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预见未来的自己
10750600000005

第5章 与其处处凑合,不如放手拼命一搏(1)

生活的状态有很多种,“将就”地活着是最低级的一种。因为你若对人生有了一份将就,人生就会缺少进取和财富,生活就会少几分尊严,也缺乏快乐和幸福,更谈不上有所成就。拼命一搏,你的未来一定好于现在。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将会看到,人如何才能打破自我,活得更加精彩。

走出去闯一闯,你的未来更精彩

好多人在将就凑合中生活,面对越来越多的不顺,进而自怨自艾。既然你什么都没有,而又渴望有更美好的人生,那还顾忌什么呢?拿出勇气,放手一搏!失败了,你还是过着最差生活的你;成功了,你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与其苟且偷生,何不放手一搏?这样,你不仅会改变生活,更可以成就人生。

一口枯井里住着三只蛤蟆,一大两小。井里只剩一滩污水,还有偶然闯入井里的飞虫,它们只靠这些维持着生命。最可怜的是两只小蛤蟆,不仅日子穷苦,还时常受大蛤蟆的欺负。

一天,大蛤蟆又欺负了两只小蛤蟆。一只小蛤蟆对另一只小蛤蟆说:

“我们想办法离开这儿,不然,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另一只小蛤蟆说:“兄弟呀,我也知道这儿的日子不好过,但水还是够用的,偶尔还有飞虫进来,虽然我们经常被欺负,但至少还可以活命呀。”

“不,我想离开这儿!”小蛤蟆说。

“别妄想了,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吗?说不定还不如这儿呢!再说,你惟一可以出去的办法,就是跳到人类的打水桶里,人把你捉住,还不知道会对你怎么样呢!”另一只小蛤蟆说。

小蛤蟆没有说话。

一天,一位农夫从井里打水浇地,小蛤蟆毅然跳进打水桶里。善良的农夫没有为难这只可爱的小蛤蟆,将它放到了田野里。

田野里风光无限,小蛤蟆过着快乐的生活。而在井里的那只小蛤蟆,依然守着一滩污水,继续过着食不果腹、饱受欺辱的日子。

好多人的境遇就像那两只小蛤蟆,一些人在抱怨时乖运蹇、犹豫彷徨之时,另一些人已经开始振作精神、放手一搏。于是,前者继续过着毫无生气的生活,后者却成了最大的赢家。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梦想而离家远行,他们北上南下地寻找人生方向,于是有了“北漂”,有了“港漂”。每一个漂泊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充满荣光,或许饱含辛酸,或许平平淡淡。但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很少后悔自己的选择。所以,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人过一段沉默而执拗的日子,沉浸在充满力量的奋斗和努力中。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这样说道:“我发现成功人士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不安分,敢于闯荡。比如我父辈当中的很多成功者,都是随着改革开放放弃了原来的铁饭碗,只身闯荡江湖的。但这绝对不是什么‘懂得放弃’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不安分,不满足于眼前安稳的现状。我就遗传了这样的不安分基因。”

他还说:“我不喜欢按部就班地生活,安逸让我心里不安分。其实北大已经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因为一周才上8小时的课,这之外就全是我自己的时间。每个月的奖金和工资还照拿,基本就是挺安逸的。要按这个模式走下去,就是一个挺安定的生活。但后来我又想,这也不太符合我的个性。因为我在外面尝到了甜头,看到在外面一个月可以赚到北大10个月的工资,这样我心里就不安分了。”

就这样,从北京大学辞职的俞敏洪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冒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贴小广告,在一座漏风的违章建筑里,创办了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

后来,新东方成功登陆美国主板证券市场,俞敏洪的身价在一夜之间升至2.42亿美元,他也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富有的教师。

很多人都喜欢讨论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的成功之道。抛开技术层面和营销方面不谈,从本质上说,他们两个都是不安分的人,都曾趁着年轻出来闯荡社会,“想给这个世界带来点新的东西”。只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在尚未兴起的个人电脑上做出巨大贡献。两个人连大学都没上完就去创业了,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绝对不会为冒险付出任何代价。不敢走出去的人,永远不会想到另辟蹊径。

在美国南北战争前,时局动荡不安,各种令人不安的消息不断传出。

人们都在忙着安排自己身边的事情,忙着安排自己的家庭和财产。洛克菲勒却没有宅在家里数钱,而是利用自己的全部智慧思考如何从战争中获取附加利益。他想:战争会使食品和资源匮乏,会使交通中断,使商品市场的价格急剧波动。这不就是金光灿烂的“黄金屋”吗?走进去,一定满载而归!

那时候,洛克菲勒仅有一家4000美元的经纪公司,他决定豁出一切去拼一下。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洛克菲勒用他的设想打动了一家银行的总裁,筹到了一笔资金。然后,他便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意之路。一切都如他预想的那样,第4年,他的经纪公司的利润已经高达1万多美元,是预付资产的4倍。在第一笔生意结账后不到半月,南北战争爆发了,紧接着,农产品价格又上涨了好几倍。洛克菲勒所有的储备都为他带来了巨额利润,他的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经过了这件事,洛克菲勒体会到了:成功的关键在于敢于投身进去拼搏闯荡。

有人说:“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拼一拼吧,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总安于现状地宅在家里不思进取。”满足于平庸生活的人是可悲的,当他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时,他就已经开始退化了。敢于闯荡的人总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或者说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并且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敢为天下先,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现有的生活可能很舒适,那种舒适的诱惑和对困难的恐惧确实让很多人停下了奋斗的脚步。但年轻就是用来闯荡的,在自己青春年少时享福,是一种罪过,因为当老了的时候,再想去闯,就闯不动了,“再不疯狂就老了”。

不安于现状,才能在未来改变自己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三代,再富也不能富千年。”没有人愿意始终生活在穷困中,穷只是一个人的暂时处境。

为什么我是穷人?我怎样做才能致富?聪明的穷人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这种无穷的渴望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的穷人。为此,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来武装头脑,用学问来改变命运。

俞敏洪曾回忆自己创业初期的故事:

我认为我弃教从商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妻子没完没了的唠叨。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声大吼:“如果你不走出国门,就永远别进家门!”我一哆嗦后,立刻明白我的命运将从此改变。

我发现,一个女人结婚以后最大的能力是她自己不再进步,却能把一个男人弄得很进步或很失败。

老婆的一声吼远远超过一切的力量,从那时开始,我就被迫为了出国而努力学习。我化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终于考过了TOEFL,又战胜了GRE,尽管分数不算很高,但毕竟可以联系美国的大学了。去美国至少需要十几万元人民币,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老婆是天津的,我是江苏的,我在长江边上,她在海河边上,所以我俩都喜欢吃鱼。我们两个都是大学里的普通老师,因为没有钱,我当时买鱼就专买死鱼,因为死鱼只要两块钱一斤或一条这样子,活鱼则要六七块钱。

我记得的一个转折就是,我到外面为培训机构代课,开始是一两百块钱一个月,后来就变成了六七百块钱一个月。当时我老婆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我们住在北大的宿舍里面,所以晚上一般就我负责做饭。记得有一次她下班回来以后,发现鱼汤是用活鱼做的,非常开心。那天晚上好像就成了我俩生活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她开始变得对我温柔了,因为我们能吃到活鱼了。

很多人之所以处于贫穷的漩涡中走不出来,常常不是因为外界给予他们的打击,而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安于现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选择安于现状,美好的未来就会沉入海底;选择打破现状,就会拥有美好的前景。

成功学家说:“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变通的人。”正所谓没有变化就没有生机,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我们贫穷,就在于我们一直死守贫穷的现状。穷人懂变通才能致富,“变”的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往往能决定生活质量。

福勒出生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贫困的黑人家庭,他从5岁时开始参加劳动。福勒的大多数伙伴都是佃农的孩子。这些家庭认为贫穷是命运的安排,因此,他们并不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小福勒与其他的孩子有一点不同:他有一位不平凡的母亲。福勒的母亲不肯接受这种贫穷的生活,时常对自己的儿子说:“福勒,我们不应该贫穷。我不愿意听到你说:我们的贫穷是上帝的意愿。我们的贫穷不是上帝的缘故,而是因为你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致富的愿望。”

“贫穷是因为没有人产生过致富的愿望”,这个观念在福勒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最后改变了他的一生。福勒决定把经商作为生财的一条捷径,最后选定经营肥皂。于是,他挨家挨户地推销自己的肥皂达12年之久。

当有人与福勒一起探讨获得财富的成功之道时,他就用他母亲多年以前说的那句话来回答:“我们是贫穷的,但不是因为上帝,而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改变。”

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人们不思变的结果。如果我们坚决要求改变,并且不断地奋斗,总有一天我们都能够摆脱贫困。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眼光,不要拿“保守”来给自己安于现状的心找借口。

未来的你最怕现在安于现状,所以你必须要有“革命”的精神。突破现状,是改变未来命运的动力。不满现状的开拓者才能获得财富,只有不满于现状的人才能有美好的未来。突破现状,需要相当的勇气才能做到,因为维持现状比较容易,而且不会产生麻烦。

一般人都有一种想法,以过去的方式生活照样能过下去,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改变。观念保守者决不愿意蜕变。但是维持现状,不求改变,总有一天人生会走下坡路。

为未来去创业,永远都不会晚

未来怎样,就看你怎样去做。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你的未来,这是最完美的设计。谁愿意一辈子打工呢?谁不想当老板呢?可以说,只有自己创业,才会走向成功。世界很大,人生很短,唯有以做事业的心态去开拓未来,才会有丰盈的人生。

18岁的大一学生迈克·戴尔登记注册了“戴尔电脑公司”,开始投入到自装自销电脑的生意中;19岁的比尔·盖茨辍学后着手实践他那富有预见性的梦想而创立了微软公司;20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同样,不到30岁时在车库里开始自己伟大事业的还有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赛吉·布林,以及他们最新收购的YouTube网站的两位创始人——27岁的华裔陈士骏和29岁的查德·赫尔利。

不知不觉,创业似乎跟“年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研究者指出,开始创业的最好年龄段是29岁。哈佛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的统计显示,高潜力企业的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5岁左右。总之,无论29岁还是35岁,人们认为创业必须趁青春有效期截止以前行动,否则,你将被打上“过期”的烙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满眼青春逼人的IT新贵,他们的成功来势汹汹,这让人愈发紧迫地感觉到,创业要趁早。

如果人类的创业青春最多在40岁上就要划上句点,这难免有些令人沮丧。尤其是对那些已近不惑之年、花甲之年的人来说,商业之门果真要就此关闭吗?年龄真的会成为一个充满创业热情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挑战自我的死穴吗?

其实,创业者不要因为自己的年龄问题而焦躁不安,年龄不是创业的羁绊。只要有创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无论何时都可以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9年,1961年出生的李开复已年近知天命之年,照理说,这位叱咤商界多年的“老人”应该早早地“退休养老”、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与生活了。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断然拒绝谷歌开出的高薪,亲自来北京开办了创新工场,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这不得不让人惊讶并为之折服。

李开复说,创业不仅要看年龄,创业者们还要知道,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创意、远见、自发性,并不存在具体的年龄限制。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很多大器晚成者的成功范例:玫琳凯·艾施,45岁退休后投入了半生的积蓄,在一家不到50平方米的小店里开创了如今全球知名的化妆品集团玫琳凯化妆品公司;雷·克劳克,麦当劳创始人,52岁开创快餐连锁模式,花270万美元买下麦当劳餐厅的所有权,并将之推向全美国;山德士上校,肯德基之父,66岁开始二次创业,1009次的推销失败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成功的追求。

在这许多的“老年创业者”中,与李开复有相似经历的是托德·巴切。

托德·巴切担任苹果公司应用软件副总裁,在职期间,他非常崇尚创新,这让他成为苹果公司最有前途的人。但54岁的巴切始终怀着一个希望,那就是能创出一项属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当他发现价值10亿美元的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时,他看到了一个十分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