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
有利的计策被采纳后,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取胜的辅助条件。所谓“态势”,就是凭借有利于己方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解读:
《孟子·公孙丑下》里面说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势”是敌对双方竞争的根本,也是任何一方获胜的关键。于是,谋势也就成了一门高深且不可不知的学问。
从客观上看,力量是固定的,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势”的改变,让自己的力量得到完美的协调、平衡和最有效的发挥;同时,也可以通过“势”改变,打破对手的协调和平衡,制约其行动自由,限制其力量的发挥。
“势”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将它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它才会有许多特定的内容,比如兵法中常说的形势、态势、权势、火势、地势、气势等等。唐朝著名兵家李靖曾指出:“兵有三势,将轻敌,士乐战,志励青云,气等飘然,谓之气势。关山狭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因敌怠慢,劳役饥渴,前营未合,后军半济,谓之因势。”说明高昂的士气、险峻易守的地形等,都是良好的战势,其中都蕴含了一种能够制胜敌人的力量。所以,历代兵家都认为,只有在战场上具备了有利态势,才可以收到用力少而获利多的效果。
所谓“棋胜先手,势在占位”,曹刿待敌人三鼓后才命令出击,目的就是为了消耗敌人士气,让敌人势衰,然后再雷霆般出手。两军对阵勇者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拼一死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曹刿,准备去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有人劝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当大官的操心,你何必去插手呢?”
曹刿说:“当大官的目光短浅,未必有好办法。眼看国家危急,哪能不管呢?”说完,他就到宫门前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正在为没有个谋士发愁,听说曹刿求见,连忙把他请进来。
曹刿见了鲁庄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并且问:“请问主公凭什么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说:“平时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我没敢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凭这一点,我想大家会支持我。”
曹刿听了直摇头,说:“这种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多,百姓不会为这个支持您。”
鲁庄公说:“我在祭祀的时候,倒是挺虔诚的。”
曹刿笑笑说:“这种虔诚也算不了什么,神帮不了您的忙。”
鲁庄公想了一下,说:“遇到百姓吃官司的时候,我虽然不能一件件查得很清楚,但是尽可能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才点头说:“这倒是件得民心的事,我看凭这一点可以和齐国打上一仗。”
曹刿请求跟鲁庄公一起上阵,鲁庄公看曹刿这种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巴不得他一起去。两个人坐着一辆兵车,带领人马出发。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齐军仰仗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气等待着。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地杀过来。
曹刿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进军鼓,兵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没防到这一着,招架不住鲁军的凶猛攻势,败下阵来。
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急于下令追击,曹刿又拉住他说:“别急!”说着,他跳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上车爬到车杆子上,望了望敌方撤退的队形,才说:“请主公下令追击吧!”
鲁军兵士听到追击的命令,个个奋勇当先,乘胜追击,终于把齐军赶出了鲁国国境。
鲁军取得反攻的胜利,鲁庄公对曹刿镇定自若的指挥,暗暗佩服。回到宫里,他先向曹刿慰劳了几句,然后问道:“头两回齐军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反击?”
曹刿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足;第二通鼓,气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气已经泄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哪有打不赢的道理?”
鲁庄公接着又问为什么不立刻追击。曹刿说:“齐军虽然败退,但它是个大国,兵力强大,说不定他们假装败退,在什么地方设下埋伏,我们不能不防着点儿。后来我看到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相信他们阵势全乱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鲁庄公这才恍然大悟,称赞曹刿想得周到,亲自赐给曹刿一杯胜利酒。
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国击退了齐军,局势从此稳定下来。
无论何种场合的竞技,谁都希望自己能以最小的代价去争取最大的胜利。所谓“棋胜先手,势在占位”,从“势”的方面来看,就要求我们不仅首先要在战前创造出有效御敌的条件,而且由于客观条件在不断变化,我们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因敌而变,及时地先于敌人创造克敌制胜的态势,这样才能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对于一个善于谋“势”的竞技者而言,“势”是无处不在的。韩信就是一位谋“势”的高手。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韩信攻下齐国历下,并一举占领了齐都临淄。
齐王田广慌忙赶到楚国向楚王项羽求救:“霸王,您是各国盟主,现在敝国情况万分危急,您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你别把韩信吹得那样神乎,那位钻裤裆将军竟把你吓成了这般样子,真是活见鬼。”楚王虽然看不起韩信,但他还是委派了大将龙且率2万兵卒,前往齐国联合抵抗韩信。
楚将龙且是个有勇无谋的人,用兵往往只求狠冲猛打,而不讲究计谋韬略。
十一月,齐楚联军与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濒水对阵。好战惯斗的龙且几次要向汉军发起猛攻,都被齐王田广劝阻住了。
“将军,我们真的是再经不起大的失败了,没有必胜的把握,过河去与汉军拼杀,我们实在是消耗不起啊!”
齐王苦口婆心地劝说龙且应伺机而动,不可鲁莽行事。可是,齐王的良言相劝;终究没能阻止龙且给齐楚联军带来失败的厄运。
这天,韩信突然指挥大军渡河进击龙且军。可是,部队渡过一半时,汉军便有秩序地向回撤军了。
“龙将军,汉军不战自败,而且退得并不慌乱,可能其中有诈。”田广对龙且说。
“哈哈,我早就知道韩信这人是个胆小鬼,齐王,您可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龙且根本听不进齐王田广的意见,一意孤行地指挥部队“乘胜追击”。
当龙且的将士渡过近一半时,潍水上游发起了洪水,激流滚滚,倾泻而下,一下子把龙且的部队冲散了。而对岸的汉军也趁机回身反击。在急流之中疲于奔命的龙且兵卒成了汉军的活靶子,而阻在潍水东岸的楚兵更是溃不成军,四散逃亡。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过河乘胜追击,杀死了龙且,齐王田广也被韩信活捉。
原来,韩信设置了诱敌之计。早在齐楚联军赶到潍水两岸布阵之前,他在夜里让士兵做了一万多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细沙,堆在潍水上游,这样潍水上游便形成了一个人工堤坝。于是,他再用佯装败退的战略,把敌军引入河中。让士兵突然在上游把沙堤打开,汉军借助洪水之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齐楚联军。
韩信是历史上的名将,不像龙且有勇无谋。兵法上说“击敌半渡”就是一种谋势的技巧,韩信就是利用这一点,先是半渡,而后撤退来造成一种胆怯的假象,让敌人看到一次极佳的进攻机会。韩信真正的目的是在敌人半渡时,利用洪水冲破敌军阵营,反过来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击敌半渡”的优势。“势”并非时时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无“势”可用,需要去“造势”。日常生活中的广告宣传、优质服务、霓虹灯、音响等等都具有造顺势的作用。人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市角街头一伙人围着一个小贩抢购其兜售的商品,引得路人也纷纷加入抢购的行列之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伙人与商贩本是一路,他们“抢购”的目的,就是使过路人产生“此物走俏或便宜”的心理效应,造成一种有利于该种商品销售的态势。旧社会有些商人凭借对某种商品货源的垄断,搞囤积居奇,也是在造顺势。当然,这些方法在社会主义竞争中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手段去造势,还是值得重视的。
国美电器造势抢占了先机。早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国美就推出一系列大型主体服务活动,正是拉起了“国美服务月”的帷幕。这不仅是在中国家电零售流通领域打响了2005年服务站的第一枪,也让国美在2005年忘记来临之前先机尽揽。
北京23家国美商战,全部荣获“消费者满意单位”的殊荣。如今,来国美商城购物的消费者不难发现,国美在北京所有的上乘门口都悬挂着“消费者满意单位”的牌匾。
3月12日,国美更邀请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包括工商局、技术监督局、中消协等单位负责人,在国美首体商城与广大消费者开展现场咨询、法规、权益解释、消费者感言等全方位的互助活动。国美电器为了配合此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措施。
对大件商品,比如彩电、空调等,实行即买即送即装服务,让顾客足不出产就可享受五星级的安装、调试、现场咨询等服务。
唾弃虚假、拒绝返卷、直降让利将优质低价进行到底。免费上门设计家电。手机坏了换备用机,无忧服务在国美。此举不仅填补了顾客手机出现问题后短期内没有替代产品的空白,还全面打破了传统手机售后服务中所存在的服务壁垒。国美首体商城手机销售的真机互动演示,一举摆脱了消费者只能看手机模型的尴尬局面,使消费者能够在现场直观感受到由高科技手机产品所带来的感观新体验,从而进一步拉近了商家、产品、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
孙子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识势·应势·造势”在事业上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5.示人以弱,不显山露水
示人以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系数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需要运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自己本来力量很强,却要向敌人伪装出似乎没有什么力量;本来准备用兵,却要伪装怯懦不敢用兵;本来已经接近敌方了,却要伪装距离敌方还很远;本来距离敌方还远,却要伪装出已经靠近敌人了。
解读:
《孙子兵法》中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就是隐真示假,示人以弱。示弱诱敌在于示敌以短,隐蔽所长,达到麻痹和引诱敌人的目的。采取的手段便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尽量暴露自己的短处,造成敌人判断失误而落入圈套。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便是这样一位示弱的老手。
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曹爽虽然一人独揽朝廷大权,可他对司马懿仍然不放心。司马懿虽然自称年老多病,不问朝政,可他老奸巨猾,处事谨慎,谁知他是真有病还是假有病?当初武帝曹操创业的时候,听说司马懿胸怀韬略,多次派人请他出来为官,可司马懿出身士族,自视高贵,瞧不起出身寒门的司马懿,不愿在曹操手下做官,就装病在家。后来见曹操的势力强大了,才出来跟随曹操,为曹操出力。这一次有病,谁知他是不是故伎重演呢?因此,曹爽对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他经常派人打听司马懿的情况,可就是摸不到实情。
河南尹李胜讨好曹爽,得到曹爽的信任,曹爽就把李胜召到京城,任命他为荆州刺史。李胜临去上任时,曹爽安排李胜以探望为名,到司马懿府中去探听虚实。
李胜在客厅坐了很久,才见司马懿衣冠不整,不断地喘息着,由两个侍女一左一右地架着,从内室慢慢走出。
李胜连忙站起身来,向司马懿行礼问安。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对李胜说:“李大人免礼罢,家父身体难支,还要更衣。”
旁边走过一个侍女,用盘子端着一套衣袍来到司马懿面前,请司马懿更衣。司马懿颤抖地伸手去拿衣服,刚拿起衣服,他的手无力地往下一垂,衣服掉在了地上。侍女赶忙拾起衣服,帮司马懿穿上,两个侍女搀扶着,小心地让司马懿躺着坐在躺椅里。
司马懿喘息了一会儿,慢慢地抬起右手,用手指指自己的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喝——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