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1059400000022

第22章 涵容生活的不满,释怀也是一种幸福 (1)

惩人之错,不若引人为善

“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用宽恕消弭怨怼,才能让报复止于现在。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生活,过错总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一直将生活继续下去,是因为别人总是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在包容我们的过错。而我们所能做出的回应,就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自己遇到的人和事。

任何人即使曾经有过天大的错误,只要他改过了,就应该得到人们的原谅。宽容他人,信任他人,即是对人性的肯定,也是对人的帮助在于心理上道义的重建,其意义超过了金钱的支援。要做到胸襟开阔,一般需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做到“得理让人”,“宽容别人”。

惩罚人的过错,不如引人为善。因为没有谁愿意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一句劝告的忠言胜过一条惩罚的皮鞭。

一次,楚庄王因为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便在宫中召开盛大晚宴,招待群臣。宫中一片热火朝天,楚庄王也兴致高昂,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替群臣斟酒助兴。

忽然一阵大风吹进宫中,蜡烛被风吹灭,宫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许姬便顺手拔下那人的帽缨挣脱离开,来到楚庄王身边告诉楚庄王:“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吩咐点灯,看谁没有帽缨就把他抓起来处置。”

楚庄王说:“且慢!今天我请大家来喝酒,酒后失礼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说,众位将士为国效力,我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洁而辱没我的将士呢?”说完,楚庄王不动声色地对众人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请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于是群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缨,楚庄王再命人重新点亮蜡烛,宫中一片欢笑,众人尽欢而散。

三年后,晋国进攻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交战中,楚庄王发现军中有一员将官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前,所向无敌。众将士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奋勇杀敌,斗志高昂。这次交战,晋军大败,楚军大胜回朝。

战后,楚庄王把那位将官找来,问他:“寡人见你此次战斗奋勇异常,寡人平日好像并未对你有过什么特殊好处,你为什么如此冒死奋战呢?”那将官跪在庄王阶前,低着头回答说:“三年前,臣在大王宫中酒后失礼,本该处死,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追究问罪,反而设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动,对大王的恩德牢记在心。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次上战场,正是我立功报恩的机会,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奋勇杀敌,就是战死疆场也在所不惜。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

一番话使楚庄王和在场将士大受感动,楚庄王走下台阶将那位将官扶起,那位将官已是泣不成声。

楚庄王如果有心追究,那个犯了错的将官一定是死路一条,但是,楚庄王的宽容给了那位将官生的机会,也为自己赢得了胜利的机会。西方谚语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别人带来好处,自己也能从中收获付出的幸福感。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人,就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满足感。

当然,人非圣贤,要去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确实有点困难,但出于自身的健康与幸福,学习宽恕他人,甚至忘了所有的怨恨,也可以算是一种明智之举。宽容有时给自己带来痛苦,但那痛苦是短暂的;刻薄有时给自己带来快乐,但那快乐也不会长久。有句名言说:“无论被虐待也好,被抢掠也好,只要忘掉就行了。

哲人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待人之道,贵乎宽容。我们不能抱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用宽恕消弭怨怼,才能让报复止于现在。

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能成为慰藉心灵的良药。宽容也是一种幸福,饶恕别人的时候,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也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是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宽容还是一种忍耐。虽经千年,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寒山与拾得的绝妙回答,就蕴涵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出世之道。

人孰能无过,人会在一时冲动之后犯下错误,那时他已经感到内疚,最需要的不是增加惩罚,而是得到谅解和宽容。与其痛惩他的过错,不如用宽容的心对待他,引他为善,世上就少了一个恶人,多了一个善士。

把逆言牢记或遗忘

好朋友救了我,我永远都感激他;至于他踢我的事,我会随着冰上字迹的融化而忘得一干二净。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去记住别人对你的帮助,忘却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学会宽容才能让你活得更自在、更轻松,坦然地去面对旅途中的风风雨雨。

一般人往往这样:应该忘记的不忘,而不该忘记的却忘记了。做人要记住别人对你的帮助,忘记别人对你的不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释怀。

只要生活在继续,我们就要时刻面临选择:牢记或遗忘。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牢记于心头,而又有另外一些事需要我们忘却于脑后。

铁匠和他的好朋友结伴去旅行,一路上两个人相互照顾。

有一天,他们在翻过一座大山时,铁匠不幸失足,在他滑向悬崖边的一瞬间,好朋友不顾自身危险,拼命拉住了他。铁匠于是在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好朋友救了铁匠一命。

他们继续前行。一个月后,他们来到一处结冰的河边,他们为是踏冰而过还是寻桥而过争吵起来。一气之下,好朋友踢了铁匠一脚,铁匠跑到冰面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好朋友踢了铁匠一脚。

有个过路的行人见了,好奇地问铁匠:“你为什么把好朋友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踢你的事刻在冰上?”

铁匠说:“好朋友救了我,我永远都感激他;至于他踢我的事,我会随着冰上字迹的融化而忘得一干二净。”

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既会有温暖的相互抚慰,也会有不愉快的相互摩擦,一个人既可能给你带来伤害,也会给你无私的帮助。人是复杂的生物,具备“兽性”的同时也拥有“人性”。当一个人用“兽性”的一面对待你时,请用“人性”的一面回应他,而在“人性”方面的表现是,在“忘”与“记”两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很快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永远牢记别人的“好”。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人性”和“兽性”的较量中,“人性”永远占据上风,即使“人性”暂时退却,也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经说过:“有些人真聪明,可惜把聪明用得不得当,他们能够记得二三十年前朋友谈天的一句话,或是某人骂某人的一句话。我总觉他们的聪明太无聊了。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胡适的话是他一生行事的写照,多少年来他一直以宽容著称。

梁启超到北大去演讲,题目是《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梁启超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曾发起“公车上书”,参与“百日维新”,学富五车,思想激进,是近代了不起的文化名人。听说梁启超要去演讲,北大学子趋之若鹜。梁启超素与胡适不和,去北大演讲评胡适的书,摆明是要给胡适好看,可胡适并没有有意躲避,百忙之中挤时间去听演讲。

梁启超演讲一共讲了两天,他演讲极富激情,声音洪亮,声情并茂,而且他的学问、记性都很好,大段的典籍和诗词随手拈来信口引用,绝无差错,使师生们叹为观止。胡适因为工作繁忙,第一天没能去,第二天才出现在会场。

梁启超首先肯定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书(《中国哲学史大纲》)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学生们都等着听他接下来说胡适此书如何之好,没想到梁氏此乃欲抑先扬,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他对胡适的观点逐条进行了尖刻的批驳,说胡适把思想的来源抹杀得太过,并且写时代的背景很不对,而且全书只从老子讲起,这并不可靠,因为史学家们对老子的思想,有“六大怀疑”……最后梁启超得出结论:“总说一句,这个著作者,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表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人生观方面十九有很浅薄或谬误!”

在演讲过程中,梁启超引经据典,不遗余力地贬损胡适,说胡适是戴‘有色眼镜著书”、“强古人以就我”、“不能尽脱却主观的臭味”,明显是从学术攻击转向了人身攻击。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梁启超讲完,还专门留下时间给胡适作答。

出乎所有人意料,胡适并没有对梁启超的无礼行为进行回击。他发表了一个不卑不亢的简短讲话,既为自己的作品辩白,也表达了对梁启超的尊重。

梁启超并没有为此心怀愧疚,之后多少年一直与胡适对着干,胡适却不以为忤。在胡适看来,梁启超的任性、敢做敢说,完全是出于一片赤子之心,是天真的孩子气。而他对胡适的“骂”,恰恰“表示他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胡适的做法,堪称高贵。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遗忘别人所不能遗忘的,是一介书生旷达的心胸,亦是一位生活智者超然物外的洒脱。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为眼前的一点儿小事与人发生龃龉,纠缠不休。需知懂得如何遗忘,也是一种美德。

把恨写在沙滩上

把怨恨写在沙滩上,而不要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所有的不满、牢骚、怨言都随着波浪的一次次冲刷而流走,不留一丝痕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别人或者出于粗心大意、或者是经验不足等原因犯下了错误。可是,他人错误造成的结果却是我们来承担。于是,我们非常无辜地要为别人的失误而承受负面影响。这时,我们很可能对对方恨得咬牙切齿,内心充满了怨恨。在恨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的生活其实也不是心平气和的。如果换种思维方式来看待此类事件,也许你会得到心灵的释放。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旅程的伴侣,凡事都不要过于强求,若能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为别人想一想,便会减少很多不满和抱怨,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气氛轻松愉快,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