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域要冲:阳关
10775300000004

第4章 文学抒写(1)

阳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支撑这种影响存在的就是阳关文化。很明显,阳关更大意义上不是一个关隘,而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阳关文化主要表现在多少年来,无数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对它的吟诵,阳关的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抒写,使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庾信笔下的阳关

南北朝时期的曾经是东宫学士,后成为宫体文学代表作家的庾信,写过一首《重别周尚书》。诗写道: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写这首诗时,庾信从南方的南朝出使北方鲜卑族政权西魏,被扣留在北方。在以后的岁月里,陈朝取代了梁,北周取代了西魏,而被扣留的庾信却一直未能南归,心情十分痛苦。

在这样的处境中,庾信的老朋友陈朝派来的使者周弘正将要回南方去了,更触发了他的烦恼。周弘正原来在梁朝做过左户尚书,所以诗题中称他为“周尚书”。

诗的起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一句,诗中呈现的那一条万里古道被描绘得空寂无一归人,从中流露出作者期盼南回的一种心情。

雁在诗中又用来比喻南还的周弘正,同时也借用西汉时期出使凶奴著名的苏武鸿雁寄书典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痛苦感受。

(二)王维笔下的阳关

景以文名,对于阳关来说,如果没有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没有后来的《阳关三叠》,就没有后来阳关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也就没有更多人知道这个关隘。也许它会像其它的古关一样,被历史所淹没。因此,提到阳关,就必须要介绍《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诗后来留传下来的不满四百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王维的绘画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也许正是有了在诗、画等方面的造诣,王维才写出了《送元二使安西》这样留传千古的诗篇。诗中说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为王维赠别友人而作。诗名中的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阳关附近的新疆库车县。

诗开头的“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渭城在陕西境内,从这里西行可至阳关,穿过阳关,即进入西域。

写离情别绪,王维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诗篇头两句,写“浥轻尘”“柳色新”几个字,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这种带有欢快情愫的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诗人明显用了反衬手法,这种愉快的场景描写和后面的“西出阳关”形成了对照。阳关之外的荒凉、悲壮,与“浥轻尘”“柳色新”相对比,使阳关的分割繁华与荒凉的作用更加明显。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友人即将要奔赴荒凉的阳关之外,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

送别劝酒的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人,内心无限凄凉。

诗中被送之人元二的心情,也有离国出关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也正因为这殷殷的送别之情,才使“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成为千古佳作。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影响是巨大的。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对酒》诗中就曾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这里的阳关第四声即“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由此可见,此句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送元二使安西》说出每个出阳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后来由乐人谱曲,才有了赫赫有名的《阳关曲》。

除了那首广为人知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在留传下来的王维作品中,还有写到阳关的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一样,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

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诗名中的“司直”,是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的东宫突官属。正七品上。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阳关之外,极远的地域。

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阳关之外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阳关之外,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诗的最后一联中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奔赴阳关之外,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王维的阳关的诗,还有一首《送平澹然判官》,诗中说道: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此诗写于盛唐时期,“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之句,可以反映出大唐强大的国力使西域诸国畏服。

(三)艺术作品中的阳关

除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对阳关影响较为巨大的当数《阳关三叠》了。《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千百年来,《阳关三叠》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在历史上,《阳关三叠》也曾发生不少变化,这些变化使其更加令人感到神秘。

《阳关三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后来人们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后世留传下来的《阳关三叠》琴歌谱共三十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后世留传较广,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全曲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

新中国成立后,《阳关三叠》被改编为混声合唱,成为了人们广为熟悉的形式。

当代作曲家王霞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的演奏谱改编为合唱曲,并录有唱片。《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亦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琴曲、筝曲、二胡曲较有影响。

据1864年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曲谱的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曲谱的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阳关三叠》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的《琴学入门》琴歌歌词写道: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阳关三叠》还有《阳春堂琴谱》。此版本被视为是《阳关三叠》最为凄凉的一个调。歌词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