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10460100000006

第6章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问题(4)

1.4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范畴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属于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行政”和“高等学校管理”两个不同的层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可将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分为“基于民办高等教育行政的学生事务工作”和“基于民办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两个层面。具体来看,基于民办高等教育行政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包括招生与学籍管理两个内容;而基于民办高校管理的学生事务工作可以细分为七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学习指导”、“生活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建设”。下面,我们将结合当前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办学实际,逐一展开讨论。

1.4.1 基于民办高等教育行政的学生事务工作

简单来说,民办高等教育行政是具有管理资格的相关政府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的总称。其主体是具有管理资格的政府部门,客体是各民办高等学校。就一般意义上看,基于民办高等教育行政的学生事务工作包括招生与学籍管理两个内容,这两个活动都是单纯的民办高等学校自身无法实施和完成的。

1.4.1.1 招生

将招生工作视为民办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一部分,这是从宏观民办高等教育行政层面来说的。我们在前面提到,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经进入“学生发展”阶段。就整个高校的培养过程而言,学生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于招生,没有招生就没有人才培养,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故我们将招生看成是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起点。归结来看,招生是民办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办高等学校办学人才选拔的开始,也是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

就当前来看,民办高等学校的招生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

(1)民办高等学校计划内招生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计划内招生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相同,整个的运行和工作流程均由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来规范。计划内招生就是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录取,包括普通高校招生和成人教育招生。计划内招生属于国家传统科举制度流传下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招生方式。

在我国,最早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肇始于195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暑假招收新生的规定》。是时,全国3个大区的高等学校开始采取统一的考试招生办法。从1952年到1965年期间,除了1958年曾改为省、市自行考试就地招生外,都是实行全国统一的招生办法。“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内招生改为各公社、各行业推荐入学的办法,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中断了11年。当时采用的推荐制,标准不一,弊病丛生,大多以工农兵学员为主,甚至初小文化程度的学生也可以上大学,学生质量不断下降。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我国废除了高等学校推荐入学办法,重新实行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习惯上称为“招生考试制度”。

恢复后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其在理念上有了一些新的规定,并且制定了一些省市不断进行考试科目或招生办法的改革实验。现行的主要办法大致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领导,各省教育厅具体负责,一般均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等原则。在高考的命题上,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两种形式,并且自主命题进行招生考试的省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实行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自主命题的省份达到16个,已经接近全国一半的省区;在具体的招生工作上,则实行统一招生和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办法;在报考条件上,规定报考高等学校的青年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健康。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和华侨、台港澳同胞,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报考。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办学水平总体不高,故其在计划内招生方面总体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就全国范围来看,民办高等学校的计划内招生指标还相应较低。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在生源构成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计划内招生的学生来源。

(2)民办高等学校计划外招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公众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出现了“入学率下降,学生消费者至上”和“争取生源,商业化招生手段”的趋势,计划外招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主要指生源)提供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计划外招生是指在普通高校录取工作中,会有一部分招生名额不在全日制高校统招(国家高等教育计划内招生)范围内。计划外招生是相对计划内而言的,计划内招生属于国家正规院校的统招招生,是按国家分配指标进行招生,每年都有一定的名额限定。而计划外招生属于很多国家教育部承认民办高校或者自考助学班自由招生名额,其学生入学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学习,毕业后由学校单独颁发毕业证书或其他相关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如果学生在入学后参加国家统一的自学考试,全部课程合格后可申请国家承认学历的自考文凭。

一般来说,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计划外招收的考生,学校将不调入考生的个人档案,考生入校后学校将统一为新生建立新的个人档案。计划外招收考生入学后,将由学校统一管理,跟计划内考生一样由学校老师进行全日制授课。

可以说,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背景下,计划外招生给更多的高等教育适龄学生提供了进入中学后教育的更多选择机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作为民办高等学校的统一培养方式而言,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的学生都在一起学习、生活,但其在招生方式以及学习管理等方面都是与计划内招生不同的。

1.4.1.2 学籍管理

“高校学籍的取得是高中生跨进大学的一个门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学生学籍取得的把握和控制力度大小,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对高校的学术发展潜力和学术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学籍管理是指学校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管理”。可以说,学籍管理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取得学籍后,学校通过学籍管理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管理。在我国,高校学籍管理主要涉及对取得学籍资格的学生进行学籍的登记建档和异动管理。

具体而言,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很多。在当前情况下,首先在“学生学籍卡”上登记的内容就很多(“学籍卡”是学生在校期间非常重要的档案),如:每学期开课课程的名称、总学时数、学分数、学生的各种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成绩,全国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缓考、补考、重修、选修等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各种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文娱积极分子、卫生积极分子、体育积极分子、单科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等);学生的各种处分;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的学校编号和证书编号;毕业或结业时间的登记;贴毕业班每个学生的电子采集照片,这些都要在“学籍卡”上登记和反映出来。其次,对毕业生的不及格课程、处分情况、通过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情况逐个进行统计和整理;毕业生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的审查、审核和认证;办理自费出国留学学生的学业成绩单及学历证明;办理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所需的学业成绩单及学历证明(中英文成绩单、中英文毕业证书证明、在读证明、即将毕业证明、学籍证明等);要接纳出国留学学生国内领事馆、留学国的调查即给予确定学生资格身份的证明;接纳就业单位的调查给予确定毕业生资格身份的证明;办理各类学生学籍异动(休学、复学、留级、退学、转学、转专业等手续)的管理工作等。最后,办理学生遗失毕业证书的申请手续;办理申请肄业证书学生领取肄业证书的手续;办理学生申请体育保健课的手续以及打印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及所有证书的发放等,这些都是学籍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如上所述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一般内容。可以说,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是完全相同的。在当前理论界尚未对民办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做出具体规定,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对民办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做出法治约束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将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定位为如上内容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合理的。

1.4.2 基于民办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活动并非单个的内容,相反,其是一个系统的组成。有的内容由民办高等学校自身承担,有的内容则需要由负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政府部门来完成。我们一般将由民办高等学校完全承担的学生事务管理活动称为基于民办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4.2.1 学习指导

在国外的私立高等学校,学习指导更多地被归类到入学指导的范畴内,范围比这里所说的“学习指导”所覆盖的范围要宽泛。在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习指导”一般是指“入学新生安置”,包括注册、接待、校园介绍、入学教育等一系列的内容,是帮助学生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步骤,强调所有入学政策都旨在为学生提供某种学习的有益经验。

然而,在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中,学习指导的内容和范围均与国外私立高等学校有所区别。我国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学习指导”主要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导师选择的指导和课程选择的指导。

(1)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故其学习方法与中等学校的学习方法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果说中等教育的学习是纯粹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学习,那么高等学校的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学习,是“学”与“习”的结合。可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问的过程”,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学术的过程”,要做到“学”与“习”的结合、“学”与“问”的结合、“学”与“术”的结合。

(2)导师选择的指导

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倾向于导师的指导,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和一些特殊的专业领域内,其学习形式更是以绝对的导师指导为主。这就决定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与中学的学习存在极大的差别。在中学阶段,往往是在一个班主任的带领下,由若干个不同科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某一个科目的集中授课。因此,作为民办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依据自己学习的情况、知识获取的欲求以及论文的选题方向,选择不同的导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指导。

(3)课程选择的指导

高等学校教育是一个专业学习的阶段,同时也应该是个人素养不断拓展的阶段,需要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文化技能,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实现“通”与“专”的结合。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要选修一些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课程,或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或拓展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习指导的核心就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以及如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上。

1.4.2.2 生活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关于生活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宿舍管理、医疗与健康服务和课外活动。“大学校园的宿舍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真正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住宿生活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他们日后为人处世的观念;住宿生活对学生智力和反思性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学生审美观、文化熏陶以及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健康服务的内容重点包括医疗、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三个方面,其中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健康服务的最高目标。课外活动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大学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

从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来看,宿舍管理、医疗与健康服务和课外活动(即高校社团活动)是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生活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宿舍管理

宿舍管理涉及学生的住宿和宿舍管理安全,如禁止在宿舍使用危险电器、私自拆装和改造宿舍原配线路;禁止留宿外来人员、在宿舍饮酒、生火、点蜡烛;制定宿舍外来访客登记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宿舍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制度等规定。

(2)医疗与健康服务

医疗与健康服务主要指定期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身体检查,如乙肝、血常规等;定期对学生进行相关疫苗的注射;定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医疗场所、制定医疗补助等制度。

(3)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管理,如规定学生成立社团要交由学生社团联合会等部门备案,由学校团委进行具体的协调与统筹;对学生自行组织的课外活动、郊游活动的管理,如规定学生不得私自组织野外郊游,如组织需由主管的领导、班主任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同意并做出书面的批准和安全担保等;对学生的文娱活动等的管理,如学生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必须在国家宪法和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不得非法集会、结社等。

1.4.2.3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教育工作。

就一般意义来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为: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例如个人的爱好、性格、知识、能力等,从而使求职者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帮助择业者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技能要求,例如职业的分类、岗位的内容、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等;帮助择业者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实现人职相配,从而完成择业者的择业任务。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信息指导——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学校和就业部门只有搜集和掌握了广泛的社会需求信息,才能为毕业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也才有可能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2)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其内涵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帮助毕业生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帮助毕业生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

(3)求职技术指导——求职技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一般来讲,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思想准备普遍不足,有惶恐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无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当然,在更宽泛的范畴内,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还涉及“民办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毕业生择业心理咨询”以及“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服务”等内容。

此外,在当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中,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清楚有关的政策规定,不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针对以上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学校管理者还需对具体的招聘及应聘程序、个人表格的填写、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等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就业率。

1.4.2.4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咨询,早期称为心理辅导,其始于职业指导以后发展至教育、医学、管理、家庭、健康等方面。作为一个专业词汇,学界目前对心理咨询虽然形成了一些大致相同的认识,但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一般而言,当前较为通用的认识是: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过程。

“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以下两点:①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②帮助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当然,也有人提出: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咨询对象(在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和适应方面等需要帮助的正常人),教会他们模仿某些新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

以此作为基础,我们可以对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详尽解释。从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的对象来看,其是民办高校的全体在校学生,包括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的所有学生;从心理咨询的目的来看,是为了使学校的全体学生了解并知晓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那些潜在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使其在现有知识的框架内,找到一种符合自己的行为模式,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一定的校准和调适,以更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从整个咨询的流程来看,作为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部分,心理咨询肩负着了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处于“非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调适的职能。可以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不仅是一个心理健康体检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

就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心理咨询是多方面的,如大学生恋爱咨询、法律咨询等。

1.4.2.5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所记载的“夏曰校,殷曰学,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种人伦教育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孔子、孟子、墨子、朱熹等人以及宋元以来的蒙学教育都可以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子。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是在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它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时,就在同盟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刘少奇同志曾对这一概念进行过解释,他认为宣传工作就是思想工作。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学生身处社会文化的最前沿,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这种激烈的社会环境碰撞和冲突下,其思想行为极易出现偏差,思想滑坡、道德侵蚀,极易背离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性和纯洁性,在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党中央根据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肩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当前社会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学校,其虽然在投资主体和办学模式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存在诸多差别,但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引导,所谓思想引导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时、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在广大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深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帮助广大的民办高校学生划清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界限,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与颓废、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界限,尤其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二是政治教育,所谓政治教育就是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部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切实使广大的民办高校学生做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政策和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的民办高校学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八荣八耻”为突破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持。

1.4.2.6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植根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反映了人们对大学校园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校园文化会强烈地感染每一个大学生,使他们形成特有的观点,甚至价值趋同、目标趋同。在一般层面上,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四种形式:文化载体、社会视角、价值观和理想。“文化载体”包括建筑物、口头传说和行为习惯;“社会视角”指用社会习俗约束大学的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言行;“价值观”反映的是大学团体乐于接受的文化和亚文化,大学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大学生手册、集会演讲、校园哲学、使命宣言和大学发展计划书等;“大学的理想”是一种大学全体成员默许的追求,人际关系和组织内部天然形成的规章制度。

从现代大学的人格本位教育高度而言,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陶冶学生的心灵、锻造学生的自治能力,使其养成自主、自立、民主、宽容的胸襟和刚正、坚毅而又善于合作的良好气质,为其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高等教育运行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作为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创造氛围向上、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文化

具体如校园环境建设、学校标志牌确立、学校安全卫生建设等,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文化载体,传扬并凝聚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核。

(2)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视角”的锻造

这主要指用“三个代表”重要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等来规范、约束和引导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使之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操和志趣。

(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弘扬

这主要指各不同的民办高等学校办学主体依据自身的办学实际,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追求,如爱国、敬业、务实等。在办学中形成自己学校独有的校园哲学,如当前某民办高等学校已经形成的“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民办高等学校校园哲学等。

(4)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大学理想”的形成

这种大学理想并不单纯是指将学校办成什么样、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是从人类文化传承、从高深学问探求和大学服务社会的高度出发,看到自己作为大学的一员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使各民办高校学生明确自己是高校的一员、明确锤炼组织文化、弘扬高等学术、追求高深知识。

1.4.2.7 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作为我国最大的公共事业,需要极高的成本。由于教育自身的属性和具有的外部效应等特征,长期以来其一直得到政府的资助。与此不同的是,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很少能获得政府的直接经济资助。从民办学校学生的构成来看,其学生来源依旧是多样化的,既有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也有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保证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保障民办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并顺利使其完成学业,民办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均有对贫困学生进行学习资助的任务。

资助简单来说就是以财务来帮助。根据《教育管理辞典》的定义,学生资助是指各国为了保证各类学生,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顺利接受教育而实施的一系列的财政资助。广义的学生资助包括政府以及社会其他机构对于受教育学生提供的各种经济上的资助,而不单指政府部门提供的财政性资助。从这个意义上看,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可以定义为:以民办高校投资者、举办者和办学者以及具有助学意愿的个人和社会团体为资金直接来源形式,对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物质资助。

在我国,当前学生资助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划分标准其资助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根据学生资助基准情况可以将学生资助划分为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奖学型资助(Financial Aid Award)与基于经济状况的助学型资助(Subsidized Financial Aid)两大类。奖学型资助一般是指带有某种奖励性质的以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某些优秀特征为基础的奖励资助,最为典型的奖学型资助就是奖学金(Scholarship)。助学型资助是指以受教育者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能否获得资助以及资助金额评判标准的资助,最为典型的助学型资助就是助学金(Grant)。助学金的发放不是以学生本身优秀与否为直接评判标准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资助与否以及资助额度。助学金一般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和面向少数学生发放的助学金。

目前,民办高校已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各民办高校也都设立了相应的部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了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国家逐步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五个组成部分,简称为“奖、贷、助、补、减”,对贫困生给予了大力的关怀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1)奖是指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

(2)贷是指由金融机构、高校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各种助学贷款。

(3)助是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贴补其在学习期间的一些开支。

(4)补是指困难补助。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一定的专款,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

(5)减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对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实行部分减免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视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

此外,近几年来,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顺利入学,有的民办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贷、助、补、减”等不同的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与此同时,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还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地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社会各有关方面,也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开展形式多样的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活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内奖学金与贷学金并存,其来源是从学生所缴学费总额中提取20%~25%作为奖学金、贷款、困难补助。其中,奖学金和困难补助约占奖贷基金的2/3,贷款约占奖贷基金的1/3。

目前,民办高校有以下几种形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①国家助学贷款。这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辐射范围不大,只是少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部分贷款。

②国家助学金。国家和政府为鼓励民办大学学生成才,在民办高校设立国家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每生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③国家奖学金及学校奖学金。与公办大学一样,现在的民办高校学生也享受国家奖学金待遇,最高奖额为每生每年8000元。除此以外,学校也有奖学金。

④勤工俭学。学校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可以让贫困大学生们能够赚取一部分的生活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民办高校为此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