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了不起的中国人
10733100000008

第8章 成功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1)

我曾经参加过一位成功学大师的报告会。老实说,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都让我大开眼界。票面上的价格是2500元,据说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价格,并不算贵。会场设在一个礼堂里边。礼堂不算很大,人员密密麻麻,显得十分拥挤。

礼堂前面已被布置成舞台,挂着大师的巨幅画像,神采奕奕。舞台的一边放着讲台,一边则堆着音响器材。报告会开场先是由一名美女讲师上台,把现场的气氛渲染了一番。在众人的簇拥下,大师出场了,穿着一套鲜艳的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整整齐齐地向后面梳着。大师显得活力十足,一上台就像开演唱会一样秀了段劲舞,最后来了个招牌动作,伸出两根手指:YES。

会议开始时,大师首先鼓动现场情绪:“每次在我们公司训练的时候,都要来一次热烈掌声鼓励一下。”下面立刻传来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大师所说的内容大致有三点:一,我们应该要什么样的成功。二,为了成功我们需要做到什么。三,要成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如何激发取得成功的决心和自身的潜力。

看得出来,大师很会调节气氛,用音乐、喊口号做示范等互动演讲方式进行理念传达。为了不让演说讲得过于沉闷,大师忽然叫起一位前排举手最积极的大学生,叫他用刘翔的速度,在现场跑一圈。跑完一圈后,大师又说跑得太慢。结果那名听众又跑了一次,果然这次速度飞快。然后大师又在现场叫了一位积极的学员上来,要刚才那位大学生背着他跑全场,上来的这位学员身材稍显臃肿,足有160斤,这可累坏了那位学生。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很活跃。

由于报告会时间较长,从上午一直持续到晚上,为了让报告会更吸引人,通常主办者与大师都会想各种各样的招数。比如,在每个培训时段的中间,都会安排两个女孩子跳劲舞。这个时候,报告会会场就会变得很热闹、兴奋。很快,很多人开始跟随那两个女孩子跳起来。而一些人更是直接站到了椅子上。而这又引起更多人的跟随,于是更多的人爬上了椅子。在场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忘情地跳起舞来。

从现场的氛围中可以发现,每个人不分年纪职业都有自己的明星。其中的差别只不过在于,小孩子追的是周杰伦,而渴望发财的成年人追的是成功学大师。有个人在事后如此夸赞大师:“对于他的口才,我是非常佩服,没有想到还有口才这么好的人。可见当初我是多么的单纯幼稚、多么的才疏智浅、多么的孤陋寡闻呀!哎呀,想想当初再看看现在,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小孩成长为现在的这个样子,真是感慨万千呀,什么学历呀,什么背景呀,什么关系呀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只要付出行动并坚持到底,那么人人都能成功!”

最后,报告会还安排了一个特别的内容——让人们表达自己的感谢。感谢中充满了温情,丈夫感谢妻子,妹妹感谢姐姐,母亲感谢儿子,儿子感谢父亲。

据成功学讲,成功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大师们总是这样鼓动着学员们,让他们大声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相对于中国人传统的内敛,成功学都无一例外要求参与者要积极与陌生人展开交往,以取得人际交往上的主动,并且积极推销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许多培训课程都会让那些原先根本不相识的学员相互拥抱,相互赞美,甚至让人相互吹嘘,这是人们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也因此,成功学课程也成为保险以及直销等行业最受欢迎的课程。因为,这些行业都是需要遭遇大量打击,仍然要能够坚持进行电话问候、拜访、交谈等素质的。这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手法。

不夸张地说,每个参加这类成功学课程的中国人都会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感到极大的震撼,以往,人们都会被教育为要含蓄,要礼貌,不要过于直接,那样会被认为是一种冒犯,而成功学的教导彻底颠覆了这种传统。于是,人们在震惊中感叹这样一种沟通和生活方式。再加上讲的内容没有不让你群情激昂的,没有不是鼓吹让你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因此现场气氛总是很热烈,参加者无不如醉如痴。

中国的独有现象

成功学在中国吸引了无数人。这几乎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众多的成功学大师也借此大发了一笔横财。以前面这位大师为例,两天的课程门票价为2500元,学员1000名,门票收入便是250万元了。

这并非孤例。在中国,成功学培训大师的课程总是能受到大量的追捧。据称,励志类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来上海举办了一个讲座,总共卖出了近千张门票,平均每张门票的价格高达2000元,靠近讲台的位置更是高达6800元。许多人来此听课,只是渴望从“富爸爸”大师这里收获一种东西,那就是“成功”。

关于成功学在高校的蔓延,已经有许多媒体进行过报道。一个报道称:“成功的霓虹灯吸引着众多渴望出人头地的年轻人,几千元的入场费挡不住人们的成功热情,作为成功宝典,成功学、励志类的书籍、光盘更是在坊间流传。众多成功学明星讲师的背后,往往有团队的助力和追随者的追捧。作为笼罩着光环的团队领导者,讲师纷纷著书,煽情的演讲和斗志昂扬的图书相互促进,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成功梦想。”

根据2010年7月21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调查显示8成人读过成功学书籍并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称:“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名人传记和成功学的书籍一直名列前茅。很多年轻人希望通过了解成功人士的经历,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径。有人说,掌握了规律和技巧,成功可以非常简单;也有人说,这就跟买彩票一样不靠谱。”而根据同一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7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人读过成功学书籍,86.5%的人了解过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

实际上,我们去各种书店看一下就行了,通常占据书店柜台最大、最显眼位置的往往都是各种励志类的书籍和光盘等。里边充斥着类似《好人生的7项选择》、《你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迈向成功的100个心理法则:出人头地的攻略》等这样一些名字的书籍。而在一般新华书店销售的“成功学”图书通常都会有几百种,每天的销量都非常可观。这也导致成功励志图书的出版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这类的畅销书也大量涌现。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所著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据说生动地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一举成为最畅销的著作,发行了上百万册;经典励志书籍《致加西亚的信》在中国也销售了200万册。类似的还有《富爸爸,穷爸爸》也销售了500多万册;另外,白领职场励志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2008年之后也异常火爆,等等。

不仅仅如此,如果你去下机场,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现场售卖的书店都有电视机在不停地播放着一些成功学大师的演讲录像,并且总会有人对此有强烈兴趣。很明显,中国人似乎更喜欢让自己“更成功”的教材。所有的人都在渴望着成功,发达,暴富。

所以,他们希望从那些传授成功经验的人那里找到让自己能够跟上这一价值取向的方向,这也导致了成功学励志类图书的风行。

儒家思想与成功学

当然,成功学在中国也充满了争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遭到大量的恶评。但它如此热门,至少说明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再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这样痴迷成功学的了。比如,中国人总是习惯于带着“学习”的态度去看书和看电影,等等。这都表现出了中国人的民族性。

这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最普遍的价值观,正如谭山山在《新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所写的: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的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

这可能源于中国人对所谓的成功,尤其是获取财富的强烈的渴望。如本书前言所引环球网调查结果:80%的被调查网民认为中国是“第一拜金主义国家”。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中国人这样,对此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望了。或许也正因为拥有这样一种热情与渴望,让中国人与众不同,并最终在经济领域获得极大的成功。

实际上,成功学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儒家思想就可以称得上是成功学的祖师。成功学讲师陈安之讲的是“励志推销”,而于丹讲的是“励志论语”。孔子作为中国的圣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开了学校,培养了众多学生,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基本上都是以鼓励为主,他可以称得上是最伟大的“励志大师”。

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正是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主流。

许多人都观察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励志思想的渊源。林语堂就曾在其《吾国与吾民》中写道: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而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

作为励志的典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励志故事还有许多,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这些故事相信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听说过,并曾被我们的父母视为榜样。儒家文化宣扬“学而优则仕”,只有经过残酷的励志学习才可以脱颖而出,才能做大官,实现自己济世的愿望。所谓的“治国平天下”,都得从“修身”开始。这导致了我们对学习的狂热。

励志思想当然没有什么不好。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其实也是励志最流行的国家之一。甚至美国的不少体育明星,退役后都成了励志专家,一年到头在全国巡回讲演,到大企业以自己的几场关键球赛的经验现身说法,激励员工,由此收入不菲。

实际上很多走俏的励志书,都是从基督教传统中演化出来的,其中以清教的传统最重,这也体现了美国的建国精神。在某种意义上,美国从一个荒僻的殖民地,迅速崛起为世界大国,可以说就是励志鼓励出来的。而儒家的这些励志思想,对受其影响的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奇迹的产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儒家学说,西方人常常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东方能够有如此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成长兴衰?

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亚人真的特别地信奉儒家思想,而且根深蒂固!大家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和思想曾受到过很大的摧残,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让儒家思想在一代人心目中贴上了最“反动”的标签。即便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它的基本思想仍然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基本教导。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在我小时候,我母亲就总是教育我要节俭,要懂得与人为善,要尊敬师长,要孝敬长辈,要努力,要上进等等,当然也包括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尽管我的母亲并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甚至还曾经参加过“批林批孔”,但她可能原本就不知道,她所讲述的这些其实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肯定的是,我所经历的绝不是个案,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过这样的成长经历。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谈到他的成长史的时候就曾表示:“我是在上海典型的中国家庭中长大的。我的家庭并不很新潮,是很传统的家庭,中国传统观念对我早年影响很深。事实上,祖父为了让我学到更多中国传统观念,还特地接我到苏州去住,这使我与祖先们更接近。也就是说,我的成长基本上是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儒家的观念、思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多么坚强的地位。它其实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当然,我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在于那些严谨深奥的道理,而更多来自于那些最浅显、最基本的人生指导之道。

就学说本身,儒家所讲述的很多道理或许确实没有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就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和市面上流行的励志小册子内容很相似。但是,那些励志小册子无法比拟的是,儒家思想给了东亚人一个集体的价值观,而且根深蒂固。也就是说,儒家思想让这些受其影响的国家的民众在人生的价值观上有了励志的基础。

或许这就是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民众,普遍都能够比其他地方的民众更努力、更勤奋、更积极、更节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