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让每一个女性的身心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坐月子”无疑是产后女性最短时间休养生息,却可以达到最好恢复效果的黄金时期,产后必须获得充分休息和营养,科学处理子宫收缩、恶露排出、伤口恢复等“月子麻烦”,才能恢复元气,更加靓丽!
新妈妈的身体变化
新妈妈的正常表现
每个新妈妈生下宝宝后,身体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大都是正常的,新妈妈知道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产后疲劳而又轻松愉快
怀孕分娩是一项大工程,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经历,身心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可爱的宝宝转移了妈妈大部分的心力,因此,不少新妈妈产后会觉得十分疲惫,往往不久就会熟睡,醒来除觉得全身软弱无力外,没有其他什么不适。
产后全身发抖或寒战
胎儿一娩出,新妈妈全身感到轻松,有时会出现全身不可控制的抖动,有的出现寒战。这些是正常现象,喝点红糖开水就会好。
产后体温略有上升
新妈妈在产后24小时内,因为生产过程中能量消耗过多,机体散热增加,体温会升高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38℃,这是正常生理反应。而且24小时内会降温,恢复正常,新妈妈无须担。
产后头晕
新妈妈刚刚分娩后一般都比较虚弱,而产后较长时间卧床,机体也不适应直立状态,所以,突然起床下地时常有头晕现象,这主要是头部一过性缺血所致。因此,新妈妈在下地前,要使机体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床边上先坐几分钟,感觉没有什么不适时再下地活动,而且家人要注意搀扶和保护。一旦发生晕厥,也不要惊慌,将新妈妈立即抬到床上平卧一会儿就会恢复,无须特别处理。
产后呼吸与脉搏变慢
产妇产后脉博略缓慢,每分钟60~70次,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及卧床休息等因素有关,产后1周基本可以恢复正常,不属病态。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产妇由妊娠期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每分钟14~16次,此属于正常现象。
产后体重减轻
由于胎儿、胎盘、羊水的娩出及分娩过程中的失血及体力消耗,妈妈的体重会下降许多,再加上恶露、发汗、乳汁分泌、消肿等,还会再减少1~2千克,以后若再有产后运动,并且适当的饮食,一般经几个月的时间,新妈妈即可恢复到原来的体重。
产后多汗
孕期,大量的水分容易在准妈妈体内积聚。分娩后,新妈妈的新陈代谢活动和内分泌活动显着降低,积聚的水分就显得多余,必须排出体外,才能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产后机体的全面康复。
所以,新妈妈在产后不仅尿量增多,而且,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这就使得新妈妈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在春秋季节,皆是全身汗涔涔的。这是机体在产后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并非是身体虚弱,也不是什么病态,属于生理现象,不是病,通常在数日内会自行好转。
产后腹痛(血气痛)
产后腹痛主要是子宫收缩引起的,称为“产后宫缩痛”,只不过有些人痛得重些,有些人痛得轻一些,甚至感觉不出来罢了,这个过程一般在l~2天内完成。
初产妇因子宫肌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经多次牵拉,较为松弛,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
另外,分娩过程短于3小时的急产,因分娩时子宫收缩过程较短,容易引起产后子宫收缩痛。还有新妈妈在哺乳时,由于宝宝吸吮乳头,这种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引起频繁的子宫收缩,而出现子宫收缩痛。
所以,产后子宫收缩痛是一种正常现象,若不伴有其他并发症,无须用药处理。一般在产后3~5天,疼痛会自然消失;若痛得厉害,可用热水袋、热盐袋放在下腹部热敷,效果很好。
但是,产后腹痛时不要滥服西药四环素等抗生素以及去痛片、安乃近等止痛药片。一则无助于恢复子宫排出恶露淤血;二则会通过乳汁给宝宝带来不良反应。而且产后忌失于保暖,以至寒气入子宫。
当然,若疼痛时间超过1周,或伴有阴道流血,或伴有发热,恶露颜色发暗或有臭味,新妈妈则要警惕了,要考虑可能子宫里残留了胎盘碎块,或是生殖道感染,得了产褥热等,应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
产后皮肤色素沉着现象逐渐消失
分娩后,由于雌激素和黄体酮的下降,黑色素细胞激素也随之下降,怀孕期间所表现的色素沉着现象,如乳晕、乳头、脸部的褐斑,下腹正中线等会逐渐消退,但可能不会完全消失。此外,如果晒太阳或者服用含激素的避孕药,色斑可能又会长出来。
产后腹壁永久性旧妊娠纹变白
腹壁皮肤受子宫膨胀的影响,肌纤维增生,弹力纤维断裂,产后腹壁松弛,大多数新妈妈皮肤表面还会留下妊娠纹。腹壁肌肉纤维至少要6周后才能慢慢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如初。妊娠纹会在产褥期逐渐消退,但在一定程度上留下痕迹,腹壁原有的紫红色妊娠纹变白,成为永久性的白色旧妊娠纹。
产后乳房开始分泌乳汁
分娩头1~2天,新妈妈的乳房仅流出少量黄色稀薄的液体,这就是初乳。初乳一般在分娩2~3天开始,乳房胀大,变坚实,乳房局部温度增高,同时体温也升高了,但不超过38℃,并且有的新妈妈腋下会出现肿胀的淋巴结或副乳腺。再过1~2天,乳房即逐渐变软而有乳汁分泌。
随着规律哺乳,乳房也会规律的充盈、排空,再充盈、再排空。乳汁分泌越丰沛的妈妈,乳房大小的改变会越明显,所以有人笑称:“胀奶时是E罩杯,退奶时是B罩杯”。
产后若未进行哺乳,或者不再哺乳,必须面临退奶问题,退奶以及产后瘦身的结果,乳房的大小势必会跟着改变。产后如果完全瘦身,恢复到原来孕前的体重,理论上乳房会恢复原来大小,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
要知道哦
产后新妈妈身体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忍受许多不适,但只要好好调养,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月子里的正常生理变化
在坐月子期间,新妈妈的生理变化较大,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以便自测身体变化是否正常。
产后子宫逐渐缩小
女性怀孕后,子宫可以从原来的50克增长到妊娠足月时的1000克。产后子宫的恢复主要包括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三个方面,子宫恢复到原来的大小一般需要6~8周。
产后腹部“硬块”越硬越好
在胎盘排出之后,子宫会立即收缩,在腹部可以摸到一个很清楚的较硬的球状体,这就是正在收缩的子宫体,而且,子宫收缩越好,就会变得越硬,它的最高处和肚脐的水平同高。以后子宫底的高度,会每天下降1~2厘米,大约在产后10~14天,子宫变小,降入小骨盆腔内。这时,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宫底了。
子宫颈逐渐恢复正常大小
分娩后子宫颈松弛、充血及水肿,呈紫色,子宫颈壁薄,皱如袖口,1厘米厚,3~6厘米长。18小时内很快缩短,变硬,恢复到正常形状。宫颈外口第3天时能容2指,12天时容1指,内口关闭。产后4周外口关闭,子宫颈恢复正常大小。
产后新的子宫内膜形成
胎盘和胎膜与子宫壁分离而娩出,从子宫内膜的基底层,会再长出一层新的子宫内膜。产后10天左右,除了胎盘附着面外,其他部分的子宫腔会全部被新生的内膜所覆盖。刚刚分娩后,胎盘附着部分的子宫壁面积约手掌大,到产后2周左右,直径已经能缩小到3~4厘米,但产后6~8周才能完全愈合。
子宫的恢复需要更有力的回缩,而多与宝宝肌肤接触及哺乳是促进子宫复原的最佳刺激。
专家点拨
恶露排出来了
胎儿娩出后,在一定的时间内,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物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新妈妈阴道排出,称为恶露。虽然每位新妈妈都有恶露,但每人排出的量不同,平均总量为250~500毫升。各人持续排恶露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产后3周以内恶露即可排净,如果超过3周仍然淋漓不绝,有可能为“恶露不净”,新妈妈要多注意。
产后恶露的变化
恶露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子宫的缩小,恶露也慢慢变色、变少。在正常情况下,恶露有血腥味,但不臭,恶露变化可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红色恶露
产后第1周,恶露的量较多,颜色鲜红,含有大量的血液、小血块和坏死的蜕膜组织,称为红色恶露,又名血性恶露。红色恶露量比较多,一般与平时月经相似,或稍多于月经量,有时还带有血块,持续3~4天后,子宫出血量逐渐减少,浆液增加,转变为浆性恶露。
浆性恶露
1~2周内,恶露中的血液量减少,较多的是坏死的蜕膜、宫颈黏液、阴道分泌物及细菌,恶露变为浅红色的浆液,称为浆性恶露。持续10天左右后,浆液逐渐减少,白细胞增多,变为白色恶露。
白色恶露
2~3周以内,恶露中不再含有血液了,但含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和细菌,恶露变得黏稠,呈白色或淡黄色,所以称为白色恶露。白色恶露的形状如白带,量少,但比平时的白带多一些。有时会含有褐色的白带,如果量少的话,就无须担忧。
产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分娩后,新妈妈的内分泌系统会有相应的变化。新妈妈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迅速下降,到第7天时,可低于正常月经期水平,一般未哺乳的新妈妈平均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期新妈妈可在4~6个月恢复排卵。月经一般可在新妈妈产后6周复潮。恢复月经较晚者,在首次月经前多有排卵。
产后呼吸系统的变化
分娩后,腹腔压力消失,横膈恢复正常运动。孕期以胸式呼吸为主的型态转变为腹一胸式呼吸。因此,一般不会有呼吸困难的情形发生,若有呼吸困难,一般需先排除肺栓塞的可能性。
产后消化系统的变化
产褥期新妈妈的胃、小肠及大肠恢复正常位置,功能恢复,但肠蠕动减缓,常有中度肠胀气。在产褥初期,新妈妈一般情况下食欲欠佳,由于进食少,水分排泄较多,因此,肠内容物较干燥,加上腹肌及盆底肌松弛,以及会阴伤口疼痛,缺少运动等,新妈妈常会伴有便秘现象。因此,产后要多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但应忌食生、冷、刺激性强的食物,适当补充水分,并早日起床活动。
产后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分娩后,巨大的妊娠子宫施加于下腔静脉的压力消除,静脉血回流增加,以致产后第1天血容量即明显增加,血细胞压积相应下降。此后血容量即渐渐减少,血细胞压积基本保持稳定。在产褥第1周内,中性粒白细胞数很快下降,妊娠末期下降的血小板数在产褥早期迅速上升,血浆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量增加,促使红细胞有较大的凝集倾向。
产后泌尿系统的变化
在妊娠晚期,潴留于体内的水分在产褥初期迅速排出,故产后会出大量的汗,并且尿量增加。扩张的输尿管及肾盂在产后4~6小时内复原。产褥期膀胱容量增大,且对内部张力的增加不敏感,膀胱肌又无力排空,易发生尿潴留。
另外,会阴的肿痛也能引起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增加排尿困难。为此,新妈妈应在产后4小时起床排尿1次,以后每隔4~5小时起床排尿,以利于刺激膀胱肌肉的收缩,并且要多喝水和鸡汤,增加尿量,清洁尿道,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产后阴道的变化
阴道是在分娩之后就开始恢复的。在产褥期,新妈妈的阴道腔会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分娩后不久,阴道壁呈青紫色,有些肿胀,且没有褶皱。在产后数周之内,肿胀日益缓解,阴道壁的紧张度也逐渐恢复。1周后,阴道就已恢复到分娩前的宽度。到了第3周,阴道内的黏膜皱襞重新复苏。在第4周左右,褶皱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形态。但一旦经历了自然分娩,新妈妈阴道内的黏膜皱襞就再也达不到产前的紧张度,要比分娩前略微宽一些。
剖宫产妈妈也会阴道松弛
新妈妈千万不要以为选择了剖宫产就可以摆脱阴道松弛。准妈妈在临产时盆腔的肌肉和韧带都会充分延伸,为宝宝的出生做好产道准备,所以,即使进行剖宫产的新妈妈,其阴道也会有松弛现象。
要知道哦
阴道松弛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一种生理状况,主要人群为产后女性。由于自然产甚至人流均会引起弹性纤维断裂萎缩,使得肌肉松弛。
产后外阴的变化
外阴部(也称会阴部)也如阴道壁、阴道黏膜皱襞一样,是自分娩后不久就开始恢复的。
分娩时由于胎头的压迫,或由于胎头娩出时,阴道壁被撑开,外阴部轻度擦伤,使外阴部水肿疼痛,但不久即会开始缓解,并恢复到原来的紧张度。一般情况下,扩大了的阴道产后1天就能缩紧。黏膜皱襞大约在产后3周左右开始重新出现。肿胀时聚积在外阴部的色素,将会在产后6~8周内逐渐地消退,当然仍有可能略微留有残余的痕迹,但并不明显。
分娩之后,外阴部肌肉群组织一般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裂伤,或产时侧切,有轻度水肿和充血。但只要注意清洁及适当地用药物消炎,往往在产后1周之内即可痊愈。
会阴切开处缝合,一般在产后5天左右伤口可以拆线,逐渐痊愈。而比较严重的外阴部撕裂,或是较深、较大的裂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