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股爷天下
10733800000004

第4章 1980~1989在那没有交易所的日子里(2)

赵希友铆足了劲要大干,但没钱。在日本,丰田公司震撼了他。丰田原本只是一家做纺织机械的小公司,几乎一两年间,借助资本市场就发达起来了。而在美国和德国的考察中,赵希友发现,各大公司大都采取了股份制。回国后,赵希友就向上级提出“沈车要搞股份制试点”。此时,他才知道,国内一些地区早就悄悄干上了,深圳宝安、上海飞乐、成都蜀都、北京天桥等。当时中央对股份制并没有政策许可,但也没有禁令,大家“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

与“抚顺红砖”翻了几本书就敢发行股票不同,赵希友是到国外真真见了活物的。邓小平也是见过活物的。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跑了8个国家。在日本日产汽车公司,邓小平看到了自动化生产,看到了电脑操作,看到了日产人均产量与长春一汽相比是94∶10。邓小平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赵希友把对现代化的理解落实到汽车上,并且给实行股份制找了两个理由: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但这只是政治意义上的主人,如果职工购买了金杯股票,他们从经济上也就变成了企业主人;同时,社会上大家都来买金杯股票,都是金杯的主人,这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对股份制有了一个初步结论:可以搞。1988年3月,沈阳市批准了赵希友创办股份公司的建议。5月,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7月,金杯公司向全社会发行总价值1亿元的股票,每股100元。

这回,金杯股票是规范的了,是不可以退股的;并且,是公开募股,不是计划好了企业私下认购的。赵希友的算盘打得挺好,金杯公司有5万职工,一人买1股就有500万元,买10股就5000万元了。但是——大家几乎不买,不可以退,钱还不

瞎了?

无奈,金杯只得想辙内部消化,现在叫内需,号召旗下各分公司的厂长、经理买,赵希友带头买。各庄都有高招,有的厂用企业奖励基金贴现,原本100元一股,职工买算70元,工厂贴30元,后来有的甚至贴50元,对折。王世良当年任职沈阳市体改委企业体制处处长,他老伴在金杯公司下边一个分公司当科长,被摊派的指标是2股。但这2股她只花了140元钱,公司给补贴了60元钱。

如果这事发生在今天,这叫内部人控制,叫瓜分国有资产。

正当金杯为推销股票烦恼时,国内经济学家们齐聚沈阳,开股份制经济研讨会。金杯领导突发奇想:何不将股票拿到北京去卖?金杯派人去北京,国家体改委一位处长热心帮忙张罗,把卖股票的地点选在了体改委办公地22号院。1988年9月8日,他们像地摊小贩那样支上桌子,对每位路过的人反复解释,最后总共卖得2.7万元。

198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布了一条消息,题为《中南海里购股票》。当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鹏问办公厅:“谁在中南海里卖股票了?”

《人民日报》消息说是在中南海卖股票,实际上是在中南海的北院,与中南海还隔着一道墙。但这不重要,君不见许多媒体消息说“一位接近中南海的人士透露……”

在中南海发生这样的事意味着什么?股票是什么?当然是私有制的物件,股票分红,就是用资金来赚钱,这就是不劳而获,与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相违背。在中南海卖股票,是不是就意味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买股票了?也参与股份经济的经营活动了?也为股票正名了?这当然会引起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重视。

市场经济力量极其强大,无孔不入,比如,姜昆说相声“天安门广场要改农贸市场了”。再比如,2001年在北京建材大厦对面的一家店铺门口挂着一条横幅:李鹏同志喜欢的地板——这不能不叫人警惕。

于是,1988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发更正称报道失实。赵希友被叫到北京写了一星期的检查,几位买了金杯股票的“接近中南海”的机关干部都退回了股票。

虽然赵希友写了检查,但他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多年后赵希友回忆说,《人民日报》第一次报道金杯公司在中南海发股票,外国新闻媒体没有几家转载的,但等到《人民日报》更正了,几乎所有大新闻媒体都转载了,但不是转载更正,不是说金杯公司没有在中南海发股票这档子事,而是说金杯公司就是在中南海里发了股票。

后来有一次李鹏到辽宁,有十几个人参加座谈会,当时李长春在辽宁当省长,他向李鹏介绍说,这个是金杯公司赵希友,李鹏说我认识他,他在我们那儿卖过股票。

座谈会的气氛虽然平和,但当时引发的风波还是强烈的,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党政机关干部可否买股票”的大讨论。1992年2月,国家体改委在深圳召开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座谈会,大家急道:“不是因为外国有,而是我们改革到这个份上了,不改不行。”5月,国家体改委发布《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及“两个规范意见”,还相继发布了12个配套文件。王世良记得,经济学家蒋一韦特别热心搞股份制,他特意跑到沈阳来帮着金杯搞上市方案。

1992年7月24日,金杯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市17元。当时在沈阳黑市,金杯股票每股4元。马上,一批人打电话到了沈阳,以每股4元全收,然后飞上海,转手就捞一大把。

在1988年推销金杯股票时,租赁经营金杯公司汽油泵厂的厂长林方本来应该买1000元的股票,他寻思,挣了这么多钱,大家有议论,干脆买10万元钱的股票,就当捐献吧。谁知金杯上市后10万元钱变成了一百六七十万元,“这种事我做几辈子梦也做不到”。

实际上,在金杯上市前,金杯股票一直卖得不好,1亿元股票才卖出5400万。这样,在准备金杯上市A股的同时,赵希友也在操作金杯在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金杯需要钱,美国的资金多的是,干吗不去圈他们的钱回来给我们用?”

于是,金杯公司在百慕大注册了一家空壳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然后申请在纽交所上市。此举不仅有政治风险,还有经济风险:发行500万股金杯股票,律师和会计师的费用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而股票能否发出去,股价有多高,都是未知数。

在美国上市要求很严格,美国会计师事务所把金杯公司倒推三年的经营账目都审查了一遍,长达9个月时间。在美国17个城市,赵希友作了36场路演。赵希友记得,当年美国人问的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工人要罢工或上街游行,军队会不会开枪?

1992年10月9日,英文缩写“CBA”的华晨汽车股票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500万股被抢购一空,股价从开盘价16美元上扬至20美元。金杯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在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

当时美元在中国有两种汇价,一个是官方价,一个是黑市价,如果以后者计价,1亿美元相当于10亿元人民币。这笔钱的作用大了去了,金杯很快引进了一批尖端设备,日后从日本引进了面包车和轻型卡车项目,再之后又开发了中华轿车,以及和德国合资生产宝马——这些都是在纽约上市后的果实。

金杯纽约上市背后还有许多故事,其中有仰融的影子,这也是位爷,容之后再叙。(华晨汽车上市始末与仰融的联系详见第三十五回“美国上市引发国有资产流失调查”一节。)

在纽交所敲钟回来,赵希友又被叫去北京写检查,“二进宫”。这回也是总理怪罪下来,是朱镕基副总理不高兴了,有组织无纪律,跟谁汇报了?谁批准了?

在沈阳,王世良奉命去调查此事,他发现,对金杯悄没声地在美国上市,虽然他茫然不知,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都知道,何止是知道,双手欢迎,极力支持,每次会议都有记录。王世良被闪了,挺不高兴。后来,金杯股票的美国主承销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一把手来访,江泽民总书记会见美国客人后,称赞赵希友“你们接通了中国与国际金融渠道的一条管子”,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2007年,华晨汽车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英雄末路,夕阳鸽哨。

【第二回】·金融打破计划体制大一统

20年轮回保险业重回原点

比照计划经济设立四大银行

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只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10月8日,邓小平再次指出:“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的、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邓小平前一段话是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金融体系已被破坏殆尽,甚至不如计划经济时期,银行只是财政的大出纳。后一段话是说,中国金融要改革,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虽然当时还没有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巴塞尔协议等名词。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元老,他也是从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走过来的。但在1979年他就意识到金融不是这样搞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根。老爷子果然了得。

1966年“文革”开始,1968年刚刚恢复没几年的中国农业银行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被并入财政部。之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国内业务已在1958年停办,保留下来的部分海外业务也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这还不算完,1969年7月19日,财政部军管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军代表经请示国务院批准,决定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底合署办公,对外只保留中国人民银行的牌子,中国人民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有的与当地财政局合并,成立财政金融局,有的并入财政局,作为财政局的一个业务组。

至此,中国金融真正实现计划体制的大一统:计委定盘子,财政拨钱,银行当出纳。

改革开放后,1978年1月1日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分开办公。

1979年3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同年3月,中国银行被指定为外汇专业银行,同时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总局。8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与财政部分离,受财政部委托,仍然代理行使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职能。11月19日,保险恢复国内业务,重新组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又办理具体商业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的经济实体,这怎么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10项职能。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接了过去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金融经营业务。

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逐渐承担起对金融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且战且退,做“裁判员”。

专业银行体系的恢复和建立,使银行的经营范围明显加大。1979年之前,银行贷款仅限于对工商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临时性、季节性的超额流动资金的贷款,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所需资金均由财政部门无偿划拨——那时,银行才是拾遗补缺。1981年,国务院决定企业所需资金由银行贷款,即“拨改贷”。从1983年6月起,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由原来的财政、银行两个部门共同管理,改由银行统一管理。在全社会,资金的集中和分配从财政为主,逐步转向由银行为主,据统计,由银行信贷渠道供应的资金占比已从1978年的23.4%上升到1986年的68.4%。

国有四大银行的建立,似乎是市场经济增加竞争主体的使然,其实恰恰相反,与安徽小岗村自下而上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四大银行的建立初衷正是由政府主导,按照计划经济行业管理的思路设立的。四大银行分别在工商企业流动资金、农村、外汇和基本建设四大领域分兵把守,业务严格划分,工、农、中、建一一对应。

在国有专业银行纷纷恢复和建立的同时,1979年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后荣毅仁任中国国家副主席。

中信成立后最著名的动作是,1980年通过金融租赁方式为河北省涿县塑料厂引进编织机生产线。同年还帮助中国民航与美国汉诺威尔制造租赁公司(Manufacture Hanovel Leasing Co.)和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合作,从美国租进了第一架波音747SP飞机。1982年1月,中信在日本东京成功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券,期限为12年,票面利率为8.7%。

中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信托租赁企业,其后信托公司便在中国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到1982年年底,全国信托机构已达620家。问题是免不了的,主要是抢资金、争地盘,变相开办银行业务。1982年4月,全国开展了一场信托业大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