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三个代表,指引航向。

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整体推进。

工业强市,农业富民,旅游名城,奋发有为。

科学决策,和谐发展,求真务实,强市富民。

回首“十五”,凯歌高唱,桃林生辉,人民安康。

展望“十一五”,豪情万丈,建设家园,再铸辉煌。

唯祈庥佑,裕赐泰康,祭礼告成,伏维尚飨。

如今,作为道家之源的函谷关,更加注重利用老子元素,全力打造函谷关的老子文化。因此,老子文化在函谷关今后不但不会随着商业开发而消失,相反,函谷关的老子文化还会进一步被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