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10774500000004

第4章 郑燮书法艺术(2)

第一行里有两次出现“且园”两字,他们的造型有很大不同,就连笔力轻重也有所变化。第一个园字是行楷,而第二个园字则是变了行的草书。

“坡公”两字在第二行中有两处,且有三个坡字,在它们的大小、形态以及笔法上各不相同。第一个坡字的末笔是用分书笔法,第二个用的是楷书笔法,而第三个则又采用点法,藏而不出。

“坡书肥厚”的“肥”字,其左笔浑厚、波而不挑,与第一个坡字的撇笔虽有肥瘦之别,但有呼应之妙。

第三行至第四行是“山谷书飘飘有奇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这里的“有奇侧之势”几个字变化剧烈,在造型上有的又瘦又高、有的又矮又壮、有的如挥舞醉拳、有的如亭亭美女、举步婀娜。

种种变化,都为整体构图设下了此伏彼起的情趣伏笔,仿佛这些具有神采的点画都是富有生命的,比起郑燮笔下的兰竹也毫不逊色。

第五行的造型更为奇特,人字的左笔俨然竹枝竹条,挺拔劲健,而其右半边的捺画就如被风吹动的竹叶。而这里的用笔和造型正是兰草。

“东坡所谓超妙入神”这几个字真的是超妙入神了。在大小变化、跌宕奇侧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如天上飞来的草书,有如凌空的闪电从天而下,有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郑燮的捺、走之、横画都充满波折震动,在极为丰富的变化中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板桥体中各种不同的造型、笔意和体式在万千变化的交错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呼应,细细把玩,意味无穷。

(四)诗书画印

郑燮书法艺术在八怪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

诗、书、画、印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历代许多知名文人、艺术家都曾尝试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郑燮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

郑燮抓住诗、书、画、印中相通的东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的说法。真气指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真意就是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趣则是艺术创作形式上摆脱绳墨,立意标新,独创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备,堪称回味。

据此三真,将四体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完美艺术形式。

郑燮的印章生动有趣。《桐阴论画》称他善刻印,笔力朴古。他的印章精致而且又别具一格。

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富贵非吾愿、郑为东道主、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等。还有艺术上的青藤门下牛马走,六分半书等。

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

郑燮画以有题而名贵,题以有画而妙趣横生。题诗跋文布局灵活变化:或以画为主,题诗为辅;或字画各半;或一反常规,题多于画,甚至一幅画中,画只占一角,而题跋倒占主导地位,被誉为著名的“郑长题”。

(五)作品鉴藏

在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场上,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画家,恐怕非“扬州八怪”之首郑燮莫属了。

郑燮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乱石铺街,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

他的绘画成就最高,尤擅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其兰花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粗放,幽香扑人。

郑燮去世后,造假者颇众,其中有名的要属山东潍坊的谭子猶和兴化的刘敬尹。但两人笔力显弱,后世研究郑燮书画的不难辨认。清代中期后,郑板桥书画曾一度泛滥。

国内拍场上郑燮的书法伪作比比皆是,主要是大字联、自作诗之类,拍价在几万元至十多万元不等,时有高价出现,如2007年6月春某公司88万元拍出《节临怀素自叙帖》,该拍品是一件仿本。更令人惊奇的是另一家又上拍了相同的一件,依旧是伪作。在短短时间内就有两件《节临自叙帖》伪作上拍,可见市场之乱。

正因为造假者多,导致郑燮书法市场价位在低位徘徊,甚至比不上近现代的书家。其实,郑燮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从他30岁所写的小楷《范质诗》轴中不难一窥。他的六分半书独创自家之体,大小、长短、正斜、方圆、肥瘦、疏密都处理得十分自然,造假者之临仿每每失于狂怪造作。

近来,拍场上郑燮的书画伪作数量只增未减,册页样式也出现了,有些还打着著录的旗号,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那如何鉴别郑燮的作品呢?目前对于书画作品的鉴定,科技手段介入得还比较少,主要是靠观赏。在观赏上,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要了解郑燮的创作背景。以郑燮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大胆地张扬个性,这也是后来被称为“怪”的原因。在这一点上,郑燮更可称为扬州八怪之首。了解了创作背景,是对作品鉴别的最基本一步。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是要了解郑燮作品的鲜明特点,因为只有在了解郑燮的创作特点后才能判断:这样的作品,究竟可不可能是出自他之手。

郑燮擅长画竹、兰、石,用墨干淡并兼,笔法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作画的方法来书写。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融合真、草、隶、篆各体。后人在模仿这种特点时,往往做得十分生硬,并不协调。

另外,藏家应多观真迹,体会郑燮书画“瘦硬峻峭”的特点,尤其对其书法多加研究,毕竟融篆隶楷行于一体,处处透着“兰笔竹韵”的“板桥体”绝不是造假者轻易临仿的。

(六)轶闻趣事

郑燮是一位深得民心的艺术家,在民间有大量有关他的轶闻趣事。

1.书法姻缘

郑燮年轻时文采盖世,可惜穷困潦倒,一天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燮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

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燮的作品,郑燮忙道自己正是郑燮,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燮。郑燮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而至,夫妇俩人也恩爱一生。

郑燮结婚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更加努力。他当时正在学习古人书法,临摹诸家法帖非常用心。

有一晚上,郑燮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画,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夫人惊醒,郑燮在睡梦中忽然听得夫人娇声说:“人各有体!”郑燮从此翻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即六分半体。

后来,郑燮与夫人有了女儿。郑燮对女儿从小进行教育,所以女儿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技艺。

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郑燮说:“我带你到一个好地方。”

郑燮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这就是你家了,以后在这里要与你的丈夫琴鸣瑟应。”一句话交待清楚后,郑燮转身自己走了。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这样嫁女儿,真是嫁得别出一格,嫁得爽快利落。

2.人生哲学

郑燮“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说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燮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