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许多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仪式得以保留下来。在反映我国文化精深内涵的同时,体现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
(一)贴春联
春联就是对联,又称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因分为上下两联,相互对应,所以称为联语。
旧时的除夕之日,春联多贴于柱子上,故称楹联,贴于门上的称为门帖。对联虽然形制不大,着墨不多,但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寓意深刻,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探索,至清代,确认对联为古代桃符的演化。
1.春联原称桃符
桃符为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清《燕京时岁记》云:“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符最初的作用为镇压邪崇,驱除鬼妖。据《山海经》记载:古代东海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足足有方圆两千公里。树顶有一只金鸡,在太阳出来时报晓。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连接地面,如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各样的妖邪鬼怪,它们出入都经过这扇门,此门称作鬼门。
天帝派两个形象丑恶凶狠的天神把守着鬼门,一名神荼,一名郁垒。这两个天神一个拿苇索,一个牵着猛虎,既能捉鬼,又能吃鬼。在金鸡鸣叫时,两个天神监视着夜间从人间游荡回来的大小鬼,如发现危害人类的恶鬼,就把它抓住,或吃掉,或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
在《国策?齐策》、汉朝蔡邕的《独断》、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晋代郭璞的《玄中记》等典籍中,都有相似的记载,只是两个神的名字稍有出入。我国民间传来来的门神,也典出上述神话。
古人最初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神像,挂在大门两侧,以御凶魅。后来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即所谓桃符。再后来,在桃木板或桃木条上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个神的名字,钉在门上。这个习俗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唐代。
2.对联的产生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桃符也逐渐演化和充实发展。汉魏古诗、六朝骈文首开对联的句法先河,隋唐时期的诗歌律绝为对联提供了格律依据。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上书写的对句正式成为我国文学中的新形式。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964年除夕,五代后蜀主孟昶,命令学士章寅逊,题写悬挂于寝室门口的桃符板。因其书写的对句内容不工整,孟昶亲手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句,这是我国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春联。中国人写春联的风俗由此开始。
与此不同的另一说法,见于黄休复的《茅亭客话》,说五代后蜀每到除夕,各宫门都悬挂一对书有“元亨利贞”四个字的桃符。太子在自己的策勋府门口的桃符上,题写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为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史?五行志》《梦梁录》《癸辛杂识》等都载有写春联的史料,名家佳作颇多。从王安石“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中可以看出,除夕换桃符,已是民间普遍的习俗。史料上说宋代的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名字叫“春贴纸”。
3.桃符改称春联的缘由
在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其兴盛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太祖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自微行出观。
传说朱元璋“微行”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询问得知是一家阉猪的,还未来得及请人代写。于是,朱元璋特为阉猪人家题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奇巧、幽默,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主人身份,成为联中“名对”。
《列朝诗集》载有朱元璋赐给翰林院学士陶安的一副著名春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周晖《金陵琐事》也载有朱元璋赐给开国元勋徐达的一副名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经明太祖的提倡,除夕写贴春联沿习成俗,流传至今。
4.春联的贴法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板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服孝未满分别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旧时,乡村中张贴的春联依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5.春联成为艺术珍品
清代,春联的应用更为普遍,名称和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有极大的提高。
云南昆明大观楼的对联,上下联共有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但不是我国最长的对联。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著名长联共有212字,但与张之洞撰写的湖南岳阳君山屈原湘妃祠联408字相比,还少了196个字。我国最长的对联,为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共有1612字,这还不算自序的字数,为我国对联之最。
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新年十事?春联》云:“桃符以画,春联以书。”脱胎于桃符的春联,正是因为与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相结合,成为了熠熠生辉、经久不衰的我国文化艺术珍品。
(二)贴门神
除夕贴门神是古代民间和现今农村流行的风俗之一。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
1.门神分类
门神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大多贴在房门或整间大门上,高1.5米,宽0.8米。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街门上,高0.6米,宽0.3米。这两种门神都是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有的是坐像。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成为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2.张贴门神像
追溯门神的起源,当来自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原始人类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将其视作鬼妖作怪。当人类结束穴居生活住进房屋里时,出于对鬼魂的恐惧,仍无安全感,需要一个可靠的住宅保护神来守卫最后的家园,以增强心理上的依赖感。正是在此前提下的鬼魂崇拜,导致了门神的产生。
周朝时,门神与灶、户、井、土地神一起被列为“五祀”,享受农历九月秋收后举行的国家大典的祭祀。周朝的门神,为自然崇拜的产物。在汉代,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即神荼和郁垒。南北朝时,神荼和郁垒正式成为民间定型的门神。后世神画中,神荼为白脸喜相,郁垒为红脸怒相。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门神广受民间敬奉。门神范畴也愈来愈庞大,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是捉鬼镇邪门神。捉鬼镇邪为早期门神的主要内容。根据王充《论衡?订鬼》的记载,鬼最怕的四样东西就是神荼、郁垒、天鸡、虎。现存的东汉砖画像表明,鬼害怕的四样东西,均为汉朝时期民间的门神。
神荼与郁垒本是天神,天生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其职责与鬼为伍,正应了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凶相是为了镇压恶鬼。
天鸡为司晨之灵,严格控制和规定鬼的作息时间,成为后世杀鸡挂门以驱鬼妖风俗的源头。虎在《山海经》中为西王母的代表形象,本就是镇鬼符。虎成为门神,是镇压恶鬼习俗的进化。
到了唐朝,形貌狰狞古怪,专捉、吃小鬼的钟馗问世,迅速取代神荼和郁垒的地位,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门神。
在明朝,随着鬼怪小说《钟馗斩鬼传》和《平鬼传》的传播,钟馗成为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最具影响力的捉鬼镇邪门神。钟馗的门神像,不仅在春节张贴,端午节也要请出来镇压邪崇,这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精神安慰。
二是忠直刚勇的武将门神。在汉朝,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载:“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成庆是古代著名的勇士,即一说为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