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颠覆
马云是一个异数,他似乎是所有互联网企业掌舵人的反义词:他不懂计算机,不懂管理学;他不按常理出牌,像是在使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阴阳倒乱刃法”,剑似刀,刀似剑,惑人耳目;他零公关,他不仅不会高薪聘人,对进来的人还减工资,他说:“网络公司没好日子了,中国新经济就有希望了。”他认为自己很傻“,像阿甘一样简单”。然而正是这个人的公司,软银的孙正义,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爆发前夕,决定投资上亿元。阿里巴巴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Ebay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在所有的中国网络公司都是美国某一个模式的翻版时,只有它是例外。这一切之所以马云能做到,正是因为他的思维和智慧与众不同,他善用颠覆。
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经济理论被金融大鳄颠覆得面目全非,而全球的财富则被几个金融资本采用金融超限战的手法大肆掠夺时,你不会感觉不到颠覆的力量,颠覆是当今知识、智慧、技术完美集成整合体现的结果。
什么是颠覆?让我们先看一下“,颠覆”一词的出处与解释。
【英文】subvert;overturn;overthrow;undermine
【出处】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宋·苏洵《六国论》
【近义词】倾覆、推翻
【反义词】保卫、捍卫
【解释】1.物体颠倒,倒翻。2.用某种手段发动政变或武装叛乱,推翻现政权。也比喻用阴谋破坏而非直接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
颠覆是一种逆向思维。事物本来就是对立而统一的,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仅仅看见事物的一个方面,比如常温下的水是液态的,但是摄氏零度以下就会结冰,变成了固体。颠覆就是从反方向去思考,这一事物为什么不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在常态下的不可行,也许在某种条件下就是可行的。这样,可以让你的思路变得更宽,更能看透本质。可行与不可行,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南辕为何不可以北辙?指东为何不能打西?上面虚晃一招,下面为什么不可以来个扫堂腿?收购为何不能反收购?中国古代奇书《鬼谷子》,以及武侠小说中的“奇门遁甲”里,都有讲到这种颠覆的艺术。
马云有一次去日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位日本朋友向马云抱怨:到中国,他竟然发现上不了在日本的博客。他甚至质疑:网络管理这么严,怎么还能做好电子商务呢?在一般情况下,常人的思维都是直接去解决这个问题,即:
网络监管与电子商务的“矛盾”。但这并不是马云能解决的,似乎这是一个在国内做电子商务的“阿喀硫斯之踵”,是很难回答的;但是,马云的反驳很“绝”,他说“:即使有5%的网站上不了,我们何必死盯着这5%呢?我们为何不去开拓95%的市场?这个道理很明显。如果我们只埋怨5%,只会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痛苦。”马云接着打了个比方:有时候被老师、同学误解很正常,但应该看到,大部分时候,相处都是愉快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影响到整个师生或同学间的感情。
这里,马云只是把5%和95%的关系颠覆过来,从日本朋友最关注的5%,转移到电子商务大市场的95%上来,这样,我们的态度和认识就截然不同了,原来事物反过来看又是另一番光景。
案例1·懒人创造历史
马云在对雅虎员工的演讲中,总结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无法成功的原因“: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地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这段话可能是马云为了活跃现场气氛的随口调侃,但不能否定的是有许多冥冥之中的因缘际遇促成了伟大的诞生。
懒人创造历史。当我们初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肯定要大吃一惊,因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截然相反。因为我们在许多年以来,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观点,我们努力工作,勤劳而忘我,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甚至为了某些项目连续几个通宵熬到双眼通红、筋疲力尽,但丝毫不影响项目推进时的喜悦感,并且沾沾自喜,颇有成就感。现在,马云却告诉我们,勤劳是一种恶习。这让我们联想到陈志武写的一本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是啊,可以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了,跟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相比,我们的工作时间、加班时间都远远超过他们,而为什么我们不富有,为什么我们不成功呢?
用马云的观点来看,懒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人们因为懒得爬上爬下地走楼梯,而发明了电梯;人们因为懒得手摇蒲扇,而发明了电风扇;人们因为懒得洗衣和洗碗,于是发明了洗衣机和洗碗机。人们因为不想浪费时间,由古老的送信、让人帮忙传话发展到了用电话、用手机给对方打电话。人们为了少弯一点腰,而发明了收割机、插秧机等多种机械设备。这些例子就可以说明懒人拥有聪明的头脑,是懒人推进了科技,是懒人推进了世界发展史这个巨大的年轮。敢于冲破思想的局限这是难能可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人类不断探索偷懒方法的过程。敢于想象,才能改变生活;敢于尝试,才能改变社会;敢于偷懒,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何谓聪明,何谓笨?何谓勤劳,何谓懒惰?在马云这里似乎是另一种解释。颠覆传统判别标准,是让许多在传统理念里无望的孩子得以重生的理由。
马云本人在这方面就是个特例:他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天才的特立独行,他从小功课就不好,甚至数学考过1分。他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地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他瘦小却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杭州八中”。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去踩三轮车,直到有一天在金华火车站捡到—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这个傻孩子:“我要上大学。”
后来他坦言自己小学考重点中学考了三次没有考上。老师、家长对这个孩子的前途不抱太大希望。马云第一次高考,数学0分,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还是个专科,后来因为对应的本科班没招满而升入本科。大学不考数学,英语好的马云开始转运。之后,这位全杭州英语最好的中学教师开始因为Internet下海,再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后,在1999年2月创办了阿里巴巴,之后的故事众所周知。
今天,在公众视野中,马云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但是,我们观察马云的人生轨迹,却可以找出他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的某些“秘密”。
1964年,马云出生在杭州,母亲在成衣工厂工作,父亲先是在摄影店里赚钱,之后又被派去主持当地的戏剧社,在一周的大部分晚上,都会有演员朋友来拜访父亲,马云的表现欲当是出于从小的耳濡目染。马云有英语特长,上中学起,他每天都会骑自行车到西湖边的香格里拉饭店带海外观光团,乘机练习英文,他在那里遇到过一个澳洲家庭,并被邀请在夏天跟他们去住了一个月。这让马云很早就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当他发现他看到的一些事情和他被告知的并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他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独立思考,是我们能够颠覆某些“假象”,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根本。如果我们只知道盲从,看到广告就相信,听到一面之词就义愤,分辨不出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宣传,人云亦云,那是不可能有能力去“颠覆”的。小时候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讲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是深还是浅,于是问松鼠,问老牛,结果各有各的说法,松鼠说很深还淹死过同伴,老牛说很浅才过小腿肚子。于是小马非常纠结,最后还是自己试了试,结果既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
如果这匹小马叫马云的话,他也会问松鼠,也会问老牛,最后他会分析出来,松鼠和老牛之所以不能过河与能过河的原因,并判断自己能不能蹚过河去。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就会被松鼠和老牛的结论所困扰,想破头也想不出来办法,只好回家问妈妈。而能提出“懒人创造历史”的颠覆性观点,无疑是马云独立思考,并从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认识。
案例2·小马蹚过互联网这条河
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不论数学只论英语的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同时他外放型的性格让他积极于学生活动,很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选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毕业,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教英语,每月89元工资。马云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开始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因此,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便于1992年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海博第一个月全部收入700元,房租就花掉2400元。为了生存下去,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同时又开办夜校。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初次下海给马云的感受是:“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1995年年初,马云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个高速公路投资项目,未果。马云便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认识的外教比尔。很早就接触互联网的比尔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
来到VBN,公司的情景让马云眼界大开,两间很小的办公室,猫着5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公司的人帮马云打开Mosaic浏览器,键入Lycos.com,对马云说“: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马云在上面敲了个beer,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没有搜到中国啤酒。马云又敲了Chinese,出现的是no data。VBN公司的人告诉马云,要想被检索到,必须要在互联网上做(有)主页。
后来马云请对方给他的海博翻译社做了个主页。主页做成的当天晚上,马云回来便收到5封来信,来问翻译价格,其中一封来自海外的华侨,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马云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和里面蕴含的商业机遇,他和VBN公司约定:对方在美国负责技术,自己到中国找客户,一起来做中国企业上互联网。
马云看到了一条互联网的河,现在,他要去询问松鼠和老牛了,然后去决定他是否能游过这条互联网的河,而且,他自己不会游泳,他还得带上几个会游泳的队员一起过河。
1995年3月夜,马云请来24位朋友,到他西湖边的家里一起聊聊,这些人是他4年来在夜校教书时认识的做外贸的人士,他想听听这些朋友对互联网是否有需求。那晚,马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的互联网。马云讲完,朋友们问了几个问题,马云都没答上来。其中23个朋友劝马云:“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只有一个人支持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你倒是可以试试看。”这个人叫宋卫星,后来成为中国黄页的股东,但是很快就撤出来了。当时,互联网太神秘了,很少有人能看到其中的价值。
马云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不久就向学校辞职,找亲戚朋友凑足几十万元来注册公司。要成立互联网公司,不可能没有相关的技术,但当时懂互联网、懂计算机的人在中国不是很多,马云第一个就想到了原工作单位的计算机教师何一兵。
何一兵算得上是一个极客,1994年年底就接触互联网,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那一批人,也是CFIDO上面的成员,是个对互联网技术有感觉、有领悟的高手。
1995年4月,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正式员工: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何一兵算技术入股,加上前文提到的资金入股的宋卫星一共4个股东。何一兵和宋卫星两人股份都不多,各占10%,剩下的股份全是马云和他夫人的。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拓展业务。
马云的方式是,先向朋友描绘互联网怎么好的蓝图,然后向他们要资料,再将资料快递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个主页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2万元,其中1.2万给VBN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