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三经
10741000000004

第4章 另具只眼:别按常规步骤出牌(3)

不过,盲目扩张和大量亏损只是导致顺玛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致命原因是在顺玛成长的过程中,谢涵实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带有血缘关系的集团。由于顺玛管理层中大多是谢的"近亲",公司内部提拔难上加难,有些高层管理者常常还在读中学的年龄上就已被确定。有才者不受重视,无才者掌握大权,员工自然毫无工作积极性。而且这些近亲集团不懂商务,缺乏经验,更不为公司的发展思考、谋划。当公司面临危机时,不少人非但没有和谢家共患难,反而趁大厦将倾之机拼命中饱私囊,纷纷巧立名目向顺玛银行贷款,甚至携大量美元外逃,由此加速了顺玛的倒闭。

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即使在私营企业中,也要杜绝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方式,因为,让大量的亲戚和朋友在公司担任中、高层领导,不但影响了优秀人才的成长,而且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层关系网,它将阻碍企业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因此,在寻求合作伙伴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合作者的能力,而不是亲友关系——凡是热衷于在企业内部搞血缘和亲情关系的企业家,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在今天的欧美国家里,许多企业的投资者都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职,而让优秀的人才来为他们管理公司,因为,一个投资者并不等于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相反,聘用优秀管理者来掌管企业的命运,投资人反而会成为受益者——顺玛银行的悲剧就在于没有意识到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以为让近亲参与企业管理,会促进企业的发展,结果事与愿违。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在用人问题上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先品其德,后品其才

一个品质好的人虽然才能不高,却能以勤补拙;一个才能突出但品质不端的人,却会屡屡坏事——越是在崇尚追求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市场背景下,员工的道德品质就越显得弥足珍贵——在德才不能兼备的背景下,管理者会优先考虑哪种人才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古人历来有“品人先品其德,后品其才,德才兼备方为上乘,但二者相比,德居才上”的传统观念。意思是:一个虽无多少才能但为人道德品质好的人,虽不能被领导人委以重任,但仍有可用之处,因为这种人勤恳、诚实,能够知恩必报,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无论把他们放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扮演一个螺丝钉的角色,让人放心。相反,那些拥有才能、甚至是巨大才能但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其本质是恶劣的,他们走到哪儿就像传染病一样,不仅会让自己烂掉,还会把病菌传染给周围的人,使他们也慢慢地腐烂掉。事实上,一个品质恶劣却拥有才能的人,其才能大多都用在了歪路上而没有用在正道上,一个领导人如果没有绝对驾驭这种人的把握,还是避而远之为好,以避免一个单位因个别人的劣行而将多年积累的良好声誉毁于一旦。

春秋时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在城墙上说,晏子原来是个小矮子呀。晏子听见了就大声说,是呀,晏子是个小矮子。晏子继续往前走,楚国人又在城墙上说,晏子原来长得很丑啊。晏子又大声说,是呀,晏子长得丑。这时有人大声反驳说,晏子是齐国的贤臣啊,他多次挽救了齐国。晏子听见了仍大声说,是呀,我是齐国的贤臣啊!国君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评价说,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又不避讳自己的优点,自古以来,晏子是第一人。于是更加重用晏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是一个人在世上立足的根本,离开了这个基本点,人生就会偏离它固有的轨道,这对一个领导人如何去识别下属是极为重要的。

任先生的公司来了两位女士,一位黄某,一位董某。黄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董某美貌出众,活泼可爱,给人一种才华横溢的感觉。

`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实践,董某初露头角,以灵活的公关才能给单位带来不少利润,她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同事们的羡慕和老板的赏识。老板多次在会上表扬她,并在第二季度给她颁发了头等奖。可时间不长她原来的德性就开始暴露出来:她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说东道西,挑拨离间,无事生非,一些平时关系融洽的同事在她的挑拨下反目为仇,一些年轻的男同事则在她的挑唆下,为了某个女同事而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昔日和谐而团结的一个集体如今变成了一团乱麻,打架的、闹情绪的,还有一位青年因董某对恋爱的错误观念而对爱情丧失信心,心灰意冷地离家出走。

老板经过详细调查,终于弄清单位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董某一手造成的,于是老板在公司大会上点名批评了她。董某不思悔改,两个月后,她煽动老乡合伙挪用公款用于做生意,公司为此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董某表面上表示接受并收敛了一段时间,但几个月后她又旧习复发,竟利用工作之便连续三次贪污公款,并先后煽动同乡携款潜逃。公司老板对她彻底绝望,断然将其除名并追究她的司法责任。

同来的黄某虽没有董某的公关才能,但她勤恳老实,任劳任怨,在同事中享有较高的威信。部门主管把她安排在办公室内做勤杂工,她不但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公司员工一提起黄某的为人,无不都伸出拇指对她大加赞赏。她的良好口碑也传到了老板那里,经过一番考察后,老板认为黄某大公无私,坦诚可靠,就把她提升为主管会计,上任后她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解除了老板的后顾之忧,一年后她被升任为财务部经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用人一定要先考察当事人的品德,然后再考察对方的才能——一个人纵有精明的头脑和超人的才能,但只要品德不佳就不能委以重任——任用一个才华横溢但品德不佳的人,也许会给一个单位带来一时的效益,但最终会败坏单位的社会声誉,甚至动摇一个公司的事业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禄的所作所为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尼禄17岁时被母亲用了卑鄙手段扶上王位,到22岁江山一坐稳,就暴露出其兽性嘴脸,他第一个处死的人竟是限制他荒淫无度的亲生母亲阿格丽平娜,然后毒死了家财万贯的姑母,处决了前妻,踢死了新婚妻子,凡是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几乎都被他杀掉了,他的政敌、侍从更是在劫难逃。尼禄自认为是个天才诗人,罗马城失火后,他非但不让人救火,反而在大火烧了整整9天后登上塔楼欣赏那片“壮丽的火景场面”,并吟诵起特洛伊毁灭的诗句。宫殿被毁,他重新建筑更加辉煌的“金屋”。尼禄嫌宫中荒淫不过瘾,还经常光顾妓院、酒肆和戏园寻欢作乐。他出国旅游长达15个月不理朝政。尼禄的肆意妄为终于导致了民怨沸腾,叛乱四起,他在走投无路之际被迫自杀。

尼禄曾被公认为是罗马时代最负盛名的少年天才:他12岁就开始写诗,对绘画情有独钟,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17岁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曾在元老院发表了一篇振兴罗马帝国辉煌的讲演,他向元老院的议员和大臣们发誓,他要带领罗马帝国重新走上强盛之路,他本人也要成为一个像恺撒那样的英雄。他的讲话赢得了几十次鼓掌与喝彩,人们奔走相告,说新的恺撒降生了,罗马人民都把振兴帝国昔日辉煌的愿望寄托在这位少年天子身上。谁会知道尼禄上台的第3年便撕掉平时的伪装,暴露出一个暴君和凶恶嘴脸,随后便把罗马人民拖进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苦难深渊中。

这个历史典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用错了人,会使一个民族陷入万复不劫的深渊;一个公司用错了人,会使这个公司名声扫地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比如汉高祖刘邦,他的长处是善于知人用人,大胆从基层中提拔优秀的俊杰。他手下的重臣陈平原是楚国人、也就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重臣,在他叛逃来汉之初,刘邦曾与他有过一夕长谈,在谈话中他感觉到陈平是个才学五斗的智者,便破格提升为都尉,兼参乘和典护军,这虽不是高级官员,却是很重要的官职:参乘相当于侍卫长,每次外出都与刘邦同车出入,一般说来,君主往往都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这个角色;典护军是军法监察,是参加管理人事工作的,让一个新来的降将监察原有的官兵,可见刘邦对他的信任与重视。尽管众将认为刘邦如此信任一个从楚国来的叛逃者而舆论大哗,却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而更加厚待陈平。而陈平也的确是个奇才,在刘邦处于危急关头助利战胜项羽,以及后来刘氏政权铲除吕氏集团篡权的斗争中,陈平的智谋对刘氏家族也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楚汉相争过程中,刘邦为何能知人善用,而项羽却不能?这是因为刘邦没有满足于自己的长处,也从不认为自己的计谋就比别人高明,更不以为自己有特殊的军事才干。正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才能够虚心地听取张良、陈平等谋士的建议和决策,放手让韩信、英布、彭越等猛将去独当一面。也就是说他能知人善用调动手下文臣武将的特长,为他打天下;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项羽则认为他是个军事天才,又有拔山举鼎的勇力,所以看不起手下的谋臣武将,也就自然不能知人善用地利用他们的长处,甚至拒绝采用高士范增的计谋,对韩信、陈平的献策更是不屑一顾,对手下的猛将们也视而不见,这种鸡肠鼠肚导致了在楚国处于危难关头的时候,范增却提出辞职,韩信、陈平等天下奇才和猛将也都纷纷归汉,结果是:刘邦能用众人之长成全自己的丰功伟业,项羽却不能利用部下的长处成全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决定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巨人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一精辟之言深刻揭示了才能与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为天下的管理者们提供了一个用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