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10744600000007

第7章 社会秩序的实质来自心灵秩序——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守护神(2)

法者,规则规律也。而规则和规律既是符合自然的,也是符合人性的,而道德就是被规则化了的人性。只要人们都能恪守道德,恪守规则,世界便有了秩序,社会便有了和谐与文明。

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普通人也许从电影、电视中知道了他们见面时的繁文缛节,而对于他们怎样遵守制度和秩序的情况,也许却有些模糊。其实,在这方面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远不止此,一位在日本生活了四年多的杨先生谈到了他的经历:

日本第一次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到日本刚好一年的时候,一位日本朋友特意陪我去东京迪斯尼乐园游玩。我们上午乘坐新干线到达迪斯尼乐园时,买票的人黑压压的一片,共有8个窗口售票,每个窗口前都是一条看不到头的长龙,至少有三四百人之多。

我一颗激动的心顿时降到了冰点。可那位日本朋友却说:“难得有机会来一次,没关系。慢慢排队吧!”就这样,我们跟随着队伍一步一步地移动着。

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天又突然刮起了大风,天空中也飘起了蒙蒙细雨,我的脚也站得酸痛了,穿着一件毛衣在风中颤抖,可8个窗口的售票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着。的确,也许几十个人、一百多个人遵守秩序不足为奇。可是,当我置身于这个偌大的售票广场,有着8条长龙一般的人流,几千人一起排队等候购买门票,有的人冷得瑟瑟发抖,可是你听不到大声的喧哗。这次排队的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在一个以遵守秩序为准则的国度里,每一个普通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表现得从容不迫,坚守秩序,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自然!

在日本,我最喜欢喝的牛奶是“雪印”,它是战后重建的一家乳品公司,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它一度在乳品市场上独领风骚。

可是,如此规模的一家公司,却因为一次大阪中毒事件而导致整个公司的倒闭,董事长在镜头前向世人谢罪。电视上,雪印公司一位负责销售的部长面对镜头痛哭流涕,他说,在这家公司奋斗了二十几年,以前一家人都以他为骄傲,可现在因为他的关系,太太不敢出门见客,只好每天躲在家里,这一切都是谁的错啊!在经济领域里,也必须遵守这样的秩序,始终坚持以最优秀的产品来面对消费者。否则,即使像“雪印”这样傲然一世的公司也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在一个拥有良好秩序的环境里,每一家企业都有希望得到发展壮大,你按照市场秩序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那么市场也会为你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一旦你违背这个市场秩序,以劣充好,以假当真,市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在日本几年的生活中,还有一件小事让我常常想起。每次我打完工回家,总是去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当我疲惫不堪地走出地铁口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总是站在那里,非常诚恳地给你送上一声“晚安”,已是深夜了,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他说与不说也许是没有人知道的。这种工作态度依靠的又是一种什么力量呢?

社会需要一种秩序来固守,我们的伦理道德也需要一种秩序来维持,而这并不是全部依靠法律所能解决的。

所以,到日本的人都会留下的是这样的信念:秩序源于道德并成于规则。当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愿意遵守道德规则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有秩序,我们的环境会变得更干净,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更体贴、更和谐。

社会秩序依据人性而制定,最终使其成为规则,而对它的遵守和执行却是依靠道德的内在力量来维护的,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秩序的遵守或破坏不是看规则的“眼色”,而是受良心的制衡和道德的舆论来约束的。

4.道德信仰可将社会的天空照亮

道德信仰带给人的是希望的空间,为人的生活构建起一个具有内在感召力而且催人奋进的目标。

信仰是人对某种理论、学说、观点或某个人的信服和崇拜,是带有个性倾向特征的心理特征。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某种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真诚信服和虔诚追求,并由此形成对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调整人们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内在基础,是构成道德人格的核心。说白了,道德信仰是对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信任、服从和追求。

道德信仰带给人的是希望的空间,为人的生活构建起一个具有内在感召力而且催人奋进的目标。

具有道德信仰的人同时会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是对他人的责任感,更是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责任感。

在这种责任感的引导和驱动下,人会把高尚的道德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把对社会的奉献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具有这种责任感的人会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履行对社会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

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牧场牲畜的“乘田”,这些都是很卑贱的职位,但是他仍旧做得很有成绩,受到鲁国权臣季氏的赏识,从此踏入士大夫阶层。

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大氏族执政,他们怕诸侯任用孔子,抢了自己的威风,因而都极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别的国家任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想加害他。孔子到了卫国,就有人带着手持利刃的官兵来威胁和恐吓他;孔子到宋国讲学,宋国权臣派人来暗杀他;孔子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赏识,赐给他封地700里,却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还几次受到围攻,差点送了性命。虽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各国之间奔波,受尽了磨难,但是他始终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一刻也没有改变过。有一次,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了两国的大夫的围攻,他已经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他的学生也因为疾病和饥饿都倒下了,孔子面对围攻依然弹瑟吟唱,没有一点沮丧泄气的样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身处逆境却仍旧乐观自若,都非常佩服他,他们说:

“我们的老师理想高尚而远大,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师仍然尽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这是君子所为啊!”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终其一生的道德信仰与追求,将漫长的历史天空灿然照亮。因为道德信仰的核心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这份责任感,就有了对社会奉献的执着不舍,死而后已。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

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坚定的道德信仰是一个人形成高尚品德的基石。有了它,人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在办事时就会更有力量,在为人上就会更加有正义感,这样的人也就会更加受人尊敬。

没有道德信仰,生活将是一片苍白,前途将是一片茫然。没有道德信仰的人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只能到处乱飞;就像一艘失去罗盘的轮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随波逐流。如果世界上到处都是这样的人,社会将会变得一团糟,哪里还会有和谐可言?

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之中对道德有一种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作为自己行为的一种准则。这种准则就是一种朴素的道德信仰。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使人们在行走时不会迷路,使人们在黑暗中依然能够迈出坚挺的步伐。有了它,迷路的人再也不会害怕;有了它,黑暗中行走的人再也不用担心。

5.善良是人类美德之本

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善可以分为大善和小善。大善之人对敌对友、对自然对社会皆以善意待之,可以超越个人功利,达到无我的胜境。

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与人为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后来,与人为善的语意拓展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人着想,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在今天,我们提倡与人为善的美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与人为善有利于促进和谐。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等等,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离不开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同与接纳,而这种认同与接纳是由人们处世时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决定的。只要坚持与人为善的态度,就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与人为善有利于推动事业进步和发展。单枪匹马干不成事业,只有合众人之力,才能支撑起事业的四梁八柱。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形成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人和事业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社会如果都尊崇善良的美德,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和谐,共进共荣,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如果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之中有人自私狭隘,做事损人利己,以邻为壑,那就必然会带来纷争不断,内耗严重,彼此离心离德,进而导致工作难有起色、事业难以发展。所以,别小看与人为善这一处世态度,别忽略与人为善这一传统美德,要知道是否能做到与人为善,事关大局、事关稳定、事关发展;坚持与人为善,利人、利己、利社会。

同时,与人为善有利于自我成全和自我保护。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规则,连小孩子都会玩这种游戏,其规则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有理由对你不好。”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好”是具有互动性,这与“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因果命题似乎如出一辙。面对别人微笑,也常常能够换来别人的微笑,善意待人,则也常常换来善以待己,尽管施善者可以做到不求回报,但善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可以实现互动的,所谓“滴水之恩可得涌泉相报”就是一种善的回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社会上得到善待,得到成全,得到保护,而要实现这个良好的目的,请首先拿出你的制胜法宝:善意待人,或者叫与人为善。

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善可以分为大善和小善。大善之人对敌对友、对自然对社会皆以善意待之,可以超越个人功利,达到无我的胜境;小善之人只善待对自己有用的人和物,对自己无用的人和物则或不以为意,或了无爱心,或视若敝屣,或妄生妒意。

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与颜回在一起探讨学问。子路说:别人善待我,我也善待别人;别人不善待我,我也不善待别人。子贡说:别人善待我,我也善待别人;别人不善待我,我则或进或退的与他周旋。颜回说:别人善待我,我也善待别人;别人不善待我,我也善待别人。三个人所持的观点不一样,便去问孔子。孔子说:

仲由的观点,是对待边鄙荒漠之人的方法。端木赐的方法,是朋友之间相处的方法。颜回的方法,是亲属之间相处的方法。《诗经》说:假若他人不善良,我却待其如兄弟。

颜回的方法就是“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也就是善以待人。

某学院学生寝室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几个同是老乡的同学在宿舍里喝酒庆祝考试顺利通过,折腾了很晚,到要熄灯了还没有结束。隔壁宿舍的王某过来友好地劝其早点休息,这下激怒了正在兴头上的、也有些喝多了的李某,李某顺手拿起啤酒瓶向王某头上砸去。事后,校方出面进行调解,王某并不要求给李某处分,而是表现出了巨大的宽容,说李某也是喝多了,并无意伤害自己,而且李某诚心道歉,且赔偿所有的医疗费用。后来,李某悉心照料王某,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李某再也没有违反过学校的任何规章制度。

交往贵在善以待人。善以待人就是待人友好,讲友谊、讲和善,关心人、关怀人,爱护人、爱戴人,协助人、帮助人、救助人。善以待人的范围是广泛的。亲情之间的善待因有血缘关系而显得容易表现出来,容易做到;非亲情关系之间的善待就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好。但是,非亲情之间的善待才能真正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爱心,才真正体现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美好心灵。只有学会善以待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善以待人是一个道德水平较高的表现,你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别人,要将心比心,多给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无论自己的生活多么一帆风顺,也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而是应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人总是喜欢和善良厚道的人交朋友的,正所谓“善则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