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
10745200000007

第7章 0~2岁:家教从呱呱坠地开始,不让宝宝伤在起跑线上(2)

告诉你,你错怪宝宝了,因为这时是宝宝口的敏感期来到了,他是在用口来探索这个世界。儿童口的敏感期是0~1岁的期间,主要是0~8个月左右儿童能准确地使用口。儿童不仅仅用口来吃东西而且用口能捕捉到所有认识到的事物。我们把这个关键时期作为儿童口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出现于儿童两三个月之后。这时,宝宝不是用眼睛仔细观察抓到的物体,而是将它送给嘴去啃。这个时期的儿童急切地用他的舌头和嘴唇去感受事物,凭借来自舌头的味觉和嘴唇的触觉,吸收环境中每样东西的特质,以便寻找到采取行动的方法。宝宝虽然有了大脑器官,但里面并没有任何内容,由于先天反射的作用,儿童具有吸吮与抓握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儿童最先使用的嘴,比其他的器官更加敏感。当儿童第一次将手无意间伸到嘴里后,由于吸吮手指给儿童带来了精神愉悦,儿童就会无意识地练习将手送到嘴里,之后发展到抓到东西也能够熟练放到嘴里。大脑会综合和比较来自嘴唇的不同质量、不同形状的感受,将它们留存在大脑中,成为大脑这个器官工作的早期产品——我们将其称为表象。

这个时期,儿童已经暴露在语言环境之下,开始吸收语音,逐渐地将自己收集到的感受与语音配对,形成有关词汇的认识。口唇的工作,又为说话提供了筋肉方面的运动,为将要发展的语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运动基础。

童童入园时才一岁零九个月,爸爸妈妈带着她刚从加拿大回国,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她还不会说话。到幼儿园的第一天,童童妈发现,童童每拿到一个新的物体,当她还不能决定如何使用这个物体的时候,就会将它放到嘴里含一下。童童妈看到她拿了一个圆形的筹码,先平放着用嘴唇感受了一下,又竖起来用嘴唇感受了一下,然后才反复地观察,继而将筹码倒在了地上,用手拍打,又用手将筹码来回拨动,用手去感受筹码和地板的感觉。这时一个老师走过去,为她演示了筹码的使用方法。童童马上拿起一个筹码朝着老师“嗯、嗯、嗯”地叫着,老师认真地说:“筹码”。童童立刻蹲下来,拿了另一个筹码重复刚才的举动,老师又说:“筹码”。重复几次后,童童笑了,才开始用筹码玩耍。

在宝宝口的敏感期,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可以供他抓握和啃咬的物品,这些物品应该有不同的质量和形状,当儿童反复探索时可以提供简洁的语言配对。如:儿童咬到软的东西,成人可以在一边提示“软的”,咬到硬的东西,成人可以说“硬的”。在这样做的时候,成人切不可反复重复,非要让宝宝听到,更不可以在告诉宝宝之后拷问,因为这样做会打断宝宝的工作,影响他的探索。童童虽然已经一岁九个月了,但还遗留了用口作前期探索来决定后期行动的方式,童童的行为证实了专家的理论。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强行干涉,宝宝就会将口的行为欲望压抑下来,成为将来的人格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一些嘴的不良习惯,如:吐吐沫、啃手指头、吮嘴唇、吃零食、讽刺挖苦别人、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口就是连接宝宝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一个最自然的通道。

假如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这一阶段,那么,未来的成长之路很有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缺憾。对于那些口的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宝宝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抢别人的东西、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难以专心学习。因此,父母在发现宝宝进入口的敏感期或尚未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时,一定为宝宝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

2.手的敏感期:我用手触摸世界

手是宝宝的第二大脑,而与口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就是手的敏感期。在这段时期,宝宝会经历从刚一出生时紧握的小拳头,到逐渐能抓握床栏、用手指抠,甚至打人,再到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小饼干等一系列变化,而宝宝的每一次进步都预示着大脑发育的进程,都意味着宝宝正在构建自己内在的世界。

大家是否看过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所做的天顶画——《上帝创造亚当》,在这幅画里,核心的位置上展示的是两只手:一只是上帝的手,指向亚当,又像指向未来;而另一只是亚当的手,向上帝伸出去。毫无疑问,这两只手中蕴涵着某种秘密的味道和深层的含义。也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们意识中的奥秘就在于可以依靠手来实施和诠释,如果没有手,所有的思想,即便是上帝的思想也无从实施。

没错,手是聪明的人类的工具。耳熟能详的“心灵手巧”一词就已说明手与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脑的发育可以使手的动作得到发展;反之,灵巧的双手也能刺激大脑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在成长早期就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宝宝,长大后势必会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和一个聪慧的头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大脑是用手来思考的,而手的自由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然而,人为地阻止儿童手的活动,很可能就会阻止了儿童的思考。

所以说,在宝宝手的敏感期,我们实在没有意义去做让几个月大的宝宝远离玩弄手指、让两岁多的宝宝不去感受泥和水的特质这样的蠢事,因为那样只会破坏宝宝的构建程序,给宝宝的认知造成混乱。

事实上,每一个健康的宝宝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用自己的双手反复探索并体验外界世界的本能,抓水也好,抓沙也罢,这都是宝宝与环境的真实连接。他们正在试图通过自己双手的探索来协调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发现外在的世界并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而这正是每一个宝宝的发育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认知过程。

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还是会看到一些不会用手,或者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缝纽扣,不会拴绳索的人,这往往是因为在他们成长发育的阶段,手被束缚了,手的能力没有被释放出来。所以说,每一位父母在养育宝宝之初就该认识到:手是儿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动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幼儿有目标探索世界的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宝宝、尊重宝宝,这样宝宝在他们的世界里才会真正地鲜活起来。

大人眼里的荒唐事,宝宝聪明的入口

在八九个月宝宝的世界里,软软乎乎的物体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的。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手的任何活动不只是手的活动,而是有着智性的目标,因为你的宝宝像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一样,到了这个阶段就会出现这个阶段的特征,那就是手的敏感期。

强强8个月大时,有段时间是由奶奶来看管。那时,强强也刚好开始学走路,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在屋子的所有角落“巡游”。有时候,两步就会走到“危险地带”,真是奇怪得很!这个小家伙也不知道害怕,他的所作所为倒是经常把大人吓得够呛。

奶奶一个人看护的时候,为了避免危险,总是惊慌失措地从他手中抢走那些她认为危险的东西,或是带他离开她认为危险的地带。可是,每每这种时候,强强就会大哭大闹,奶奶只好转去哄他、安抚他。即便如此,淘气的强强还是经常会给奶奶来个“突然袭击”,这让奶奶筋疲力尽。

每次下班回家,奶奶就会向强强妈汇报强强的“壮举”。有一次,在强强身上发生了一件既好气、又好笑的事情。

一天,奶奶把厨房里所有的危险物品都藏了起来,索性让强强玩个够。

过了很长时间,奶奶发现厨房里静静的,于是,赶忙跑到厨房,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强强不知从哪里翻出了一篮子鸡蛋,竟然把一篮子鸡蛋打破了一大半,厨房地上,宝宝的身上、手上到处都沾满了黏糊糊的鸡蛋液。那场景,简直就是一片狼藉。

而强强呢?依旧乖乖地坐在地上,两只小手还兴奋不已地叭叽叭叽地拍打着那些散落在四处的蛋壳和蛋液,对奶奶的突然到来竟浑然不觉。

看到这一幕,就连一向情绪极为稳定的奶奶也按捺不住了,赶忙上去抱强强。可是,正玩在兴头上的强强哪里肯离开,一个劲儿地哭啊闹的。奶奶一看自己根本拗得过这个兴致正高的小淘气,只好随他去打了,而强强竟然将鸡蛋打得一个都不剩。最后,奶奶可是着实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收拾干净现场。

听了奶奶的讲述,强强妈也认真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在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当强强拿到软软的物品,便会热情高涨地捏来捏去。而且,强强妈和强强爸还做过一个“小实验”:如果同时把软硬两种物品放在强强面前,不用说,他肯定会第一个去捏软的那个物品,而硬的物品尝试了一下便扔在一旁,根本不去理会。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然而,在宝宝天真可爱举动的背后,却有好多我们作为看护者所不知晓的成长信号。

面对宝宝的所作所为,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往往会和宝宝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冲突。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因自己的无知而给宝宝设置了很多障碍。

当我们发现宝宝捏碎了一个鸡蛋,很多时候,会第一时间过去制止,担心划伤了手指,担心糟蹋了鸡蛋,其实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宝宝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机会。

现代家庭,好多宝宝都由家中长辈或是保姆看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我们有必要告诉他们尊重宝宝探索本能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帮忙宝宝顺利度过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而且父母也要力所能及地多抽出些时间和宝宝多做些亲子游戏来帮他们顺利地度过手的敏感期。比如说,可以把一些形状、颜色、软硬不同的玩具放在宝宝面前,让他自己用手去摸,用嘴去感知。如果宝宝能爬了,就尝试着把玩具扔到一个地方,让他自己去抓。

每个宝宝就像一颗种子,在土壤中埋了几天后就会像花儿一样向外发芽吐叶。虽说我们无法预知这颗种子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但是有一点是需要肯定的,那就是,无论谁都没有权利来干涉这颗种子的发芽。

东西越玩越乱,小手越来越巧

一般来说,10~12个月的宝宝拇指和食指的配合已经相当熟练,能把很小的颗粒物准确地捏起来,能用手指捏取物品。而且当他想要拿取其他物品时,能够主动放弃手里现有的物品,并能有意识地把手里的物品放到桌子上。1岁左右的宝宝,手的伸肌发育已趋于成熟,能够自然地向前方抛物品。

宝宝常常通过“扔”这一行为来进行实践,来探索这个总是让他们充满惊喜的世界。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宝宝爱扔东西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体力,而且还能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因为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分清了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区别,这也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步。

刚满周岁时的强强学会了走路,家里的物件,只要是他够得着的、拿得动的,几乎都要被他挪个位置。

昨天,鞋柜上还乖乖地躺着妈妈刚给他买的一双毛茸茸的棉拖鞋,可是,就在今天,一只鞋子被挪到了茶几下,另一只鞋子也被挪到了床下。

看着强强每天的“工作”,就连大人都觉得有趣,但凡成双成对的物品,只要到了他的手里,总是会被拆得东一件西一件,大有“棒打鸳鸯散”的意味。

其实,用“挪”这个字来总结强强每天的“工作”也似乎不够恰当,如果真要细致地对强强的“乾坤大挪移”进行一番描绘,或许“扔”这个字才更为贴切。

瞧,上一分钟,小手里还抓着一个小球,自豪地高高举着;然而,下一分钟,抓在手里的小球就会被强强使劲地往下一扔,“砰砰”几声,便落在了地上,又蹦又滚的,活像个快活的小精灵。再看强强,满脸都是喜悦,激动时还会发出得意的“咯咯”的笑声。

强强玩得开心,可是却苦了强强妈妈。每当强强妈为强强捡回了小球,强强接过去,就会再扔出去;就这样,母子俩会反反复复上演这种“扔了捡、捡了再扔”的闹剧。看着小球在地上蹦啊、滚啊,强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露出开心的笑容,对自己的能力似乎也非赏欣赏。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强强扔得兴起时,就会寻找下一个扔的目标。

“这个硬硬的圆圆的东西又是什么?”“扔一下,瞧一瞧!”有时候,强强还会侧耳专注地听东西落地的声音,“嘿,居然还会发出响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经过强强的不懈努力,家里几乎所有的小物件都给挪了位置,然而,强强妈不知道它们究竟能在这个位置上待多久。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对强强的这种反应都深有体会,当宝宝一周岁左右时,突然对扔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宝宝之所以喜欢这样,是因为看到东西被自己从一个地方扔到另一个地方,他们感到很有趣,他们惊讶身边的这些东西被扔出去后为什么和以前会不一样;他们好奇,这些东西扔在地板上、地毯上、水泥地上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诧异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乐此不疲地给我捡回来,难道这是一个新游戏吗?当然,他们也会这么想,扔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更注意我,这真让我高兴。

宝宝是开心愉悦了,然而,爸爸妈妈却头疼了:一向乖巧的宝宝怎么变得这么不听话?这是一个坏毛病吗?我该怎么纠正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