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1059400000044

第44章 放下错爱,幸福花开 (1)

给爱松绑,让爱拉得开却扯不断

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以自己的判断去要求别人,哪怕是你爱的人。

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曾拍过一部中篇电影,叫《爱的捆绑》。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受到丈夫冷落的妻子,得了一种叫“强迫性紧缚症候群”的精神病。她每天都用绳子把家里的桌椅、宠物小乌龟、剪刀甚至房门捆起来,最后到了要丈夫把自己也紧紧捆绑起来的地步。她觉得唯有这样才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全感。随着病情发展,她甚至要将星期六、空气等无形的东西也捆绑起来。在得不到物质满足的情况下,她离家出走了……

在这部忧伤的电影背后,人们看到了艺术世界以外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缺少安全感,而用自己的判断要求身边的爱人和亲人,把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加给他们;一旦他们达不到我们心目中的要求,我们就会失望,然后抱怨。很多女人会不断地说,“我为家庭放弃了青春与事业,作出了多少牺牲,作为丈夫,作为孩子,你应该怎么样来感激我”,家人听到这样的话都非常不高兴,即便他们可以按照你的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心里肯定也不舒服。事实上吗,这是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亲情之间的绑架,在心理学上,这就叫“非爱行为”。

在建立一个家庭的过程中,你付出爱的同时,也享受了爱的幸福。能够爱或者被爱,都是生命的一种恩赐,所以,在这个互相扶持的人生之旅上,其实我们都是彼此依靠的。我们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对生命和亲人、爱人的感恩,而不是经常的抱怨。著名作家亦舒曾经说:“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这句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对家庭、友谊都付出了自己的真感情,所以当子女、爱人、多年的好朋友对我们稍微有一点不理解、不尊重、不体谅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难过,“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不愿意这样来对我呢?”

然而,这样的爱已经不再是一种感情,而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爱已经不是毫无计较的付出,而是用来衡量等值的武器。这时候,其实我们都得了“爱的强迫症”,以爱的理由胁迫别人来爱自己,而这不是爱,是对爱的“绑架”。

关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经典的刺猬哲学可以给人以启迪。冬天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刺猬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体取暖。但是当它们靠近时,身上的刺会刺痛对方,使它们立刻分开,分开后因为寒冷,它们又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因为痛又分开。这样反复数次后,它们终于找到了彼此间的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其实,刺猬的距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同样适用。虽然是亲人、朋友,也要保持彼此独立和基本的尊重,才能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温暖、理解和共同的宽容。过于亲近,有时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又感受不到互相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才能让爱长长久久。

有句话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在全开了后马上就要凋谢,月亮在圆了之后马上就要残缺。所以,没有开满的花儿和没有完满的月亮是最美好的,因为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对完美的期待。而这份憧憬常常可以令我们少一份苛责、多一份宽容,给彼此心里多一点海阔天空。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好的感情是拉得开却扯不断的。拉得开就是彼此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判断,而扯不断是说彼此之间的温暖和依恋。所以,爱不是一种捆绑,相反,我们可以把爱看成是一种“松绑”,因为爱是如此的温暖、宽容,包含着彼此的信任与疼爱,给有限的人生带来无限的体贴与希望。

放下“我执”,不求最完美的心动

这个世界,很多人都可以去爱,彼此照顾,珍惜即可,不必求完美的心动,相濡以沫,便是最美。

苏蓉是金融系毕业的高材生,1米68的身高配上大眼睛柳叶眉更是显得国色天香,可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对很出众的女孩子,却迟迟嫁不出去。原因很简单,俗话说结婚要“门当户对”、恋人要“男才女貌”,所以家境和自身条件都很出众的苏蓉认为自己未来的丈夫应该是各方面都和自己相当的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却迟迟没有出现在苏蓉的世界里,在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中,闺中密友都已经嫁作人妻,自己的追求者也都络绎而去,苏蓉还是一直苦苦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择偶标准,于是,至今美丽的苏蓉仍然孤单地穿梭在这个时尚的都市里。

现在的都市,像苏蓉这样的单身白领越来越多,他们用自己内心的标准横扫着这个世界来来往往的人群,却因为自己的执著一次又一次大失所望。真爱自己,又何必强求自己?若找不到最完美的,何不退而求其次。因为青春,经不起一再蹉跎。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事情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圆圆满满的实现。当现实和我们心中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要找一种妥协的方法。

世间芸芸众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于是所有人都拼尽一生,去赚取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

我们一切众生,有一个“我执”,认为这是我,有个我,把我的现象执著得很厉害,认为我还有个心。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分别、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这些观念、往来思想当成是真实的。人,一切众生,犯了根本上的错误。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真正心所起的一种现象变化而已,不是真正的心。可是一切众生把现象变化抓得很牢,看成是心。

真爱自己便不会强求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来来往往中有爱我的人来了也有我爱的人走了,世事无常,我们又何必执著于内心那个虚无缥缈的标准,去找那个并不存在的爱的唯一映射体。这个世界,很多人都可以去爱,彼此照顾,珍惜即可,不必求完美的心动,退而求其次,找个温暖的人相濡以沫,便是最美。

在爱情的征途上,我们不怕燃烧自己,生命的灿烂在于我们涌动不息的生命激情。我们付出,挥洒,我们用自己点亮黯淡的人生,在光和影之间翔舞,境由心造,心境互融,浪漫自生……也许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扔掉附加品,以本真对待爱人

没有爱的时候,你会要求他很多,一旦心中拥有了对他的爱,你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格要素,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中国古语也有:人不可“挟心而与天下游”,那就说明要学会“以真示人”。但很多人都自认为聪明,可以骗得了天下人,其实,人的智慧大都相差无几,一个人的那点小小的伎俩怎么可能瞒得了其他人呢?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此,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要总希冀自己能够“瞒天过海”,还是以真示人,但求无违我心的好。尤其是在爱情面前,“真”更为重要。

爱,其实很简单。它不需要华丽的装饰,越是自然越显得美丽。相反,如果对它装饰得太多了,就会使它变得不真实,变得脆弱。作家刘燕敏女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儿子拿了本杂志问我:“假如有三个人向你求爱。第一个喜欢请你吃饭,第二个喜欢给你送花,第三个喜欢写诗赞美你。请问你愿意嫁给哪一位啊?”

“哪一位都不嫁。”

“假如这3个人是一个人呢?”

“那倒愿意考虑。”

“好了,现在这个人已经是你的了,并且你们在一起已经生活了10年。下面我想问你这么一个问题:10年了,这个男人有点厌倦了,也有点劳累了,他觉得又是送花,又是请吃饭,又是写诗,实在有点啰唆了,他想减掉一项工作,请问你想让他减掉哪一项呢?”

本来我是想敷衍他的,没想到这小子还有一招。于是就放下手中的书,望着儿子调皮又认真的样子,说:“你真想知道吗?那就把那顿饭省了吧!”

“好了,又是10年过去了,这个男人认为又是送花,又赞美,还是有点啰唆,他想再减掉一项,请问你想让他减哪一项?”

“你是不是非得让我回答你的问题不可?那就把写诗免去吧!”

“妈妈,你愿意嫁给第二个人。”

其实,我谁都不愿嫁,最后却愿意嫁给一个送花给我的人。假如儿子继续问下去,让我答应再减掉一项,我岂不也愿意嫁给一个既不给我送花,又不请我吃饭,也不给我写诗的人吗?

按正常的顺序问我,我不同意;倒过来,从后往前问,我却无条件地同意了,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这道题有诡辩的成分?

这道题没有一点诡辩的成分。后来我拿过儿子的那本杂志,反复地阅读,发现是爱在起作用。没有爱的时候,你会要求他很多,一旦心中拥有了对他的爱,你就什么都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