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思想地生活
10741100000003

第3章 关闭蠢人的天堂(2)

我见过一个两岁的孩子,他一直生活在伦敦,有一回他第一次被带到葱绿的乡间去散步,时间是冬天,一切都是湿漉漉的,道路泥泞难行。在成人眼中,并没有什么可引人注目的,但是在孩童的眼里却闪出奇异欣喜的光彩,他在潮湿的土地上跪了下去,把脸埋到青草里,嘴中发出快乐高兴的咿呀叫声。他所体验的那种欢乐是原始的,质朴的,又是广泛的。那种得到满足的机体需要是如此强烈,那些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很少是精神完全健全的。

有许多快乐,我们举赌博作为一个例子吧,它本身没有和大地的联系因素。这一类快乐一旦停止下来,就会使人感觉无聊不满,渴望着什么,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这种快乐带给我们的是不能称作幸福的。另一方面,那些把我们和大地的生命连接起来的快乐里,则有着使人得到极大满足的东西,在它们停止以后,它们带来的幸福依然存在,尽管其强烈程度比起那些更令人兴奋的放荡胡闹来要低一些。

这中间的区分差别,可以有从最简单的到最文明的长长一串行业。刚才提到的两岁幼儿便显示了与大地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最原始的可能形式。但是在高一级的形式上,同样的情况则可以见诸诗歌。

使得莎士比亚的抒情诗如此卓越感人的便是因为诗中充满了使两岁幼儿拥抱草地时的同样一种欢乐。请读一下“听,听,云雀”,“来到金黄的沙滩上”,你会发现,那两岁的孩子只能以口齿不清的叫喊显示出来的感情,在这些诗里以更为文明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或者,我们再来看看爱情与纯粹的性爱之间的差别。爱情是这样一种体验,它使我们整个身心得到复苏新生,恰像植物久旱之后受雨露滋润一样。但是没爱情的性爱全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在瞬间的肉体快感过去以后,随之而来的是疲惫、厌恶、生命是空虚的这类意识。爱情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性爱却不属于此。

当代的城市人所遭受的那样一种厌烦,是与他们同大地生命的分离密切相关的。这种分离使得生活变得灼热、无聊而又干枯,犹如沙漠中的朝圣远行。在那些富裕有钱、可以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人中,他们所遭受的那种特别难以忍受的厌烦,正像它看上去显得很荒谬一样,是由于他们对厌烦的恐惧而产生的。在逃避产出型的厌烦时,他们成了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厌烦(愚滞型)的牺牲品。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

哲人已逝,但他关于幸福的论述和感悟,到现在为止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5.生活的最高境界

琐事原理:用心而投入地去做眼前身边的每件不起眼的小事,才能确保我们人生的鲜活和意义。

美国有一位图书馆馆长,每天早上8点,总是亲自为自己的图书馆开门,然后对第一批踏进图书馆大门的读者致意请安,再巡视一番后,才去自己的办公室。

有人告诉他,馆长不必做这些小儿科之事。而他却认真地回答:

“我来开门,是因为这是我一天做的事里惟一能对图书馆真正有用的。”

一个打毛衣的女人是美丽的,一个劈柴的男人是好看的,一只正下蛋的母鸡是动人的,一只采蜜的蜂儿是美好的……每一天过来,忙忙碌碌之余,你是否反思过,你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不要小看那些小如开门的琐事,它构成我们生活中最细致最亲切的一环。在我们心存高远的时候,不要忽略眼下的每一个细节,正如树枝上的一个小芽,明天它就是一片翠绿。

每一天起码做一件实事,哪怕微不足道,你的这一天就会过得踏实而无憾。

有位诗人,他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了太长的时间,他变得身心疲惫,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用自杀来彻底解脱自己。

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坑。他看这坟太光秃太缺乏诗意,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的树木和奇花异草,并因此而有了丰富的收获。他的成就终于闻名遐迩,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到一个小女孩问他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的脸红了,他想了想,说:“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为他的回答而高兴地笑了。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没有想到诗人在说谎,但诗人自己知道。

人生就是这般奇怪:一味地埋首苦干,未免有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之嫌;什么事情都不干,而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答案则定然是虚无。用心而投入地去做眼前身边的每件不起眼的小事,反而会给我们找到一个积极的答案。

6.乐园就在你的身边

苦修原理:我们往往绞尽脑汁、苦苦修炼,也曾经步履匆匆、到处奔波,却忽略了身旁的欢乐和幸福。

有一个故事说:

在森林的深处,苦行的修士紧闭着眼睛在苦苦地修炼;他想修成正果进入乐园。

但是拾柴的姑娘在衣裙里给他带来了果子,又用树叶做成的杯子从溪流里为他取来了清水。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他的修行变得愈加艰苦了,到后来他绝口不尝果子,也不喝一滴清水。拾柴的姑娘感到非常悲伤。

乐园里的上帝,听说了有一个人居然胆敢希冀成为神灵。他曾经一次又一次的同他的劲敌泰坦们战斗,并拒之于他的王国之外;然而他惧怕一个具有忍受苦难力量的人。

但是他懂得凡夫俗子的癖好,于是他计划用诱惑来引诱这个凡人放弃他的冒险行为。

从乐园吹来一口气,吻着那个拾柴姑娘的肢体,她的青春由于一阵突然迸发美丽的快乐而感到痛苦,她的思想也仿佛像蜂巢受到袭击的蜜蜂在嗡嗡作响。

苦修士要离开森林,到山洞里去完成他的严格的苦行的时候来到了。

当他睁开了眼睛准备启程的时候,那个姑娘出现在他眼前,好似一首熟悉而已被遗忘的诗歌,因为新添了一种曲调而变得陌生了。

苦修士从他的座上站起来,告诉她这是他离开森林的时候了。

“但你为什么要夺去我给你效劳的机会呢?”她眼眶里噙着泪珠问道。

他重新坐下来,沉思了好久,便在原处留了下来。

那天晚上,姑娘心里悔恨,一夜没有成眠。他开始害怕自己的力量,憎恨自己的胜利,但是他的内心却在狂喜的波浪上颠簸摇荡。

到了早晨,她走到苦修士的面前,向他施礼,请他为她祝福,说她必须离开他。

他默默地望着她的脸,接着,他说:

“去吧,祝你如愿。”

多少年,他兀自独坐,最后他的苦修功德圆满了。

众神之王从天上降临,告诉他已经赢得了乐园。

“我不再需要乐园了。”他说。

上帝问他希望得到的更大的报酬是什么。

“我要那个拾柴的姑娘。”

蓦然回首,苦行的修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乐园。

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对路边的景色与过往行人全然不顾。一个人拦住了他,问:

“小伙子,你为何行色匆匆啊?”

小伙子头也不回,飞快地向前跑着,只泛泛地甩了一句:“别拦我,我在寻求幸福。”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小伙子已变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在路上疾驰。

又一个人拦住他:“喂,伙计,你在忙什么呀?”

“别拦我,我在寻求幸福。”

又是二十年过去了,这个中年人已成了一个面色憔悴、老眼昏花的老头,还在路上挣扎着向前挪。

一个人拦住他:“老头子,还在寻找你的幸福吗?”

“是啊。”

当老头回答完别人的问话,猛地一惊醒,一行眼泪掉了下来。原来刚问他问题的那个人,就是幸福之神啊,他寻找了一辈子,可幸福之神实际上就在他旁边。

7.让生命之根往纵深处伸展

吉布斯原理:我们祈祷过太多次舒适和安逸,却少有如愿;倒不如祈祷我们的根能往纵深处伸展,以便风吹雨淋时不会轻易折断飘飞。

比尔小时候,他的隔壁有个老邻居,吉布斯医生,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医生的样子。比尔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穿着粗斜纹棉布的工作裤,戴一顶草帽,草帽的前沿是一副绿色的塑料太阳镜。吉布斯医生总是笑,笑容与他的草帽很般配——满是褶子,饱经风霜。比尔和一群孩子在他的院子里玩,他从来都不会对他们大喊大叫。比尔记得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似乎他周围的环境还根本培养不出这样善良的人来。

吉布斯医生不治病救人的时候就种树。他的家占地10英亩,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把这块地变成森林。善良的吉布斯医生对种植有他一套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深信“没有痛苦,就没有获得。”他从不给他的树浇水,公然违抗传统常识,有一次,比尔问他为什么,他说给植物浇水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只会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应该让他们周围的环境变得艰难一些,那些过于柔弱的树苗要趁早锄掉。

他继续解释,说浇水只会让植物的根变浅,不浇水的树的根会向深处生长,自己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

所以吉布斯医生从不给他的树浇水。比尔记得他种过一棵橡树,却从不像其他人那样每天清晨给它浇水,相反,吉布斯医生总是拿一张卷起来的报纸去打它:“噼”“啪”“乓”!比尔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树的注意。

比尔离开家去读书,几年后,吉布斯医生便去世了。现在比尔还时不时地会经过他的房子,看看他25年前种下的树。这些树,现在跟花岗岩一般强壮坚硬、硕大无比、郁郁葱葱。

几年前,比尔也种了一些树,整个夏天他都殷勤地给它们浇水,为它们祈祷。可是两年的娇生惯养让他们更加弱不禁风了。每次冷风袭来,它们就会颤抖着摇摆不止,一副娇宝宝的模样。

反倒是吉布斯医生的那些在困境和匮乏中长大的树,却获得了舒适和安逸不能赋予的滋养。

每晚比尔上床睡觉前,都会去看看他自己的儿子。他站在他的身旁,看着他小小的身子吸入生命,又呼出生命。比尔经常为他祈祷,祈祷他的一生一帆风顺。“主,请免去他的艰难和困苦吧!”可是,最近比尔意识到,他该改改为他祈祷的内容了。他意识到他的孩子终归是要遭遇困难的,我以前的祈祷真是过于天真了:因为无论在哪儿,都会有冷风袭来。

于是比尔改变了每晚睡前的祈祷词。因为,生活本是艰难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在,比尔祈祷儿子的根能往深处蔓延,这样他才能从隐蔽之处获取力量。

我们祈祷过太多次舒适和安逸,可是这样的祈祷少有如愿。我们倒不如祈祷我们的根能往纵深处伸展,这样,即使冷风吹、大雨淋,我们也不会散碎成一片片,轻易折断飘飞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比尔赚了许多钱,家境真的富裕起来。一天,富有的比尔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呆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比尔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吧?”“是的!”“有何感想?”儿子回答:“咱家有一条狗,我发现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比尔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道:“感谢爸爸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8.直到掘出水来

孔子原理:术业有专攻;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死抱住自己的专业不放松,这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

现实中,颇有一些“样样通,样样松”的人;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不精通,谈到安身立命当然难有根基了。

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再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的内容啦。”孔子回答:“我虽然练习了这支曲子,但是它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它的技巧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悟出它的主旨呢。”

又过了段时间,师襄子说道:“现在乐曲的主旨你已经领悟到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弹奏中,孔子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于是说道:“我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象有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了,立刻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子施礼道:“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正是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博学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太多的人却只注重了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摆龙门阵,侃大山时,只听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纳米、基因、《图兰朵》……等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他的这些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些可以卖弄的谈资而已。

而且要命的是,在这样一种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人会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毛病,在较深入的地方也难以沉潜下去,成为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调侃博士。

术业有专攻,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死抱住自己的专业不放松,这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你尽可以花精力时间去掌握本专业的新发展,对其他领域,顾得过来的情况下,开阔一下眼界和思路足矣。跟住时代潮流,指的是你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水平,而不是所有的新鲜事物你都得去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