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谋事先谋人
10739700000005

第5章 谋利先谋人(4)

善谋合伙人

倘若没有慧眼如炬的伯乐,日行千里的良马也会被当成驽马,老死于槽枥之间。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世上先有伯乐,而后才有千里马。没有慧眼如炬的伯乐,日行千里的良马也会被当成驽马,老死于槽枥之间。

美国著名的百货公司萨耶·卢贝克公司创始人之一理查德·萨耶是靠做小生意起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最后生意能做得那么大。他一生最大的长处,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善于寻找合伙人,使公司每年销售额达70亿美元。

萨耶起初在明尼苏达州一条铁路上当运送货物的代理商。这种代理商的共同的烦恼就是有时收货人嫌货不好,拒收送到的货物,代理商若再将货物带回,就会倒赔一笔运费。萨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新招———邮寄。这样不仅退货率大为降低,也为买主增加了便利。这种“函购、邮寄”的方式,在辽阔的新大陆上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他的生意必须扩大规模,否则,别人利用他创造的这种经营方法,很可能会赶到他前面去。他饱尝了“伙计难搭”的苦衷,挑选了将近五年,终于在一个月夜,这个注定要在萨耶的命运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人,自己骑着马来了。

他叫卢贝克。这些,他到圣·保罗去买东西,不料中途迷了路,这时他已经饥肠辘辘,人困马乏。在皎洁的月光下,正在徘徊散步的萨耶看着卢贝克,对他的仪容外表顿生仰慕之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他邀请卢贝克到他的小店中休息。两人一见如故,困顿全无,直谈到东方破晓。

“我觉得你的想法非常之好,只要经营得法,一定前程远大。”卢贝克热情地说。

萨耶沉默了,心中翻腾得厉害。他隐约感到,他日夜寻觅的那个人已经出现了,但又不便造次,吞吞吐吐地说:“我有句话,实在不好开口,我想,既然你觉得这一行很有前途,何不参加进来,我们一起经营?”

两人默默相视,然后,隔着桌子热烈地拥抱在一起。以两人姓氏为名的世界性的大企业“萨耶·卢贝克公司”在拥抱中诞生了。

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两人密切合作,公司第一年的营业额就比萨耶独自一人时增加将近十倍,达40万美元。第二年的发展更快,这种发展速度不仅为二人始料未及,而且使他俩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了。

“也许我们都是中智之才,”萨耶苦笑着说。

“是啊,这话我早想说了,就怕泄了你的气。”卢贝克说,“我们何不请一个有才能的人参加进来?”

萨耶一直视当年发现卢贝克为一大快事,对他的这个建议一拍即合:“好吧,为我们的生意找个经理。”

为上百万美元的生意找个经营人,比找伙计困难多了,他们不久就感到灰心了。这样的将相人才,实在是天才人杰,本来就是很稀少的,即便真有这种人才,恐怕也早被人拉走了。萨耶和卢贝克几次三番地谋划,决定开阔视野,到一般的小商人中去寻找。这也是因为大公司的经理一般不屑于经营他们的“杂货铺”。而在平凡的人物中选拔适当人才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尽全力报效,不会像重金礼聘的知名人物,即便请来了,也只是抱着“帮帮忙”的心理。

一天,萨耶下班回家,看见桌上放着一块他妻子新买的布料,心中很不高兴:“这种衣服我们店里有的是,干吗要去买别人的?”

“我高兴嘛,”妻子任性地说,“料子不算太好,但花式流行。”

“我的天!”萨耶嚷起来,“这种布料去年上市以来,一直卖不出去,怎么会流行起来?”

“卖布的说的。”妻子坦白了,“今年的游园会上,这种花式将会流行。”

妻子告诉他,在游园会上,当地社交界最有名的贵妇瑞尔夫人和秦姬夫人都会穿这种花式的衣服,而且还不许萨耶把这个情报说出去。

萨耶对女人在服饰方面这种“不甘人后”的一窝蜂心理早就习以为常,那两位贵妇可以说是当地妇女时装的向导,女人们对他们心目中向往仰慕的女人,更会盲目地跟从。

“这个情报,是谁告诉你的?”萨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妻子支吾了半天,吐露了真话:“卖布的告诉我的,不过,他叫我不要再告诉其他人。”

萨耶真想大笑一场,他明白这全是小布贩的伎俩,竟然把他妻子也哄得牢牢的。只是怕妻子脸上不好看,他才没有把这些揭穿。

萨耶并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甚至他店中的这种布料被一个布贩买走了,也没引起他的注意。直到游园的那天,全场妇女之中,只有那两名贵妇及少数几个女人穿那种花色的衣服。萨耶太太也是其中之一,她真是喜形于色,出尽风头。游园结束时,很多妇女拿到一张通知单,上面写着:瑞尔夫人和秦姬夫人所穿的新衣料,本店有售。

萨耶暗自惊讶,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他已觉察出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那个小布贩一手安排的,不禁佩服他的推销手段。

第二天,萨耶约上卢贝克找到那家店铺,只见门口拥挤不堪,人们争先恐后地在抢购。等他们走近一看,才知道比想像中的更绝。店门前贴着一大张纸,上写道:衣料售完,明日有新货进来。那些拥挤抢购的人惟恐明天买不到,在预先交钱。伙计解释说,这种法国衣料原料不多,难以充分供应。萨耶知道这种布料进货不多,但并非因为缺少原料,而是因为销路不好,没有再继续进口。看到对女人心理如此巧妙的运用,直到以缺货来吊时髦女人的胃口,顿觉这个布贩手法高人一等,令人折服。

“虽然不知他长得什么样,也不知他是老是小,但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萨耶和卢贝克都这样认为。然而,当他俩与店主见面时,却不禁面面相觑,大出意外,原来他就是经常到他们店里贩布的路华德。他们彼此已认识好几年,从没有深谈过,对他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这次,他们把对方细细打量一遍,才发觉他的目光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神采,透出着强大的吸引力。

寒暄之后,萨耶开门见山:“我们想请你参与我们的生意,坦白地说,想请你去当总经理。”

“请我?这是从何说起?”路华德要求给他三天时间考虑。

“可以是可以,但你要保证,不能再接受其他公司的邀请。”萨耶严肃地说。

路华德笑了:“这是当然,我想我还没有这么吃香,还有谁会要我?”

萨耶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思路敏捷和处事周到,果然,第二天就有两家化妆品公司请路华德去主管推销方面的业务。如果不是有言在先,路华德完全可能被其他公司拉去。在市场人才争夺中,萨耶抢先了一步,否则,公司的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当上总经理的路华德为报知遇之恩,天天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做出了惊人的成就。萨耶·卢贝克公司生意兴隆,十年之中,营业额竟增加了六百多倍。现在,该公司拥有3万员工,每年的售货额将近70亿美元,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人才是第一要素

要发展大事业,就要有许多各具所长的人才。牵住人才,知人善用,才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

干大事业需要足够的人才。因此,不仅要牵住人才,还要善于使用人才。只有知人善用,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为自己的事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秦末汉初,刘邦由弱到强,打败了强敌项羽。项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直视之为小人的刘邦居然能成气候。刘邦对自己的胜利作了很重要的总结,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他取得胜利,是由于他善于用才。韩信曾夸口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而刘邦却说:我一个兵也不能带,但我可以“将将”,即可以领导那些带兵的人。刘邦善于用人,用能人,用在某些方面强过自己的人。刘邦这种驾驭人才的能力,是他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是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之战争如此,现在的商战更是如此。但是真正的人才中能为自己所用的是少之又少,发现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用人或对人才的管理。

一位日本记者曾风趣地说:“你想知道日立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吗?那么你去看看他们的会议桌。”日立的会议桌的确深藏奥妙———它是圆形的,这就造成一种平等的气氛,无论你坐哪边,都不会感到低人一等。

以经营化妆品而闻明全球的玛丽·凯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它的总经理办公室的大门永远都敞开着,随时欢迎想提意见的人进来。

“台塑大王”王永庆求才若渴,他曾上演的一幕现代的“三顾茅庐”,被企业界传为美谈。

1996年,台湾化学纤维公司成立前夕,王永庆有意把山林废弃的树梢残材,经化学处理后,变为高价值的纤维。但当时他的资金已全部投入到台塑与南亚,无力投资设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中小企业银行董事长陈逢源独具慧眼,看好化学纤维的前途,果断地把在金融界很有地位的了瑞央介绍给王永庆。其时了瑞央为大同公司的董事,碍于大同的关系,他婉言谢绝了王永庆的邀请。王永庆不灰心,不气馁,先后五次盛邀了瑞央,终于说动了瑞央同意到台塑任职。了瑞央到台塑后,经他策划,台塑企业开创了民营企业直接向国外银行取得长期低息贷款的先河,台化所需的资金也在他的努力下顺利解决。

一个企业能发展成多大的规模,就要看老板能够容纳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才真正在老板身边。企业老板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一是用人。老板出主意还在其次,用好人才最重要。

生意学也是人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仅文学是人学,生意学也是人学。

我们常见这样一种对比: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社会上,往往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往往士气锐减,甚至变得消沉起来,因为他的实际能力可能比不上那些“小混混”。“小混混”虽然缺少文化,却富于社会知识,懂得世态人情,而大学生虽然不乏书本知识,却不懂得社会,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弱势。

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他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后生之处,也是他一生作为的重要准备。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呆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时的这段经历,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上三天三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但是,对当时的李嘉诚来说,这份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堂倌,也不可以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他必须把茶馆的工作当做一个学习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传播市井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家长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个人。

他发现茶楼的客人性格各异,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

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李嘉诚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菜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