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制度高于一切
10740500000008

第8章 社会需要规则,管理需要规则(4)

(3)“与垃圾共舞”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我们生活的家园,她的一草一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美丽的城市里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城乡结合部的暴露垃圾堆积如山,铁路沿线“白色污染”长期存在,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走进农贸市场,污水、垃圾遍地,散发着阵阵难闻的怪味。新建住宅区优美的环境中,不时有垃圾从窗户中直接扔到楼下。走在大街上,冷不丁公共汽车上会扔下旅客的丢弃物。在公园等公共场所不爱护国内雕塑及建筑,游玩中把果皮、包装纸随手抛撒在道路、小桥、流水中,野餐后将餐饮盒、啤酒瓶随地乱扔等现象,市民们已习以为常。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乱扔垃圾现象的泛滥。

镜头一:

某旅游城市的江滩每天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临近江边的台阶上坐满了游人。他们尽兴游玩之后,有的嗑起瓜子,有的吃起话梅,身后留下了遍地垃圾。尽管江滩上的公共卫生设施随处可见,但难以应付如梭游人的需要。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迅速将一袋板栗“消灭”干净,而将果壳撒落一地。保洁人员通常刚清扫干净一个地方,则立刻就有新的垃圾扔过来。

镜头二:

张某是刚到深圳不久的建筑设计人员,3个月来一直住在某宾馆后面公司租借的房子里。这幢楼3楼以下门面供出租,他每次上楼都要忍受刺鼻的臭味,因为楼下这些餐馆总是把剩菜剩饭、清洗锅碗后的脏水,都倾倒在楼道与门面的空处。这种肮脏的环境,给他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他说,市民应该意识到乱丢一次垃圾,就是弄脏了一座城市。

镜头三:

三峡工程2003年6月1日零时正式下闸蓄水,长江三峡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但在库区一些私人经营的船只上你可以看到,包括船工在内的一些人,都会随手把一些易漂浮物扔进江里。如果你问船工,江面的垃圾是否会影响行船,船工会一边抱怨这些漂浮物常常影响行船,而一边给你大讲环保理论。你能够看到,他在滔滔不绝大讲特讲的同时,却若无其事地把手中的垃圾扔进江中。由于垃圾太多,这些私营小船不得不走一会儿又停下来,清理裹进螺旋桨里的垃圾。

镜头四:

凡“五一”、“十一”黄金周过后,游人众多处必是垃圾满目、遍地狼藉,这已是历年经验之谈。虽然近年来,早在黄金周开始前,各旅游城市与景点已开始投入人力进行清运垃圾的准备,更借媒体吁请游客们“手下留情”,只可惜每年效果不是很大。游人们随手乱扔乱倒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平时在家如此,节假日出外旅游更是如此,似乎“率上之滨,莫非垃圾场”。

镜头五:

夏女士在北京郊区某长途汽车站附近的一排平房开了家小旅馆,她的旅馆客房有20多间,旅馆后的高楼是某粮食局建筑公司职工宿舍。自她租房开设这家旅馆,几乎每晚都能听见房顶上“嘭、嘭”的声音。有一次楼上扔东西,把很多旅客都吓了出来,以为是闹地震。上海也有此类现象,轨道明珠线列车就屡受沿线高楼扔下的垃圾困扰,多次因清除轨道和架线上的垃圾而停车。广州也不例外,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曾清理出约15公斤嚼过的口香糖。

镜头六:

某市火车站进站口处,虽然间隔50米就放着一个垃圾筒,可是坐在进站口外台阶上吸烟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会多走几步把烟头扔在垃圾筒内。一个小伙子振振有辞地说:“都把垃圾扔到垃圾筒里,还养着环卫工人干什么?”在相隔不远的公园内的草坪上,4个人刚刚打完扑克牌,人走后草坪上留下了一堆废报纸、塑料袋、剩下的面包、空饮料瓶等杂物,而距他们扔垃圾的地方,不到30米就有一个垃圾筒。

(4)仇富心态

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叫《富人区》的短文,颇能反映出国人的某种心态,即对富人的仇恨。下面就是这篇短文。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看富人区。富人区就是有钱人聚居的地方。美国人最爱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到那儿一瞧,千姿百态的房子和庭院,优雅,宁静,舒适,真如人间天堂。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

“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

我这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上好机会,我会比他们住得还好!”

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要陪我去看看不远的一处富人区。原来日本人也有这种爱好。日本的富人区,小巧、幽静、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个首饰盒,也挺美。我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朋友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

“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

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以便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噢,日本人真利害。我想。

前不久,一位南方的朋友来看我,闲谈中说到他们的城市发展得很快,已经出现国外那种“富人区”了。我饶有兴趣地打听其中的情形,据说有的院子里还有喷水池、车库,门口有保安,还养了大狼狗。我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便拿来问他:

“有没有去富人区参观?”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进去,在门口扒一扒头而已。”这位南方朋友说。

“心理反应怎么样?会不会嫉妒?”

“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我听了怔住。

怎样看待富人,反映了人们很深很潜在的心态,说穿了就是不正视现实,不尊重现实。从而说明,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止建立社会和谐,更要建立心理和谐,思想和谐,而和谐必须建筑在一种众人皆宜的标准之上,必须建筑在人人共守的规则之中。

9.自由之屋必须盖在限制的围墙里

自由是人人都向往的东西,但超越合理限度的自由具有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破坏性。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或规则既是对自由的限制与规范,也是对自由的捍卫与保护。

正如同另一种前进的方式是后退,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自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制,一个不会自制的人,便不会真正占有自由。它是一座无边而荫爽的屋顶,我们用意志这双绿色的手臂构筑围墙和藩篱,思想的脚在这里走路或飞翔……比如,我们某一天丢弃、或者说是失去了稳定的职业收入,这一方面,是宣告从此我们将脱离往日那一种慵散从容的物质安宁;另一方面,是我们终于获得了一座所期待的那样一个硕大的绿“屋顶”——自由。屋檐随意垂挂着星星,云彩像窗帘那样在风中休闲飞舞,雍容的时间在这个屋顶下漫无边际地游来往去。

单独地占有如上述所说的这一种姗姗来迟的大“屋顶”,也许是过于奢侈,所以当我们终于享有它的时候,上天要求我们同时也必须伴随清贫。这如同当你推开自由这一扇大门的时候,你必须握住清贫这个把手一样自然而然。

这个心神自在然而物质窘困的境况,终于到来。这是被我们自己推到面前来的又一个严峻的自我挑战。

物质的清贫与紧迫,使人的思想敏锐而深远;远离团体公众后的势单力孤,使个人的内心增长力量。同时,一个自由的个体工作者,所面临的弊端,也许正是一个不太自由的公职人员所渴求向往的。但是,当自由真的降临于你,你是否能够撑起这一份松散的、气流般轻飘的重压?!

自由这个东西,也许只能给予拥有足够意志力和思想能力的人。对于一个生活的弱者,是不能让他承受自由的。因为这种无边无际丧失任何制约力量的东西,会把他完全地消融、吞没。闲得发疯的痛苦,使得这个绿色的大屋顶不仅不能给予他荫爽的庇护,反而那屋顶会把他压垮、毁灭。

个体意义上的自由,大约存在着三个层次:

(1)个人行为的自由,这是较为初级的一种自由。可怜的是,大多数人以为,获得了此一种自由,就是获得了全部要义的个人自由。克尔凯戈曾说到一类人:“……几乎从未运用自己拥有的自由,比如思想自由;相反,倒去要求什么言论自由……”克氏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倒是更为奥妙——有些人根本不思想,也就用不着去要思想的自由。

(2)个人内心的自由,比较上面的一种,它位于较高的一个层次上。但是,只有少数人拥有这个愿望和要求,因为更多的人已被麻木而拥挤的外部生活全部吞没。他与外部的距离越近,留给自己内部的空间就越少,很多人甚至少得没留下一足之地,一线之隙,因而也就丧失了这个愿望和要求。但此一类人也易流于终日沉溺在一泻千里的冥想中,思想得越多,结果行为就越缓慢,以至于最后“深沉”得丧失了外部的行为能力。

(3)最高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自由,应该属于那种懂得动用其内部的自由来驾驭或控制他的行为的人。这也就是我们所比喻的那一种有围墙的绿屋顶。一个个人,仅仅能冲破某种公众观念的围栏,搭起一个四周没有任何原则遮挡的绿屋顶,那还是不够的。捣毁围墙之后,再一次地动用自己的理性之手围拢起栅栏的人,才真正能够拥有那大屋顶投射的绿意。所谓一个人就是一个秩序,这也是一种个人自由的境界。

关于更大范畴的国家和政治一类的自由,那是另外的问题。肯定也有与此类似的地方,那就是说,自由之屋必须盖在限制的围墙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允许欲望随意渲泄,那么人这东西,是什么事情都会干得出来的。所以,有些欲望,特别是妨碍社会和谐、妨碍他人权利、妨碍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个人欲望就必须受到限制,受到规范。自由是人人都向往的东西,但超越合理限度的自由具有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破坏性。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或规则既是对自由的限制与规范,也是对自由的捍卫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