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1059400000033

第33章 笑看得失,沉浮都是乐趣 (4)

1975年,一个名为比尔·盖茨的年轻人与他的伙伴创立了微软公司。30多年里,盖茨驾驭着这个软件公司用技术一步步地扩充着“帝国版图”,改变和影响着整个全球。如今,执掌微软31年的盖茨终于做出“归隐山林”的决定——他将逐步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这对微软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但对世界却意味着多了一个身家500亿美元的全职慈善家。

6月15日,微软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宣布,他将逐步移交其日常工作,以便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为确保平稳有序地过渡,盖茨表示此次的过渡期为两年,2008年7月之后,盖茨将放弃全部日常管理工作,只保留董事长一职。

盖茨当天发表声明说,淡出微软日常事务对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他对慈善事业有着同样的热情,并且认为这也是一份十分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事业。

盖茨说过,他的全部财富将用于捐赠,而不是留给自己的3个孩子。“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方式来使用它。”像比尔·盖茨一样,我们要清楚自己该处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奢望自己位置以外的东西。

古今中外的伟人、成功人士都是懂得淡看沉浮、功成身退的人。像孔子、老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几千年才有一位,再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文治武功的皇帝也就那么几位,寥寥无几。生前再怎么呼风唤雨,死后也是“一抔黄土掩风流”。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功成名就时“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及时转身,去做自己更想要做的事,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生命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成也平静,败也平静

事业可以失败,精神上却不能倒下。

看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不能看他成功的时候或开心的时候怎么过,而要看其在不顺利的时候,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落寞日子里怎么过。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我们因为一时的困难就将梦想搁浅,那只能收获失败的种子,我们将永远不能品尝到成功这杯美酒芬芳的味道。”

在中国商界,有人用“沉浮”二字去形容史玉柱的过往,而史玉柱从失败到重新崛起的经历,也值得我们长久的铭记。

20世纪90年代,史玉柱是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他通过销售巨人汉卡迅速赚取超过亿元的资本,凭此赢得了巨人集团所在地珠海市第二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那时的史玉柱事业达到了顶峰,自信心极度膨胀,似乎没有什么事做不成。也就是在获得诸多荣誉的那年,史玉柱决定做点“刺激”的事:要在珠海建一座巨人大厦,为城市争光。

大厦最开始是18层,但史玉柱的手在一次又一次地跟中央高层握过之后,层数节节攀升,一直飚到72层。此时的史玉柱明知大厦的预算超过十亿,手里的资金只有两亿,还是不停地加码。最终,巨人大厦的轰然倒地让不可一世的史玉柱尝尽了苦头。他曾经在最后的关头四处奔走寻觅资金,但“所有的谈判都失败了。”

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媒体的一哄而上,成千上万篇文章骂他,欠下的债也是个极其恐怖的数字。经历了这次失败,史玉柱开始反思。他觉得性格中一些癫狂的成分是他失败的原因。他想找一个地方静静,于是就有了1年多的南京隐居生活。

在中山陵前面的一块地方,有一片树林,史玉柱经常带着一本书和一个面包到那里充电。那段时间,他常常读书。那时,他每天十点多左右起床,然后下楼开车往林子那边走,路上会买好面包和饮料。部下在外边做市场,他只用手机遥控。晚上快天黑了就回去,在大排档随便吃一点,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有人说,史玉柱之所以能“死而复生”,就是得益于那时候的“卧薪尝胆”。他是那种骨子里希望重新站起来的人。事业可以失败,精神上却不能倒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身养性,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失败的症结:之前的事业过于顺利,所以忽视了许多潜在的隐患。不成熟、盲目自大,野心膨胀。这些,就是他性格中的不安定因素。

他决心从头再来,此时,史玉柱身体里“坚强”的秉性体现出来。他在那次珠峰以及多次省心之旅后踏上了负重的第二次创业。这次事业的起点是保健品脑白金。

因为之前的巨人大厦事件,全国上下已经没有几个人看好史玉柱。他再次的创业只是被更多的人看做赌徒的又一次疯狂。但脑白金一经推出,就迅速风靡全国,到2000年,月销售额达到1亿元,利润达到4500万。自此,巨人集团奇迹般的复活。虽然史玉柱还是遭到全国上下诸多非议,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史玉柱曾经的辉煌确实慢慢回来了。

赚到钱后,他没想找为自己谋多少私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钱。这一举动,再次使其成为众人的焦点。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史玉柱有翻身的一天,更没想到这个曾经输的一贫如洗的人能够还钱。但他确实做到了。

认识史玉柱的人,总说这些年他变化太大。怎能没有变化,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内心总难免泛起些波澜。而对于史玉柱,改变最多的,大概是心态和性格。几番沉浮,很少有人再看到他像早些年那样狂热、亢奋、浮躁,更多的是沉稳、坚韧和执著。即使是十分危急的关头,他也是一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样子。

回想自己早年的失败时,史玉柱曾特意指出,巨人大厦“死”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极其平静。而现在,身价百亿的他也同样把平静作为自己的常态。只是,这已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的平静大概象征一潭死水,后者则是波涛过后的风平浪静。起起伏伏,沉沉落落,有些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强大和不可战胜。良好的性情和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少了它们,事业的发展就可能徒增许多波折。

人生难免有起伏,低谷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忍受寂寞,卧薪尝胆,每一阵风暴都能加快你前进的航速。就像当年越王勾践那样,3年的时间里,作为失败者他饱受屈辱,被放回越国之后,他选择了在寂寞中品尝苦胆,铭记耻辱,奋发图强,最终得以雪耻。

不要羡慕别人的辉煌,也不要眼红别人的成功,只要你能忍受寂寞,满怀信心地去开创,默默付出,相信生活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仕途沉浮,处变不惊

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

古今中外,无论是官场、商场,抑或情场,都仿佛人生的剧场,将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看得一清二楚。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意在鞭策我们要看淡荣辱而保持道义,所谓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宠辱不惊,便是此意。

一如古语所言,须历一番风雨,方才洞悉大千。看淡荣辱自然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

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回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

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孤丘老人很满意,笑着离去。

孙叔敖严格按照自己所说的行事,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心态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顺其自然,悠然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

孙叔敖在险恶的仕途风浪中始终不惊不惧,只因他心中淡定,在古人看来,有人之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其根本在于将安危放在自己身上来承担,以行仁义为人生追求,不趋利避害,不自以为是,以坦荡胸怀看人世浮沉。这样的人往往阅世已深,知生之艰难,为人不易,是看透后的豁然开朗,即是“明理者”。明理者不在于一事一物的纠缠中,而在于包容宽厚,不以一己心胸衡量别人的喜恶,既然知道什么是宠什么是辱,自然处变不惊。

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淡看昔日富贵,笑对人生沉浮,人才能活得潇洒惬意。

62岁的苏轼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轼并不以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他和周围的邻居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苏轼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轼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轼,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对政敌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而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蕴含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坐看闲云不是自我安慰的方式,更非嘲弄人世的对抗姿态悲恋,更非求告,而是将际遇当成阅历,明得失而知荣辱,在看开一切之间实际上是对人生百态最好的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