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到底是善是恶,许多哲学家争论不休。无可否认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其阴暗的一面,评判某个人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的归之为人性。只有在面对威胁的时候,人才能无所顾忌地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面 包
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德国)
她忽然醒了。
才深夜两点半。于是,她便寻思起自己是怎么会醒来的。噢,对了,是有人在厨房里碰倒了一把椅子。她倾听了一下厨房里的动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未免显得太静了。她伸手摸了摸身旁的被褥,发现是空的。她明白了,这便是使得周围如此静寂的原因:没有了他的鼾息。她爬了起来,摸索着穿过屋子向厨房走去。在厨房里,他们相遇了,时钟正指着两点半。她隐约看见厨房的碗柜上有一些白色的东西,于是她打开了灯。
厨房的碗柜上,放着一只面包盘子。她发现他曾切过面包,那把小刀还放在盘子边上,桌布上也还留有一些面包屑。每逢晚上他们上床睡觉前,她总是把桌布拾掇 得干干净净的,天天如此。可是,现在桌布上却仍留有面包屑,况且那把小刀也还放在那边。这时,她朦胧地感到了砖地上的寒气正自下而上慢慢地向她袭来。她的目光离开了盘子。
“我觉得,这儿好像是有什么动静。”他说着,在厨房里四处张望起来。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在夜里只穿着汗衫使他看上去确实已经很苍老了,就跟他的年纪一样,63岁了。有时在白天,他看上去还显得年轻些。
她也变得老了。这时他也正在这么想着:在夜里她穿着汗衫,是显得苍老多了。这也许表现在头发上,女人的衰老总在晚上表现在头发上。她们会忽然一下子变得很老的。
“你应该穿上鞋子。瞧你这样光着脚站在冰冷的砖地上,会着凉的。”
她没有看他,因为使她不能忍受的是,他欺骗了她。竟在他们结婚39年后的今天他欺骗了她。
“我觉得,这儿好像是有什么动静,”他重复了一遍,并又毫无目的地从墙的这一角看到另一角。“我听到了这儿的什么声音,所以我想,这儿可能有什么东西。”
“我也听到了这儿有什么声音,可是什么也没有。”她从桌子上拿走了盘子,又用手指掸掉了桌布上的碎屑。
“没有,这儿什么也没有,”他含含糊糊地随声附和着。
还是她替他解围说:“走吧,那一定是外面的什么东西。上床去吧,你也会着凉的,站在这冰冷的砖地上。”
他望了望窗外:“是啊,一定是在外面。我还以为是在这儿呢。”
她把手伸到电灯开关上,我现在只好把灯关了,不然,我还可以看看那盘子。她想:可现在我不能再去看了。“来吧,”她说着,便熄了灯。“一定是屋檐下的水槽。刮风时,老是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
他们又摸索着穿过漆黑的过道,来到了卧室。他们光着的脚板,在砖地上不时发出轻微的声响。
“是风,”他说,“风已刮了一整夜了。”
当他们躺回床上后,她又说了声:“是啊,风已刮了一整夜了,这一定是屋檐下的水槽。”
“是啊,我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呢。原来是屋檐下的水槽。”他说这话的时候,似乎已经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但他发现,他在说谎时的声音听起来是多么虚假。
“真冷呀,”她说着,轻轻地打了个呵欠。“我躺在被窝里都缩起来了。晚安!”
“晚安!”他答道,并又说了句:“是啊,现在冷已经算是好的。”
接着,又是一片静寂。几分钟后,她听见他正在慢慢地轻声嚼着什么。于是,她故意均匀地深深呼吸起来,好不让他发现她还醒着。但他嚼得却是这样富于节奏,反而使她慢慢地睡着了。
第二天晚上他回来后,她递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一向是只能吃三片的。
“你尽管吃四片好啦,”她说着,从灯下走开了。“这一片我有些吃不下去。你就多吃一片吧,我吃了不太舒服。”
她看到,他是怎样朝那盘子深深地弯下了身子,都没有抬头望她一眼。这一瞬间,她感到了一丝悲哀。
“你不能只吃两片呀。”他边吃边说道。
“不,晚上我吃这面包不太舒服,你吃吧,吃呀!”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又回到了桌旁的灯下。
经典赏析: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佚名
饥饿,这个伴随着饥荒、瘟疫、战争及贫困出现的幽灵,曾吞噬过多少健康的身体而留下累累白骨。饥饿,也因此成为那些关心人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作家笔下的主题。他们深刻地揭露了伴随这个幽灵而出现的孩子的哭叫,老人的呻吟,妇女的眼泪,男人的羸弱等种种人生惨相。更有些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把笔锋指向造成幽灵肆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沃尔夫冈·博尔歇特正是这么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现实和人生的作家。他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早的短篇小说家。他那锐利的目光,始终投向战后德国的萧条及人民的疾苦,写出了在废墟上游荡的饥饿的幽灵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这块小小的《面包》的主题便是回荡在他全作品中的主旋律之一——饥饿。把在饥饿的折磨下,39年互相信任,互相爱护,从不撒谎的夫妻也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的感情波澜交代的淋漓尽致,而通篇作品却找不到一个与饥饿相关的词。一切都在人物的行动中,一切都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中,一切都在读者的体会中。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从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上写饥饿造成了互相信任的夫妻间的信任危机是《面包》的第一个特点。由于饥饿,丈夫在夜半更深之际去厨房偷面包吃。妻子发现丈夫的行为之后心里起了感情波澜,“她朦胧地感到砖地上的寒气正自下而上慢慢地向她袭来”,紧接着的两句对话暗示了妻子受伤害的感情正在转为恼怒,“‘我觉得,这儿好像是有什么动静’。他说着,在厨房里四处张望起来。‘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妻子的答话无疑是加重语气并起着暗示丈夫的作用。
但恼怒的妻子并没有发火,因为“她发现,在夜色里只穿着衬衫使他看上去确实已经苍老了,就跟他的年纪一样,63岁了”,两句心理描写含蓄地交代了此时此刻妻子心中的感情变化:他们已经在一起渡过了39年的风风雨雨,39年来他第一次欺骗了自己。这也许是不可原谅的。但结果是因为饥饿,他已经老了。怜惜之情终于战胜了因受骗而引起的愤怒之火。她拿走了盘子,掸掉了桌布上的碎屑,关上了电灯,以免自己的目光暴露了心中的真情。并强调“什么也没有”,“一定是屋檐下的水槽。刮风时,老是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由于饥饿,39年来从未撒过谎的丈夫第一次对妻子撒了谎;由于怜惜丈夫饥饿,39年来从未撒过谎的妻子第一次对丈夫撒了谎。多年的信任就这样毁于一旦。今后他们还能恢复过去的信任吗?裂痕已经存在,即使修补得再完美也是存在的。通过简短的对话和概括的心理描写,作者已经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交代出了造成这对夫妻信任危机的罪魁祸首——饥饿!
利用概括的线条,勾勒出速写式的人物形象是《面包》的第二特点。这块小小的《面包》,没有偌大的活动空间,难以从各个角度层层上色造成厚重立体的效果。然而作者利用极其概括的线条,抓住重点之处加以勾勒,尽管文字不多,却呈现出一种速写式的明快,简洁而又准确的艺术效果,使人物在简单的背景中显得那么灵动,那么鲜明。同是在饥饿的威胁下,丈夫为了自己不惜撒谎,妻子为了丈夫亦不惜撒谎。同是撒谎,但目的却相差万里。
尤其是结尾之处,丈夫真的认为妻子只吃两片面包就够了吗?多年的朝夕相处会使两人互相了解得如一个人,他也许明白妻子是在撒谎,但饥饿却使他忘掉了其他的感情甚至爱情。所以他“朝盘子深深地弯下了身子”,边吃边敷衍地说了一句“你不能只吃两片呀”,甚至“都没有抬头望她一眼”。是因为不顾看、不愿看,还是不敢看呢?只有在面对着威胁的时候,人才能无所顾忌地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妻子对丈夫的怜惜胜过了饥饿的感觉,因此她宁愿自己挨饿而把面包留给丈夫。她的一片痴情没有得到一句感谢的话,一个温柔的动作甚至一个感激的目光。她的这丝悲哀会一瞬而逝么?不知道,它也许会藏在她心中伴她渡过余生!这种速写式的笔墨把在感情与本能的冲突中,暴露出各自的内心世界的丈夫和妻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么?
精确含蓄的语言,平淡深沉的意境是《面包》的第三个特点。也许正因为篇幅的短小,使作者对每个词、每句话都用得相当精确,相当含蓄,以致在有限的艺术天地里出现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如妻子的语言“我也听到了什么”,“可是什么也没有”,“一定是外面的什么东西”,“一定是屋檐下的水槽”,“你就多吃一片吧,我吃了不太舒服”。把妻子受骗后的恼怒,以及转而对丈夫的怜惜和为了丈夫不惜又一次撒谎的感情历程一波三折地在狭小的艺术空间里准确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同时使小说形成一种貌似平淡,实则深沉的意境。使读者在掩卷之后仍沉浸在对这对饱受饥饿之苦的夫妻的同情之中,并陷入对人、对爱情、对信任等问题的沉思之中。人啊,总是在失去拥有的东西时才觉得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如此可贵!比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