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梭罗说:“不知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之后,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一个人读书愈多,则愈能叠进知识层面,垫高思想平台,激活思维窗口,所以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其实书读得多了,不止下笔有神,做事也有神,工作也有神,生活也有神,处世也有神,做人也有神;所谓“神”者,即聪明而有灵气,颖慧而有悟性,睿哲而有卓识也。一本书一道风景,一本书一个世界。读得万卷书,即可领略万种神思、万种风情、万种功法、万种道行;因而,一个人读书愈多,其智自会胜人一筹,其能自会高人一等。
天下才子必读书
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中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被称为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明末清初的文学思想大家、才识过人的一代才子金圣叹,提出了他著名的“六才子书”观点。他将《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西厢记》和《水浒传》并列为“六才子书”,意谓这六部书代表着六种文学体裁的最高成就。如果一个人懂了六才子书,那么所有文章的技巧就都学完了,当然可以登堂入室、随意挥洒了。
不仅写文章如此,天下任何门类都是如此。要想登堂入室、随意挥洒,就必须谙熟某一门类的理论、知识体系,烂熟于心,化为自身血肉,直至炉火纯青,随时随地可以自由运用。从这一点上说,不仅天下才子有自己的必读之书,任何一个行当的才子都应该有自己的必读之书;换言之,要成为某个行当的成功者,先要成为这个行当的专家。
从实践中看,“天下才子必读书”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天下才子也必然是酷爱读书的人。这似乎已是一条定律,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下面这些情况,它们或许会让你对这一定律理解得更加深刻。
当我们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轨迹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
在我们接触过的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人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成年之后。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相比,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喜欢读书。
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他们同班的其他人。
时至今日,这些成功人士的年平均阅读量也在20本书上下,高出普通人很多。
也许你对教育工作者一年平均阅读20几本书不会感到任何惊讶,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是在同一时期,成功人士也阅读了20本书,你又有何感想呢?
据了解,成功人士每三周至少看一本书,他们阅读的内容也很广泛。
事实上,有19%的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
虽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爱好及家庭的活动作为他们最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但是时至今日,阅读仍是最流行的一种消遣方式。这并没有什么可让人惊讶的,因为成功与阅读之间具有互补的作用,但是成功人士是怎样从阅读中获得成功的方法,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呢?
美国一家著名百货公司的董事长赛伯特在《道德的经理人》一书中曾说:“我无法告诉你,若想事业成功,须要阅读些什么书的准则,但我可提供一些指南,或许有助于你对成功的想像。首先,让我们考虑你每天须花多少时间阅读。在工作中不得不去阅读的,无非商业书信或工作所需的阅读,报纸、杂志、书刊等。”
“我每天花上数小时在‘课外’读物上。假如我搭乘火车或飞机旅行的话,通常会阅读时刻表及各个站名之类的资料;当我出门度假时,每天也会花二至三小时在一般性的阅读上……看书的重点是看阅读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如果是,千万不要舍不得在这上面花时间。我们绝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
书虽然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
俄国著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中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被称为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过十分良好的教育,因为许多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除了书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读书,是你事业有成的必由之路,是你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书籍中蕴涵着千百年来人类的经验与智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一些书籍显得伟大,使得一些书籍灿然生辉。书籍是人间的智者,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里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别有洞天的境界。
书籍犹如火种
本杰明·富兰克林从童年起就对书情有独钟,到建立美国第一家图书馆止,其间的历程无不显示出其对读书的孜孜不倦。因此,哲学家康德才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恐怕没人会在富兰克林这个名字的面前无动于衷,即使你不是一个美国人,没有享受过富兰克林对于美国民主所作出的一切贡献,但你总会感受到避雷针的好处吧,富兰克林就是它的发明人。
读过《富兰克林自传》的人可能都会感受到这一点:书籍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有多么重要!
富兰克林在家里排行最小,他身体健康,一张圆脸,一双灵活而又机智的眼睛,他与别的孩子一样,调皮淘气,可是他还喜爱读书。
在一年的圣诞节快来临之时,父亲抚摸他的头发,关爱地问:
“贝恩,你圣诞节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
富兰克林回答说:“书包,父亲,我要书包!我有了书包后,就能像吉美那样去上学了!”
这个回答大大出乎父亲的意料。
早在富兰克林7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读书了,而且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后,他几乎已将父亲书架上的书全都读过了一遍。
他还能写出一些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把他写的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了家住伦敦的伯父,并且受到了伯父的称赞。
由于家境困难,富兰克林中途辍学到詹姆士的印刷厂当了一名学徒,当时他年仅12岁。
在此期间,富兰克林结识了一名书店的学徒,他利用书店学徒的关系,将他所喜爱的书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归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夜夜苦读。
富兰克林爱读书的习惯远近闻名。由于晚上读书时需要大量的蜡烛,他就悄悄地请求伙伴们为他收集一点剩蜡烛用来晚上读书。
后来伙伴们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为他积攒一些,有时还送给他一整支。
富兰克林刻苦读书的精神使他周围的人们非常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他回家时,他的朋友与家长们就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一些蜡烛头作为礼物送给他。所以每次富兰克林从印刷厂回家时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家长们为他准备的蜡烛头。
俗话说的好,学然后知不足。富兰克林为了满足读到更多书的愿望,他召集了几个爱好读书的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取名为“共同社”。其成员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使每个成员都能读到更多的书。
在“共同社”基础上,三年之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创办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并且越办越红火,当年小而且简陋的图书馆,日后竟成为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
在此以后,富兰克林开始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他又计划建立美国第一家图书馆。这时共有100人捐款,罗克登大律师还把捐赠的一些事宜表述为法律的形式,并使之成为北美洲募捐图书馆之母。
康德对富兰克林的评价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人类的文明史大部分都被记录在书籍里。只有乐于读书的人才能游历这座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宝库,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并洞幽烛微,才能打开成功的大门,铸就人生和事业的辉煌。
藏书就是储备精神营养
书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正如同一座没有窗户的房屋,屋中的人在黑暗中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无法了解和改造这个世界。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
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正如同一座没有窗户的房屋。如果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时常有接触书籍、使用书籍的机会,那么他从书本上将获得惊人的智慧。
家中备有许多有益的图书,会使孩子自觉地摄取书本上的有益知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开心启智的作用。
喜欢看传记的人都知道许多名人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阅读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康熙帝5岁开始读书,8岁读《大学》、《中庸》。33岁时(康熙二十三年),在南巡的船上仍然苦读不倦,当侍臣奏请要注意休息时,他说:“深味古今义理,足以愉悦我心。予之不觉疲劳,以此故也”。
他到晚年时,仍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正如他在《庭训格言》中所说:“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寡过。”
康熙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为数不多的好皇帝,他得益于一生中手不释卷,酷爱读书,而这种良好的习惯就是童年时在他的帝王之家养成的。
康熙帝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除经、史、子、集四部以外,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军事、法律、音乐、美术、医药,无不涉猎,经他“钦定”的图书有《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古文渊鉴》、《子史精华》以及《朱子全书》等。他一生临摹的法帖,多达一万多张;为庙宇题匾,多达一千多件。他还特别注重学习自然科学,他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等学习欧几里得的《初等几何》和阿基米德的《应用几何学》,学习来自西方国家的天文、地理、生理解剖等方面的最新科学知识。
一个皇帝,日理万机,照一般人的理解,哪有精力读书?而康熙帝“活到老,学到老”,却抽出那么多时间读书,而且知识面如此之广,令人叹服。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高瞻远瞩、功业卓著的政治家,这与他博览群书的功力是分不开的。他在统一祖国、发展生产、加强民族团结和抗击外来侵略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样的文治武功,与其从青少年时代起直到老年,整整一生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正如他在《庭训格言》中所说:“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实现于今。”抱着从中求得治国之道的读书目的,再如此努力,哪能没有如期的收获呢?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说:“要养成每天用十分钟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20年后,思想上将大有改进。所谓有益的书籍,是指世人所公认的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其他种种。浑浑噩噩时,请阅读一本好书。”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多读一本好书,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理智和力量。读书多的人更明达事理,更有修养,更能驾驭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未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此言可谓妙哉。“书”就是一块砺石,能磨砺我们的意志,擦亮我们生锈的思想;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传送给一代又一代。
泰戈尔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知识是指挥行动的载体与基础,学习不仅仅是读书、识记知识,重要的是思考与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有益终生的良好习惯。
做学问,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用古人的话来说治学分为三个阶段:
始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求学的探索与寻觅;
再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治学的艰难与刻苦;
末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容在不自觉中已学有所成。
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磨练,才可能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在治学的山峰上,攀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丽、开阔。
曾有一位领导人在谈到学习的重要性时说,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干部都要从有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科学知识要知难而进,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持之以恒。歌德说:“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拥有知识。”
多读一本好书,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理智和力量。读书多的人更明达事理,更有修养,能很好驾驭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未来。
为了便于读书,建立一个个人藏书室,无疑是个好主意。爱读书之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说的是宁可自己的生活过的清苦一些,委屈点肠胃,但不能固没有书读而枯竭了头脑。个人藏书并不是一种目的,它标志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我们强调这一点,也意在提醒人们分清精神营养与物质营养孰轻孰重。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留心,你就会感受到学习原来如欣赏身边的风景一般的温馨与美好,你若不认真读书和悉心观察,美就永远不会在你的眼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