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0637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是中华文化传统智慧的结晶,是古人对军事思想、计谋策略、沟通交流技巧精华的总结,这些智慧对现代人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着作。该书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家、谋略家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甚至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其作者孙武,在当时帮助吴王阖闾练兵,并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为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孙子兵法》就是孙武对自己作战的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总共分为十三篇,自成一个系统。《孙子兵法》自从成书之后,就广为流传,有多个版本。在流传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军事家、战略家为该书作注释,但是同时也有错讹。宋代系统整理兵家着作,确定了“武经七书”,《孙子兵法》位列七书之首。其中所整理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精良、最为准确、最符合原貌的《孙子兵法》,本书正文即以此本为底本。至于《孙子兵法》的注释、解读工作,则以《十一家注孙子》为集大成者。《十一家注孙子》,是指汉末曹操,梁代孟氏,唐代的李筌、杜牧、陈皞、贾林、杜佑,宋代的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十一个人为《孙子兵法》所作的注释解读。上述这些人要么是具有文韬武略的军事家、政治家,要么是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对《孙子兵法》有自己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本书的注释、翻译、解读就是根据他们的注释,再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之鼻祖鬼谷子(姓王名诩)的着作,堪称“谋略学巨着”。严格说来,《鬼谷子》并不是军事家专书,而是属于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因此也被称为兵书。这本书讲的是谋士或者游说者怎样在朝廷上辩论,说服君主采纳自己主张的做法;有些内容也是站在君主或者领导的立场,教他们怎样管理下属、驾驭人们。所以说,无论普通人还是领导者,都能从《鬼谷子》中获益。

《三十六计》堪称“计谋宝典”,它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如果说《孙子兵法》提出了战争的战略问题,那么《三十六计》则是指出了战争的战术问题,是《孙子兵法》的具体化;《孙子兵法》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三十六计》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结合运用,就会如虎添翼,能够发挥出巨大威力。对《三十六计》的注释、翻译、解读,我们也采取了和《孙子兵法》相同的做法,不再赘言。

《孙子兵法》讲战略,《三十六计》讲战术,这两本着作讲的是武将的事;《鬼谷子》讲谋略与论辩技巧,主要讲的是文臣的事。这些兵书的真知灼见和在功业上的计谋权术,影响深远,指导后来的军事家、谋略家获得了许多彪炳千秋的战功、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从政经商,也有深远意义。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并重的战略战术、文臣武将兼备的文韬武略,都汇聚于此,相信能让您获益匪浅。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资料,无法在书中一一指出,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时间和编者水平,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指正。

编着者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