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国藩家书
10750000000004

第4章 立志建德——自古成大事者的必修课(3)

培训师说:“秘书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代表企业的形象特征,作为企业的高级秘书,你的一举一动更应散发形象魅力。即使你不是秘书,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你的形象与仪态的设计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你是长相平庸或是天生出众,仪态的训练都会让你终生受益,当仪态的魅力融入你的生活后,你会活得会更自信,人生之路会走得更好!”

沈如通过对形象魅力学理念的学习,增强了形象意识,明白了努力挖掘自身魅力形象的重要;然后又通过培训师指导下的体态语言的强化训练,学会了怎样把自己的体态语言应用在管理、沟通和自我展示中,从而树立起优秀的高级秘书的形象。

通过一个月的形象、仪态、礼仪训练后,沈如回到公司,大家突然间都觉得她和以前不一样了,甚至沈如自己也感觉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仿佛自信和成熟更多了一些。

人们都觉得沈如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比以前更有美感,浑身散发着一种雍容大方的气质,和从前的那种随意相比,多了一种高贵的感觉。沈如知道,那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遵守“规矩”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毫无节制。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老人们说“规矩”。这些“规矩”就是在历史的不断演变和进化过程中,一些被人们视为是美的行为的民族习惯和礼节。

人们以这些“规矩”为尺度来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违背了这些规矩,即给人一种丑陋、庸俗的感觉。

学会运用美的微笑、美的肢体语言、美的眼神、美的表情、美的仪态来展现你的风采,让你美在容颜上,美在言行举止上,进而美在思想上、美在心灵上;让你更有气质、更有修养、更有风度、更有魅力,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赢得你的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对仪态的要求,包括了姿势和风度两方面的“规矩”。姿势是属于身体方面的,而风度则是属于气质方面。讲究仪态的目的,即在于使一个人有令人崇敬的品质。

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字谕纪泽儿:

接尔闰月禀,知澄叔尚在衡州未归,家中五宅平安,至以为慰。

此间连日恶风惊浪。伪忠王在金陵苦攻十六昼夜,经沅叔多方坚守,得以保全。伪侍王初三四亦至,现在金陵之贼数近二十万。业经守二十日,或可化险为夷。兹将沅叔初九、十与我二信寄归,外又有大夫第信,一慰家人之心。

鲍春霆移扎距宁郡城二十里之高祖山,虽病弁太多,十分可危,然凯军在城主守,春霆在外主战,或足御之。惟宁国县城于初六日失守,恐贼猛扑徽州、旌德、祁门等城,又恐其由间道径窜江西,殊可深虑。

余近日忧灼,迥异常气象,与八年春间相类。盖安危之机,关系太大,不仅为一己之身名计也。但愿沅、霆两处幸保无恙,则他处尚可徐徐补救。此信送澄叔一阅,不详。

涤生手示

九月十四日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代伟人,很大程度上仰仗的是他对待大局于私利的正确心态上——“盖安危之机,关系太大,不仅为一己之身名计也。”

自私自利是失败的祸根。贪小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出息,做事业肯定也做不大,因为不会有人愿意同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所以哲学家告诫我们:做人一定要肯吃亏。遇到危险时仅顾自身的安危是聪明之举,但这是“小聪明”。不懂得顾全大局,永远不吃亏的人不会受人尊敬和欣赏。

一般的势利小人都见利忘义,完全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这样虽然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兴旺发达,但绝对不会是一世的。到最后往往会众叛亲离,无依无靠。

在曾国藩看来,身为高官,就应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

自古以来,尽管官场的倾轧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但也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官员。

1849年2月,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从此跻身高官之列。任命的第二天,道光帝召见了曾国藩,训谕教诲了一番。两天后,曾国藩走马上任。虽说礼部在六部中属清要一类,但事务仍然繁多。其属员即有百余人。曾国藩感到公事较多外,应酬私事也十分多,他给父母的信中说:“几于刻无暇时。”

父亲曾麟书收到信后,为曾家出了位大官而兴奋不已。但知子莫若父,曾麟书太了解儿子曾国藩的脾气性格了,他惟恐刚做大官的儿子有什么闪失,立即写信一封,嘱咐再三:官阶既高,接人宜谦虚,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人,当尽协恭之谊。至于同乡官如何子贞,尔清他作祖父大人七十寿序,写作俱臻绝顶,有此学回,品行必端,尔宜善待之。外官李石梧前辈,癸卯年巡抚陕西,尔是年放四川正考官,路过其地,他待尔极好,并受其指教,受益最大。尔现总督两江,每年必以书信问候而已;若有人予以私情,宜拒绝之。

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己耳。此嘱。

由于父亲的殷殷教诲,曾国藩自为高官之回始,就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曾国藩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动员他的兄弟也加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斗争中去。

1858年11月,陈玉成部太平军攻逼曾国华、李续宾湘军大营,曾国华、李续宾战死:对于曾国华的死,曾国藩感到非常痛心。他在家书中表示,要为曾国华作哀辞、墓志、家传等文,并建议曾国圣也应作文以探其意。他的理由不仅仅因为曾国华死得惨烈,死后多日才收殓到尸骨,更重要的是曾国华在“生前于科名之途太赛,死后又有阙憾”,所以,他要为弟弟立传扬名于天下。

四年之后,曾国藩的最小弟弟自国葆病逝军中,对此,曾国藩深表哀痛,除为其撰墓志铭外,在挽联中情意深切地说:“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曾国藩尽管由于两个弟弟接连死于军中,颇觉悲痛,发出“举室效愚忠”的慨叹,但他认定:急国家之难,是最大的“公”。曾国葆死的同年四月,曾国藩还写信给初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告诫他说:“吾辈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也。”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只有那些心胸宽广、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才是伟大的人、才是人们愿意交往的人,才是能成就事业的人。

不要在口舌上伤害人

澄侯四弟左右:

二月初一日唐长山等来,接正月十四日弟发之信,在近日可谓极快者。

弟言家中子弟无不谦者,此却未然,余观弟近日心中即甚骄傲。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弟于营中之人,如极高、次青、作梅、树堂诸君子,弟皆有信来讥评其短,且有讥至两次三次者。营中与弟生疏之人,尚且讥评,则乡间之与弟熟识者,更鄙睨嘲斥可知矣。弟尚如此,则诸子侄之藐视一切,信口雌黄可知矣。

弊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余正月初四信中言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望弟常常猛省,并戒子侄也。

此间鲍军正月二十六大获胜仗,去年建德大股全行退出,风波三月,至此悉平矣。余身体平安,无劳系念。

二月初四日

曾国藩认为家境好的富家子弟大多都过于狂傲。就当时来说,曾国藩家也是相当富裕的,因此他怕儿子们沾染上富家子弟的恶习,经常在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让他们在立身的时候远离这些恶习。

事实上,在背地里谈论别人长短的恶习,不仅发生在大人身上,在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有时孩子会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也有时会看不起那些家境不好的同学,这些不仅反映了孩子没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有时,话多真是引来了灾祸。唐朝的功臣刘文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牢骚话太多而丢了性命。

刘文静是李世民起兵反隋时的主谋,在后来进军长安时,又立了大功,说他是唐朝的开国元勋,那是当之无愧的。裴寂是经刘文静的介绍才得以认识李世民的,他在起兵的过程中虽然也起过某些作用,但他更主要的是善于讨好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同李渊酒肉不分家,并且将归自己管辖的隋炀帝的宫女私自送给李渊,是李渊的一个酒肉知己。

李渊称帝以后,对裴寂的宠爱异乎寻常,授他以右丞相之职,每次上朝时,必令他同登御座。退朝之后,又相携入宫,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赏赐无度。而刘文静呢,则不像裴寂那样受宠,官职只达到尚书这一级,比裴寂低了许多,不免感到不公,因此在朝上议事时,故意同裴寂唱反调,两个人因此有了隔阂。一次家人集宴时,刘文静以刀击柱,发誓道:“我一定要杀掉裴寂!”这话被他一个失宠的小妾上告朝廷,朝廷在审问时,刘文静如实相告:“当初起兵时,我与裴寂的地位相同;如今裴寂被授以丞相的高官,赐以甲等的住宅,而我的赏赐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我每次出兵打仗,家中老小都无可托付,的确怀有不满之心,酒醉时说些过了头的话也是可能的!”

李渊据此斥责刘文静谋反,许多元老重臣一致不同意,李世民更是据理力争,指出首先策划起兵反隋的是刘文静,裴寂是后来才知道这件事,现在天下平定了,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发些牢骚,也是人之常情,没有必死之罪。可李渊对刘文静一直比较疏远,对他的政治能力也不大放心,裴寂看出了这一点,再一想刘文静曾经说过一定要杀死自己这样的话,于是乘机进谗说:“刘文静的才智谋略的确是当代之冠,无奈他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必有后患。”这话正好击中了李渊的心病,就这样,刘文静被杀掉了。临刑时,他叹息道:“如果当初我少说几句话,今天决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啊!”

老子说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孔子还说过“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些话的意思相近,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少说话,管住自己的舌头。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而就是很难做到。很多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信马由缰,一点也不知道小心谨慎,直到招来灾祸时,才知道后悔,这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舌头,少说话,牢记“言多必失,话多危险大”。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古人云,言多必失。就是说,别有用心的人会根据你说的话刺探你的秘密,或者利用你的话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